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黄庭立道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云衣舞龙幡,……百病千灾急当存,两部水王对门生,使人长生■九天。”肾为水宫。玄阙园,喻指肾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肾神。当人正生病时,就应立即存思肾神,这样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
《内景经》提出“三丹田”之说。关于三丹田之名,在此经之前的早期道教籍中尚未出现。《太平经》、《大洞真经》提到泥丸、心、脐等与之相关的名称,只有到了《内景经》才明确提出“三丹田”的概念。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每一丹田中各居着一位神,故有“三神”。又因丹田之室,方圆一寸,故称寸田,下面分别简介三丹田。
关于上丹田:眉间内入三寸为上丹田宫,也叫泥丸宫。“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讲的是泥丸宫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节都有神,它们都受脑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罗裳,人们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寿不老。
关于中丹田:就是指心,又叫绛宫。经中述道:“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讲的是,六腑五脏息息相关,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它们各有所辖,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则五脏六腑听令而正常运行。人们若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自会长生。
关于下丹田:又叫气海、精门、名关元、命门等,在脐下三寸处。经中讲述下丹田的重要性:“或精或胎别执方,核孩合延生华芒。”道经认为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阴阳的门户、五气的本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处,内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称下丹田为“命门”、“生门”或“生宫”。“核孩”,指宫中的阴阳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人们若意守下丹田,存思阴阳之神,则阴阳之气不衰,生命不枯。
与三丹田相对应,《内景经》还提出三黄庭之说。上黄庭宫在脑中,与上丹田相应;中黄庭宫也与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黄庭宫在脾中,与下丹田不一致。总而言之,《内景经》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黄庭为枢纽,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强调积累精气作为长生要诀,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
《内景经》除了主要讲存思身内之神以外,还讲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大致过程是:调整体内元气,使与所摄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气相结合。经中数处讲到此法,“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善相保,乃见玉清虚无老,可以回颜填血脑。”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应的仙人相保,就可以返还章颜,让精气充沛血脉脑际。
无论是存思身内诸神,还是存思身外日月星辰,《内景经》强调修炼存思之法必须精诚苦修,“至道不烦决存真”,“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这些都强调修炼要专心一臻致、矢志不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以上大致介绍了《内景经》的主要内容,《外景经》的内容与《内景经》密切相关,大体一致,仍以七言韵文的形式,叙写修炼存思法的要诀,但文风略有不同。《外景经》去掉《内景经》中诸多脏腑色像神名,语言要简明平易些,语词清显,意义通畅。《外景经》原不分章,务成子注本分为上、中、下三部,至于与《内景经》内容相同的就不再介绍,下面就与《内景经》不同而较重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加以介绍。
一是关于吐纳行气的方法。《外景经》在《内景经》的基础上,继续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如“象龟引气至灵根”,“呼吸庐间入丹田”,讲的是人应当效法长寿之龟,引气到丹田,以保持体内元气。又如:“人尽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讲的是常人都吃五谷,品五味,而修炼黄庭经者的形状只食太和阴阳气,以充实体内元气,经常这样做,就会使元气充足,神气合一身体健康无损。
二是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道教常称津液为玉液、玉浆、醴泉、灵液等,认为此液由炼气而产生,是五脏之精华,甜美清香。若人们勤加修炼,漱津咽液,那么就以去病防病,强健身体。《外景经》很重视津液的作用,如“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津液醴泉通六腑,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可见经常叩齿咽津,可使齿坚发亮,童颜常驻,其妙无穷。历来道经甚重视宝精、固精的问题,《太平经》主张“人欲寿,当爱气尊神重精”,《内景经》也强调说:“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外景经》也强调固精、宝精的意义,如“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阴俗专子精……闭子精门可长活”,“急固子精以自持,……精神还归老复壮”。
三是恬淡无欲的思想。《外景经》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并在数处加以阐述:“物有自然道不烦,重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虚”,“近存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恬淡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等等,这些都强调修炼者要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虚静自守。这些思想是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运用于存思修炼中。
《黄庭经》中的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炼方法之一,由于注重意念,静思默想,简便易行,很适合士大夫的口胃,故东晋以来,在社会止广为流传。《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炼丹养生方术的主流,所以《黄庭经》与《周易参同契》都对后代道教产生重要影响。不过,中唐以后道教传播《黄庭经》与晋南北朝大不相同,晋南北朝重默诵,中唐以后则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加以诠释。注家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注重脏腑的性状、功能及调护方法,以生理结构和医药知识为主。如晚唐胡《黄庭内景经五脏六腑补泻图》;绝大多数注家属于另一类,以内修术或内丹道来解释《黄庭经》,如欧阳修、白履忠等。此外,有不少文士也甚喜欢该经,如晋代的王羲之给道士书写《内景经》,而且仿其句式作辞赞,陆游更有诗句赞道:“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黄庭经》在历史上先后被禁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并禁佛道时受劫难。从内容上讲,《黄庭经》已完全排除了早期道书中反映民众愿望和要求的政治思想,主要讲长生久视之道,按理不会触犯统治阶级利益,也不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故它完全是公元六世纪那场大辩论后佛道两教受禁的牺牲品。《黄庭经》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现传《黄庭经》有内景、外景、中景三种。一般认为中景经出世较晚,故通常所说《黄庭经》未包括《中景经》在内据《内景经》卷上梁丘子注说,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内指脑中心中脾中,故称「黄庭」。心居身内,存观一体的象色,故称内景。所谓黄庭之景,实指道教修炼时产生的景象。《外景》与《内景》先後出现於两晋,据称由晋代魏华存夫人所传。《黄庭经》以七言歌诀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炼与养生学说,是道教思想与古医学结合的修真书。《黄庭经》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经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後成为全真道功课之一。它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了重要考价值。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云衣舞龙幡,……百病千灾急当存,两部水王对门生,使人长生■九天。”肾为水宫。玄阙园,喻指肾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肾神。当人正生病时,就应立即存思肾神,这样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
《内景经》提出“三丹田”之说。关于三丹田之名,在此经之前的早期道教籍中尚未出现。《太平经》、《大洞真经》提到泥丸、心、脐等与之相关的名称,只有到了《内景经》才明确提出“三丹田”的概念。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每一丹田中各居着一位神,故有“三神”。又因丹田之室,方圆一寸,故称寸田,下面分别简介三丹田。
关于上丹田:眉间内入三寸为上丹田宫,也叫泥丸宫。“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讲的是泥丸宫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节都有神,它们都受脑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罗裳,人们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寿不老。
关于中丹田:就是指心,又叫绛宫。经中述道:“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讲的是,六腑五脏息息相关,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它们各有所辖,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则五脏六腑听令而正常运行。人们若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自会长生。
关于下丹田:又叫气海、精门、名关元、命门等,在脐下三寸处。经中讲述下丹田的重要性:“或精或胎别执方,核孩合延生华芒。”道经认为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阴阳的门户、五气的本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处,内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称下丹田为“命门”、“生门”或“生宫”。“核孩”,指宫中的阴阳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人们若意守下丹田,存思阴阳之神,则阴阳之气不衰,生命不枯。
与三丹田相对应,《内景经》还提出三黄庭之说。上黄庭宫在脑中,与上丹田相应;中黄庭宫也与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黄庭宫在脾中,与下丹田不一致。总而言之,《内景经》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黄庭为枢纽,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强调积累精气作为长生要诀,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
《内景经》除了主要讲存思身内之神以外,还讲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大致过程是:调整体内元气,使与所摄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气相结合。经中数处讲到此法,“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善相保,乃见玉清虚无老,可以回颜填血脑。”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应的仙人相保,就可以返还章颜,让精气充沛血脉脑际。
无论是存思身内诸神,还是存思身外日月星辰,《内景经》强调修炼存思之法必须精诚苦修,“至道不烦决存真”,“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这些都强调修炼要专心一臻致、矢志不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以上大致介绍了《内景经》的主要内容,《外景经》的内容与《内景经》密切相关,大体一致,仍以七言韵文的形式,叙写修炼存思法的要诀,但文风略有不同。《外景经》去掉《内景经》中诸多脏腑色像神名,语言要简明平易些,语词清显,意义通畅。《外景经》原不分章,务成子注本分为上、中、下三部,至于与《内景经》内容相同的就不再介绍,下面就与《内景经》不同而较重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加以介绍。
一是关于吐纳行气的方法。《外景经》在《内景经》的基础上,继续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如“象龟引气至灵根”,“呼吸庐间入丹田”,讲的是人应当效法长寿之龟,引气到丹田,以保持体内元气。又如:“人尽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讲的是常人都吃五谷,品五味,而修炼黄庭经者的形状只食太和阴阳气,以充实体内元气,经常这样做,就会使元气充足,神气合一身体健康无损。
二是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道教常称津液为玉液、玉浆、醴泉、灵液等,认为此液由炼气而产生,是五脏之精华,甜美清香。若人们勤加修炼,漱津咽液,那么就以去病防病,强健身体。《外景经》很重视津液的作用,如“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津液醴泉通六腑,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可见经常叩齿咽津,可使齿坚发亮,童颜常驻,其妙无穷。历来道经甚重视宝精、固精的问题,《太平经》主张“人欲寿,当爱气尊神重精”,《内景经》也强调说:“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外景经》也强调固精、宝精的意义,如“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阴俗专子精……闭子精门可长活”,“急固子精以自持,……精神还归老复壮”。
三是恬淡无欲的思想。《外景经》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并在数处加以阐述:“物有自然道不烦,重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虚”,“近存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恬淡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等等,这些都强调修炼者要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虚静自守。这些思想是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运用于存思修炼中。
《黄庭经》中的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炼方法之一,由于注重意念,静思默想,简便易行,很适合士大夫的口胃,故东晋以来,在社会止广为流传。《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炼丹养生方术的主流,所以《黄庭经》与《周易参同契》都对后代道教产生重要影响。不过,中唐以后道教传播《黄庭经》与晋南北朝大不相同,晋南北朝重默诵,中唐以后则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加以诠释。注家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注重脏腑的性状、功能及调护方法,以生理结构和医药知识为主。如晚唐胡《黄庭内景经五脏六腑补泻图》;绝大多数注家属于另一类,以内修术或内丹道来解释《黄庭经》,如欧阳修、白履忠等。此外,有不少文士也甚喜欢该经,如晋代的王羲之给道士书写《内景经》,而且仿其句式作辞赞,陆游更有诗句赞道:“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黄庭经》在历史上先后被禁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并禁佛道时受劫难。从内容上讲,《黄庭经》已完全排除了早期道书中反映民众愿望和要求的政治思想,主要讲长生久视之道,按理不会触犯统治阶级利益,也不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故它完全是公元六世纪那场大辩论后佛道两教受禁的牺牲品。《黄庭经》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现传《黄庭经》有内景、外景、中景三种。一般认为中景经出世较晚,故通常所说《黄庭经》未包括《中景经》在内据《内景经》卷上梁丘子注说,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内指脑中心中脾中,故称「黄庭」。心居身内,存观一体的象色,故称内景。所谓黄庭之景,实指道教修炼时产生的景象。《外景》与《内景》先後出现於两晋,据称由晋代魏华存夫人所传。《黄庭经》以七言歌诀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炼与养生学说,是道教思想与古医学结合的修真书。《黄庭经》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经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後成为全真道功课之一。它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了重要考价值。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