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宋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梁太后不服气是必然的,也许在此之前,她心中还有些犹豫,想着换回梁乙埋之后或许当真可以考虑停战。
毕竟,接连的战事,对西夏而言也是巨大的消耗,情况不容乐观。可是绥州吃了一个暗亏,折文芯被救走了,使得和谈突然之间有些被动。最重要的是她堂堂太后被占了便宜,这种事自然说不出口,可是心里却格外的恼怒,就这么算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既然来了绥州,那就好好谋一局。胜了自然是最好不过,可以多争取一些利益,挽回些颜面,败了也不打紧。反正结果不会更坏,不管林昭怎样,宋庭是希望和谈了,这就足够了。让林昭去闹吧,宋朝汴京的官员们会给自己帮忙的,所以并不担心。
拓跋石那边稳住,自己这边筹谋,至少也该给林昭一点教训才是,梁太后心中已然开始有谋划。她终究不是个安分的女人,事情自然也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突破点选在哪里呢?还有那个“谣言”也不知道是否传入了汴京城?
五月间的汴京已经是入夏了,天气有些炎热,最要命的是今年自从暮春开始就是大晴天,根本不曾见到一滴雨。
尤其是黄河沿岸与河北路情况最为严重,春耕虽然照常,但是禾苗的生长却无疑会受到影响,今秋北方的收成当真让人忧心。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春夏干旱。秋天会是什么状况呢?
先旱后涝的情况可是常有的事情。水灾原本不可怕。可是一旦黄河发水灾就可怕的。要知道,北宋都城开封就在黄河边上。黄河只要以泛滥,那直接是威胁皇朝安危,影响千万百姓的大事。
不得不说,北宋选择汴京为都城确实有些失策。四周平原无险可守,从军事防卫的角度而言根本不适合作为都城。再者便是这水患,黄河是一方面,还有汴京等诸多河流与漕渠。对汴京城也是莫大的威胁。
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便捷的漕运,可是两下里一抵消,似乎也没什么优势了。当初太祖赵匡胤曾经有意迁都洛阳,身为开封府尹,基业尽在汴京的晋王赵光义如何能愿意?后来烛影摇红,太祖死的不明不白。太宗皇帝登基之后,迁都之事就再也无人提及。再者,古代社会迁都谈何容易?轻而易举是不可妄动的。
于是乎大宋王朝的都城便一直留在了汴京,始终饱受黄河水患的威胁。从过去到未来,一直会受到北方外地的威胁。亡国之祸从一开始便注定了。不过那是原来的历史,在这个时空里。因为林昭的到来,或许会发生改变……
眼下对大宋而言,倒是没有兵祸,威胁最大的依旧是水患……
前几年,黄河水灾导致决堤,最终改道河北,入海口改在了与辽国交界处的地方。河北之地泛滥成灾,本来的富庶之地而今可以说是赤地千里,许多地方成了沼泽,根本无法耕种。百姓流离失所,可谓是惨不忍睹,不仅没有足够的产出,俨然还成为大宋朝沉重的负担。
河北之地这几年可以说一直处于混乱之中,若非手腕强硬,德高望重的韩琦出任河北路宣抚使主持大局,只怕早就乱了。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因为丢失了幽云十六州,河北之地对于大宋朝的国防意义就特别的重要。没有了燕山作为屏障,只能依靠河北之地,天然与认为扩建的塘泊来阻挡辽国铁骑,可是黄河改道之后,携带的大量泥沙,使得宋军辛辛苦苦挖掘的塘泊河道日益淤塞,功能也逐渐丧失。
从民生到国防,黄河这条母亲河带给宋朝的似乎有太多的威胁。
所以,一旦黄河泛滥,对于大宋朝而言将会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危险之大不言而喻。水患俨然已经成为大宋朝头号天灾,故而一出现反常天气,自然就尤为重视。
其中司天监的作用和任务自然就重了许多,旱灾何时能够缓解?夏秋后会是什么天气?会不会出现连绵多雨,这些都需要司天监来观测。
司天监正安崇宁最近无疑就成为大忙人了,刚刚为三皇子选定了风水地穴,又开始为天气的事情发愁。尤其是天气这块并非他所擅长,无疑就更加为难了,可谓是忙的焦头烂额,不可有丝毫懈怠。于是乎,关于那晚紫薇暗弱,客星犯主的事情就直接被抛诸脑后了,再也不曾跟人提起。
于是乎,自然而然就没有人注意到天际的那颗小星,正在积蓄力量。等到某一天正式亮相天空的时候,必然会光芒闪耀,甚至直接盖过紫微星的光芒。到那一天,必定会惊艳无比,天下震动……
天气反常,忙碌的绝对不只是司天监。朝中的户部与工部也都息息相关,一个管着钱粮赋税的事情,一个为加固黄河而发愁。再往上面,皇帝和宰相同样不得清闲,赵顼或许还沉浸在三子夭折的悲痛之中,尚未顾及这些事情,可王安石却不得不忧心忡忡地忙碌起来,有备无患总是好的。曾公亮自从上次证明了自己的首相身份之后,便低调了许多,而今又因为上了年纪,萌生出致仕的念头,所以诸相公,当前是以王安石为主的
王安石一忙,连带着他的儿子王雱也安定不下来。王雱首先想到的不是旱灾抑或者可能的水灾会给百姓带来多大伤害,会给朝廷造成多少损失,而是在乎可能的天灾会对父亲王安石的地位,以及他们王家造成的影响。
熙宁元年王安石入朝,次年得到皇帝赵顼的支持开始推行变法,如今已经是熙宁四年。变法的第三个年头。原本王雱也是信心满满。对父亲的变法可谓是充满了期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雱开始有些动摇了。
三年时间,变法并无多少成效,让他不得不怀疑父亲的主张... -->>
梁太后不服气是必然的,也许在此之前,她心中还有些犹豫,想着换回梁乙埋之后或许当真可以考虑停战。
毕竟,接连的战事,对西夏而言也是巨大的消耗,情况不容乐观。可是绥州吃了一个暗亏,折文芯被救走了,使得和谈突然之间有些被动。最重要的是她堂堂太后被占了便宜,这种事自然说不出口,可是心里却格外的恼怒,就这么算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既然来了绥州,那就好好谋一局。胜了自然是最好不过,可以多争取一些利益,挽回些颜面,败了也不打紧。反正结果不会更坏,不管林昭怎样,宋庭是希望和谈了,这就足够了。让林昭去闹吧,宋朝汴京的官员们会给自己帮忙的,所以并不担心。
拓跋石那边稳住,自己这边筹谋,至少也该给林昭一点教训才是,梁太后心中已然开始有谋划。她终究不是个安分的女人,事情自然也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突破点选在哪里呢?还有那个“谣言”也不知道是否传入了汴京城?
五月间的汴京已经是入夏了,天气有些炎热,最要命的是今年自从暮春开始就是大晴天,根本不曾见到一滴雨。
尤其是黄河沿岸与河北路情况最为严重,春耕虽然照常,但是禾苗的生长却无疑会受到影响,今秋北方的收成当真让人忧心。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春夏干旱。秋天会是什么状况呢?
先旱后涝的情况可是常有的事情。水灾原本不可怕。可是一旦黄河发水灾就可怕的。要知道,北宋都城开封就在黄河边上。黄河只要以泛滥,那直接是威胁皇朝安危,影响千万百姓的大事。
不得不说,北宋选择汴京为都城确实有些失策。四周平原无险可守,从军事防卫的角度而言根本不适合作为都城。再者便是这水患,黄河是一方面,还有汴京等诸多河流与漕渠。对汴京城也是莫大的威胁。
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便捷的漕运,可是两下里一抵消,似乎也没什么优势了。当初太祖赵匡胤曾经有意迁都洛阳,身为开封府尹,基业尽在汴京的晋王赵光义如何能愿意?后来烛影摇红,太祖死的不明不白。太宗皇帝登基之后,迁都之事就再也无人提及。再者,古代社会迁都谈何容易?轻而易举是不可妄动的。
于是乎大宋王朝的都城便一直留在了汴京,始终饱受黄河水患的威胁。从过去到未来,一直会受到北方外地的威胁。亡国之祸从一开始便注定了。不过那是原来的历史,在这个时空里。因为林昭的到来,或许会发生改变……
眼下对大宋而言,倒是没有兵祸,威胁最大的依旧是水患……
前几年,黄河水灾导致决堤,最终改道河北,入海口改在了与辽国交界处的地方。河北之地泛滥成灾,本来的富庶之地而今可以说是赤地千里,许多地方成了沼泽,根本无法耕种。百姓流离失所,可谓是惨不忍睹,不仅没有足够的产出,俨然还成为大宋朝沉重的负担。
河北之地这几年可以说一直处于混乱之中,若非手腕强硬,德高望重的韩琦出任河北路宣抚使主持大局,只怕早就乱了。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因为丢失了幽云十六州,河北之地对于大宋朝的国防意义就特别的重要。没有了燕山作为屏障,只能依靠河北之地,天然与认为扩建的塘泊来阻挡辽国铁骑,可是黄河改道之后,携带的大量泥沙,使得宋军辛辛苦苦挖掘的塘泊河道日益淤塞,功能也逐渐丧失。
从民生到国防,黄河这条母亲河带给宋朝的似乎有太多的威胁。
所以,一旦黄河泛滥,对于大宋朝而言将会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危险之大不言而喻。水患俨然已经成为大宋朝头号天灾,故而一出现反常天气,自然就尤为重视。
其中司天监的作用和任务自然就重了许多,旱灾何时能够缓解?夏秋后会是什么天气?会不会出现连绵多雨,这些都需要司天监来观测。
司天监正安崇宁最近无疑就成为大忙人了,刚刚为三皇子选定了风水地穴,又开始为天气的事情发愁。尤其是天气这块并非他所擅长,无疑就更加为难了,可谓是忙的焦头烂额,不可有丝毫懈怠。于是乎,关于那晚紫薇暗弱,客星犯主的事情就直接被抛诸脑后了,再也不曾跟人提起。
于是乎,自然而然就没有人注意到天际的那颗小星,正在积蓄力量。等到某一天正式亮相天空的时候,必然会光芒闪耀,甚至直接盖过紫微星的光芒。到那一天,必定会惊艳无比,天下震动……
天气反常,忙碌的绝对不只是司天监。朝中的户部与工部也都息息相关,一个管着钱粮赋税的事情,一个为加固黄河而发愁。再往上面,皇帝和宰相同样不得清闲,赵顼或许还沉浸在三子夭折的悲痛之中,尚未顾及这些事情,可王安石却不得不忧心忡忡地忙碌起来,有备无患总是好的。曾公亮自从上次证明了自己的首相身份之后,便低调了许多,而今又因为上了年纪,萌生出致仕的念头,所以诸相公,当前是以王安石为主的
王安石一忙,连带着他的儿子王雱也安定不下来。王雱首先想到的不是旱灾抑或者可能的水灾会给百姓带来多大伤害,会给朝廷造成多少损失,而是在乎可能的天灾会对父亲王安石的地位,以及他们王家造成的影响。
熙宁元年王安石入朝,次年得到皇帝赵顼的支持开始推行变法,如今已经是熙宁四年。变法的第三个年头。原本王雱也是信心满满。对父亲的变法可谓是充满了期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雱开始有些动摇了。
三年时间,变法并无多少成效,让他不得不怀疑父亲的主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