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农业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养了两年,这些成年人的身体素质依然很差。恢复到后世的一般水平恐怕都很难。
看来希望还是在孩子们的身上。
六十多个孩子,又没有老师,所以只分成了大中小班。小班由张春自己带,都是八岁以下的孩子。中班是八岁到十二岁的孩子,由袁芳带着。大班是十二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大多数还要训练和做事,所以只是晚上由张春和袁芳轮流讲课。
弄得张春总是对大班的孩子有愧疚感,因为他们差不多等于被放弃了。
张春和袁芳对大班的孩子要求要比严格得多,每天白天出去都是带着学习任务出去,晚上回来还要抽查。不仅是干活和训练辛苦,连睡觉时间也比小班和中班的孩子要少。
为了保证营养,养猪场的猪肉其实大部分供应给了他们,只是下半年养猪场的规模扩大后,小班和中班的孩子才轮得上肉吃。这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长个头的时候,这帮小家伙们的身形一直往上窜,本来在成年人中算高个子的张天现在成了一般的个子,陈继祖就直接成了矮个子。一帮年纪比他们小的家伙,纷纷抽条子超过了他们。
但是实际上,陈继祖也有一米六四的样子,在整个南张村都不算矮的。南张村大多数人都在一米六五以下,很多女子都只有一米五几。问题是他们还小,怎么说也要长到十八岁吧。
张家岭的这帮小家伙们现在很招大人们的喜欢,因为一个个唇红齿白,虽然晒得有些黑,但是健康得要命,活蹦乱跳地。每个人虽然只是读了两年书,但是懂规矩,懂礼貌,对学习勤奋得很。
这帮小家伙说:“不学不行啊,少爷那么聪明,比我们还学的勤快呢。我们笨,比不上他,总不能给他丢脸。”
同样的话在大人们嘴巴里说出来就不一样了:“你们这帮小崽子们,要是不好好学,看你对不对得起一天三餐饭,那是老爷们才能有的福气,你们还不努力怕不怕折寿?”
一年的忙忙碌碌,甚至有些疲于奔命,但其实并没有做多少事,毕竟底子太差了。远不如小说中那种王霸之气侧漏,想要什么就会做成什么。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让人目不忍睹。好在张春还小,还等得起。
张春一直在想如果自己是吴家,是李家,是袁家或者刘家的财力和底蕴,事情一定简单得多。
但是反过来,如果是这些家族,真的能像现在一样让张春在自己的地盘上恣意改造?恐怕有无数携肘的地方。而且这些家族都已经成了老旧、到处是洞的破船,随时都可能沉没。
想想后来刘英毅然破家起义,还真的不能不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
再后来的袁传鉴,就已经是军阀混战,国难当头,左右是破釜沉舟,还不如奋起抵抗。从情势上来说,就不如刘英兄弟的付出之多。
袁传鉴偶尔会坐着船来看袁芳这个大姐。只是拖船埠的袁家对读书并不如米商袁家那么热衷,袁传鉴启蒙老师是自己的母亲,父亲完全是田家翁,不认识多少字。所以袁传鉴现在已经开始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越来越像田野小子。他还没有到主动要求学习的年纪,当然也不会记得可能会成为自己妻子的刘素贞。
袁传鉴过来张家岭,更多的是母亲要求他来和大姐学几个字而已。他自己本人倒是对护卫队的训练非常感兴趣。男孩子总是崇尚武力。
云龙河两岸,从来就被匪患所困,没有平静过。所以这里的人们是以家族的形式聚居在一起,才能有一丝抵抗之力。历来,云龙河两岸的人尚武之风盛行。同时这里也是荆襄文化盛行的地方,曾经文人辈出。只是满人入关后,满汉纷争一直没有停歇,朝廷曾经派一些北方的部落在这里镇压和镇守,导致文退武进。直到天平天国长毛作乱,汉军挽救了大清帝国。蒙满又逐渐被汉人同化,不再强行压制,文化才开始复兴。
不过这种复兴却是颠覆性的,才有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和理想。
袁传鉴并不明白自己身上的这种习文练武的冲动来自何方,但是很显然这种冲动不是建设性,而是破坏性的,是对旧社会本能的排斥。除了文化冲突,大清帝国腐朽的统治导致的年年灾祸更加加剧了这种反叛心理。
袁传鉴不明白,大多数的人都不明白是为什么。
“每个兔子都有一个家国梦。”这是张春看着小家伙眼巴巴地看着训练的伙伴们的眼神而想到的。
以前张春可能不会有这么多感慨。但是现在却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为了这个梦想,不管是不是敌对的人,都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理想、鲜血和生命。阶级之间,也许有斗争,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就不算什么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
养了两年,这些成年人的身体素质依然很差。恢复到后世的一般水平恐怕都很难。
看来希望还是在孩子们的身上。
六十多个孩子,又没有老师,所以只分成了大中小班。小班由张春自己带,都是八岁以下的孩子。中班是八岁到十二岁的孩子,由袁芳带着。大班是十二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大多数还要训练和做事,所以只是晚上由张春和袁芳轮流讲课。
弄得张春总是对大班的孩子有愧疚感,因为他们差不多等于被放弃了。
张春和袁芳对大班的孩子要求要比严格得多,每天白天出去都是带着学习任务出去,晚上回来还要抽查。不仅是干活和训练辛苦,连睡觉时间也比小班和中班的孩子要少。
为了保证营养,养猪场的猪肉其实大部分供应给了他们,只是下半年养猪场的规模扩大后,小班和中班的孩子才轮得上肉吃。这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长个头的时候,这帮小家伙们的身形一直往上窜,本来在成年人中算高个子的张天现在成了一般的个子,陈继祖就直接成了矮个子。一帮年纪比他们小的家伙,纷纷抽条子超过了他们。
但是实际上,陈继祖也有一米六四的样子,在整个南张村都不算矮的。南张村大多数人都在一米六五以下,很多女子都只有一米五几。问题是他们还小,怎么说也要长到十八岁吧。
张家岭的这帮小家伙们现在很招大人们的喜欢,因为一个个唇红齿白,虽然晒得有些黑,但是健康得要命,活蹦乱跳地。每个人虽然只是读了两年书,但是懂规矩,懂礼貌,对学习勤奋得很。
这帮小家伙说:“不学不行啊,少爷那么聪明,比我们还学的勤快呢。我们笨,比不上他,总不能给他丢脸。”
同样的话在大人们嘴巴里说出来就不一样了:“你们这帮小崽子们,要是不好好学,看你对不对得起一天三餐饭,那是老爷们才能有的福气,你们还不努力怕不怕折寿?”
一年的忙忙碌碌,甚至有些疲于奔命,但其实并没有做多少事,毕竟底子太差了。远不如小说中那种王霸之气侧漏,想要什么就会做成什么。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让人目不忍睹。好在张春还小,还等得起。
张春一直在想如果自己是吴家,是李家,是袁家或者刘家的财力和底蕴,事情一定简单得多。
但是反过来,如果是这些家族,真的能像现在一样让张春在自己的地盘上恣意改造?恐怕有无数携肘的地方。而且这些家族都已经成了老旧、到处是洞的破船,随时都可能沉没。
想想后来刘英毅然破家起义,还真的不能不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
再后来的袁传鉴,就已经是军阀混战,国难当头,左右是破釜沉舟,还不如奋起抵抗。从情势上来说,就不如刘英兄弟的付出之多。
袁传鉴偶尔会坐着船来看袁芳这个大姐。只是拖船埠的袁家对读书并不如米商袁家那么热衷,袁传鉴启蒙老师是自己的母亲,父亲完全是田家翁,不认识多少字。所以袁传鉴现在已经开始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越来越像田野小子。他还没有到主动要求学习的年纪,当然也不会记得可能会成为自己妻子的刘素贞。
袁传鉴过来张家岭,更多的是母亲要求他来和大姐学几个字而已。他自己本人倒是对护卫队的训练非常感兴趣。男孩子总是崇尚武力。
云龙河两岸,从来就被匪患所困,没有平静过。所以这里的人们是以家族的形式聚居在一起,才能有一丝抵抗之力。历来,云龙河两岸的人尚武之风盛行。同时这里也是荆襄文化盛行的地方,曾经文人辈出。只是满人入关后,满汉纷争一直没有停歇,朝廷曾经派一些北方的部落在这里镇压和镇守,导致文退武进。直到天平天国长毛作乱,汉军挽救了大清帝国。蒙满又逐渐被汉人同化,不再强行压制,文化才开始复兴。
不过这种复兴却是颠覆性的,才有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和理想。
袁传鉴并不明白自己身上的这种习文练武的冲动来自何方,但是很显然这种冲动不是建设性,而是破坏性的,是对旧社会本能的排斥。除了文化冲突,大清帝国腐朽的统治导致的年年灾祸更加加剧了这种反叛心理。
袁传鉴不明白,大多数的人都不明白是为什么。
“每个兔子都有一个家国梦。”这是张春看着小家伙眼巴巴地看着训练的伙伴们的眼神而想到的。
以前张春可能不会有这么多感慨。但是现在却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为了这个梦想,不管是不是敌对的人,都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理想、鲜血和生命。阶级之间,也许有斗争,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就不算什么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