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不同步 (1/2)
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大清娱乐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灵杰的话剧现在是宫中的定点节目,每周都会演一场,轮着演,虽说跟外头不同步,但是保证了老太后每周都有个念相,到了日子她就盼着到点看戏。
等戏看完了,剩下的日子就拉着嫔妃们一块讨论,顺便畅想一下剧情的发展,日子一下子就有奔头了。嫔妃们也总算找到点有营养的事可做了,觉得不用天天数着日子过。
康熙老爷子也看出了戏剧的好处了,之前昆曲明显的节奏太慢,宫中的满妃没几个喜欢,不年不节的,谁也想不到要看戏,把日子全打发在斗心眼上了。现在好了,有戏看了,还每周都有,大家心思分了一小半出来,宫中的气氛明显的好多了。
再说,话剧有一点好,武灵杰挑的本子都是喜闻乐见,故事性强的。他心地单纯,只想着故事好看,让人欲罢不能,却不想,宫中能活下来的,一个个能是心地单纯的主吗?人家会多想想,这戏在说啥。想着想着就能往深了想。
比如说那部《绣花鞋》,大家都不禁想到了四四身上,生恩与养恩比,谁更大?明显,杨康觉得就算养父做错了一千件事,可是对于他自己,他是真心的疼爱的。所以无论如何,他就算是被人骂做认贼作父、贪慕虚荣,他也没有回头。这是不是也代表了四爷的态度,对于孝懿仁皇后,对于佟家,他也会如此?
再加上,施诗在永和宫里晕倒的事,宫里谁能比谁傻,就算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但是从老爷子厚待乌拉那拉族就知道,这次德妃只怕又做错了什么。虽然没人再提,但大家对武灵杰夫妇坚持每月两次的探望还是抱着很大的善意,觉得四爷夫妇也算是仁之意尽了。
武灵杰他们自然不知道他们的戏,在宫中得到的反响跟他们想的不同步?他们一心一意的在家数钱玩,觉得人生实在太欢乐了。
江南的剧院没有新盖,而是直接买下那里最大的戏院子,直接的改造,等改造好了,京城的戏班也训练好了,武灵杰并没有让他们直驻江南,而是让他们轮换着跑场。京里演完了,上船去江南,这样,江南与京里的剧目就几乎同步,看到的也都是名满京城最好的几大班,这让江南的仕族,富贾们觉得很有面子。
要知道,戏剧也存在南北的问题。江南是昆曲的发源地,这些人都是昆曲的铁粉,其实对话剧的接受度不见得有多高,毕竟话剧说的是官话,在语言的笑点上,两边的接受度并不同。就跟江南过年吃汤圆,北方吃饺子一样,你能说谁错了?若不是宫中这戏演疯了,皇上太后都喜欢的戏,他们敢说不好?更何况,来演出的,跟给宫中演的是同一班底,他们能不上赶着跟风?
江南的这些人,就是在温柔乡里泡大的,他们在艺术的领悟力那是天生的,不然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地方的戏?每地都不同,而几大戏剧名家几乎都是江南人。他们虽然觉得表现形式上有些落于流白。但是几场下来,他们都喜欢上了话剧。为什么?也许话剧没有昆曲那么让人纸醉金迷,但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话剧总算是在江南站住了脚根。邬大神俨然已经掌握了全中国最大的娱乐集团,因为最红的几大班,全在他的麾下。而且他还在不断的培训新人,不断的排新戏,就算只有两地演出,但再多也不够人看不是。
第一批的演员已经成了名角,走出去,也是会被追捧,被人尊称一声‘老板’的。各人买房买地、娶妻生子,虽然都还是四爷家的奴才,但是他们却也知道成名的滋味了。
特别是那些因为倒嗓而改行的孩子们。话剧的成名是小,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他们再不怕老、不怕各种在昆曲中的各种问题。话剧在于演技的磨练,在于对人的观察与揣摩,这些都让他们幸福感空前强大。
但有得必有失,比如说话剧抢占了市场,蛋糕只有那么大,自然就得有一部分人得退出市场。比如曾经风光无限的昆曲班子,也就是一些昆曲名家还在苦苦支持,其它的小班子全面的倒闭。那些昆曲名家们现在能保持着还是到各家唱堂会,大戏就算排上了,看的人也不多了。
邬大神的意思是,要不要趁机买人,把那些小戏班的人训练成话剧班子,这样容易多了。但被武灵杰给制止了。武灵杰不觉得训练昆曲的演员容易,他们功底是好,但是学了几十年,举手投足之前,有些痕迹还是有的。要不然,为什么买的新人训练出来反而更红也就是在这儿,他们就是白纸,接受度更好。
邬大神明白武灵杰的意思,但是问题就在这儿,如果他们不买,那么京里其它家会不买?明知道这是一个大市场,四爷家再多的班子也不够分的。
武灵杰还是没同意,对他来说,娱乐事业不在戏班子,戏班子算是饼底,上面的奶油、水果、各种辅料才是重中之重。比... -->>
??灵杰的话剧现在是宫中的定点节目,每周都会演一场,轮着演,虽说跟外头不同步,但是保证了老太后每周都有个念相,到了日子她就盼着到点看戏。
等戏看完了,剩下的日子就拉着嫔妃们一块讨论,顺便畅想一下剧情的发展,日子一下子就有奔头了。嫔妃们也总算找到点有营养的事可做了,觉得不用天天数着日子过。
康熙老爷子也看出了戏剧的好处了,之前昆曲明显的节奏太慢,宫中的满妃没几个喜欢,不年不节的,谁也想不到要看戏,把日子全打发在斗心眼上了。现在好了,有戏看了,还每周都有,大家心思分了一小半出来,宫中的气氛明显的好多了。
再说,话剧有一点好,武灵杰挑的本子都是喜闻乐见,故事性强的。他心地单纯,只想着故事好看,让人欲罢不能,却不想,宫中能活下来的,一个个能是心地单纯的主吗?人家会多想想,这戏在说啥。想着想着就能往深了想。
比如说那部《绣花鞋》,大家都不禁想到了四四身上,生恩与养恩比,谁更大?明显,杨康觉得就算养父做错了一千件事,可是对于他自己,他是真心的疼爱的。所以无论如何,他就算是被人骂做认贼作父、贪慕虚荣,他也没有回头。这是不是也代表了四爷的态度,对于孝懿仁皇后,对于佟家,他也会如此?
再加上,施诗在永和宫里晕倒的事,宫里谁能比谁傻,就算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但是从老爷子厚待乌拉那拉族就知道,这次德妃只怕又做错了什么。虽然没人再提,但大家对武灵杰夫妇坚持每月两次的探望还是抱着很大的善意,觉得四爷夫妇也算是仁之意尽了。
武灵杰他们自然不知道他们的戏,在宫中得到的反响跟他们想的不同步?他们一心一意的在家数钱玩,觉得人生实在太欢乐了。
江南的剧院没有新盖,而是直接买下那里最大的戏院子,直接的改造,等改造好了,京城的戏班也训练好了,武灵杰并没有让他们直驻江南,而是让他们轮换着跑场。京里演完了,上船去江南,这样,江南与京里的剧目就几乎同步,看到的也都是名满京城最好的几大班,这让江南的仕族,富贾们觉得很有面子。
要知道,戏剧也存在南北的问题。江南是昆曲的发源地,这些人都是昆曲的铁粉,其实对话剧的接受度不见得有多高,毕竟话剧说的是官话,在语言的笑点上,两边的接受度并不同。就跟江南过年吃汤圆,北方吃饺子一样,你能说谁错了?若不是宫中这戏演疯了,皇上太后都喜欢的戏,他们敢说不好?更何况,来演出的,跟给宫中演的是同一班底,他们能不上赶着跟风?
江南的这些人,就是在温柔乡里泡大的,他们在艺术的领悟力那是天生的,不然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地方的戏?每地都不同,而几大戏剧名家几乎都是江南人。他们虽然觉得表现形式上有些落于流白。但是几场下来,他们都喜欢上了话剧。为什么?也许话剧没有昆曲那么让人纸醉金迷,但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话剧总算是在江南站住了脚根。邬大神俨然已经掌握了全中国最大的娱乐集团,因为最红的几大班,全在他的麾下。而且他还在不断的培训新人,不断的排新戏,就算只有两地演出,但再多也不够人看不是。
第一批的演员已经成了名角,走出去,也是会被追捧,被人尊称一声‘老板’的。各人买房买地、娶妻生子,虽然都还是四爷家的奴才,但是他们却也知道成名的滋味了。
特别是那些因为倒嗓而改行的孩子们。话剧的成名是小,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他们再不怕老、不怕各种在昆曲中的各种问题。话剧在于演技的磨练,在于对人的观察与揣摩,这些都让他们幸福感空前强大。
但有得必有失,比如说话剧抢占了市场,蛋糕只有那么大,自然就得有一部分人得退出市场。比如曾经风光无限的昆曲班子,也就是一些昆曲名家还在苦苦支持,其它的小班子全面的倒闭。那些昆曲名家们现在能保持着还是到各家唱堂会,大戏就算排上了,看的人也不多了。
邬大神的意思是,要不要趁机买人,把那些小戏班的人训练成话剧班子,这样容易多了。但被武灵杰给制止了。武灵杰不觉得训练昆曲的演员容易,他们功底是好,但是学了几十年,举手投足之前,有些痕迹还是有的。要不然,为什么买的新人训练出来反而更红也就是在这儿,他们就是白纸,接受度更好。
邬大神明白武灵杰的意思,但是问题就在这儿,如果他们不买,那么京里其它家会不买?明知道这是一个大市场,四爷家再多的班子也不够分的。
武灵杰还是没同意,对他来说,娱乐事业不在戏班子,戏班子算是饼底,上面的奶油、水果、各种辅料才是重中之重。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