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mnzw.com,资本大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国号之争持续了近一个月,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李愔实在受不了了,在他看来,定什么国号无所谓,关键是能否建立一个为百姓谋取福利的政体,让所有人都真心的拥护自己的统治,所以最后他也懒得再动脑子,直接将国号定为“齐”。
定下国号后,接下来也就是举行建国大典了,不过李贞和李恽却没有和李愔同时建国,而是将建国的日期排在了后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要亲自来参加李愔的建国大典。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十四号,李愔在台湾登基称帝,国号大齐,立萧文心为皇后,嫡长子李冕为太子,其余武媚娘、王惜君、崔梦雪和金胜曼四人,则为贵妃。
除了后宫之外,李愔对文武百官也是大加封赏,不过对于齐国的行政与军事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却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
比如在行政方面,不少人都建议照搬大唐的三省六部,认为大唐之所以强盛,主要就是因为这一套比较成熟的行政结构,甚至官员也很少发生贪污受贿的情况。
但是这个提议却遭到王安的激烈反对,并且还一针见血的指出,大唐的三省六部制虽然不错,但是这种制度只适合农业国家,现在随着大唐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大唐的行政制度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源头,这也是为什么大唐拥有更多的人口和土地,但是在工商业方面却还不如台湾等地的原因。
对于王安的意见,李愔听后也十分的支持,中原王朝向来以农立国,行政机构自然也是为农业服务,比如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但却唯独少了一个农部,这其实是因为这六部的存在,主要就是为农业所服务。
不过李愔从一开始,就不是走的以农立国,而是更接近后世的以工商立国,农业虽然重要,但是对经济的发展却远不及工商业的贡献大。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唐的三省六部制的确不适合搬到自己的齐国,最多在某些方面做一下参考罢了。
想明白了这些,李愔终于决定支持王安,同时也有一批有远见的官员被王安说服,这使得反对照搬一派的势力大涨,最后齐国的文武官员终于达成一致,暂时保持原来的行政方式不变,不过官员的称谓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王安以前是齐王府的王傅,但其实干的是宰相的活,所以齐国成立后,李愔第一个封王安为齐国首相,统领百官,陆洪为副相,做为王安的助手。不过为了防止首相专权,李愔参考后世的制度,限定了首相的担任年限,每届首相的年限为四年,而且最多连任两届。至于首相的任免权,暂时由大齐的皇帝陛下,也就是李愔提名,然后再由百官表决,超过半数以上才算有效。
确定了首相后,剩下的也就简单多了,紧随其后的是各个行政机构的升级,比如工商部、外交部、教育部、国防部等等,这些名称虽然是李愔从后世照搬过来的,但其实却都是结合齐国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各个部门负责的情况也与后世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其中工商部的部长由王子豪担任,而外交部的部长很重要,李愔将澳洲的唐义识调回来担任,教育部的部长由李淳风的弟子谢纯担任,国防部和军事有关,虽然只负责军队的行政和后勤,对军队并没有指挥权,但却也需要懂得军事,因此李愔任命刘仁轨担任,另外还有其它各个部门的部长,也都分别由心腹大臣担任,而各部的部长与首相组成了大齐的内阁系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官员的任免虽然是李愔和王安事先商量好的,但是之后却是由王安以首相的名义,将官员的名单呈给李愔,而且名单上还故意有几个人的职位与原来商定的不同,然后再由李愔改过来,并在朝会上公布。
这种做法虽然看似好像很虚伪,但却在实际上尊重了大齐的法律,同时也给后来的首相和君王做出一个表率,规定了双方在组建内阁时所欣赏的角力。甚至李愔也正在准备让人编写一部真正的宪法,将自己和首相的权力都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此来达到限制君权与相权的目的。
李愔一向都是个懒人,再加上他深受后世的影响,所以他在行政方面,除了保留一个官员的任免权外,其它行政权力都尽量的下放给首相和内阁。
&n... -->>
国号之争持续了近一个月,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李愔实在受不了了,在他看来,定什么国号无所谓,关键是能否建立一个为百姓谋取福利的政体,让所有人都真心的拥护自己的统治,所以最后他也懒得再动脑子,直接将国号定为“齐”。
定下国号后,接下来也就是举行建国大典了,不过李贞和李恽却没有和李愔同时建国,而是将建国的日期排在了后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要亲自来参加李愔的建国大典。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十四号,李愔在台湾登基称帝,国号大齐,立萧文心为皇后,嫡长子李冕为太子,其余武媚娘、王惜君、崔梦雪和金胜曼四人,则为贵妃。
除了后宫之外,李愔对文武百官也是大加封赏,不过对于齐国的行政与军事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却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
比如在行政方面,不少人都建议照搬大唐的三省六部,认为大唐之所以强盛,主要就是因为这一套比较成熟的行政结构,甚至官员也很少发生贪污受贿的情况。
但是这个提议却遭到王安的激烈反对,并且还一针见血的指出,大唐的三省六部制虽然不错,但是这种制度只适合农业国家,现在随着大唐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大唐的行政制度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源头,这也是为什么大唐拥有更多的人口和土地,但是在工商业方面却还不如台湾等地的原因。
对于王安的意见,李愔听后也十分的支持,中原王朝向来以农立国,行政机构自然也是为农业服务,比如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但却唯独少了一个农部,这其实是因为这六部的存在,主要就是为农业所服务。
不过李愔从一开始,就不是走的以农立国,而是更接近后世的以工商立国,农业虽然重要,但是对经济的发展却远不及工商业的贡献大。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唐的三省六部制的确不适合搬到自己的齐国,最多在某些方面做一下参考罢了。
想明白了这些,李愔终于决定支持王安,同时也有一批有远见的官员被王安说服,这使得反对照搬一派的势力大涨,最后齐国的文武官员终于达成一致,暂时保持原来的行政方式不变,不过官员的称谓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王安以前是齐王府的王傅,但其实干的是宰相的活,所以齐国成立后,李愔第一个封王安为齐国首相,统领百官,陆洪为副相,做为王安的助手。不过为了防止首相专权,李愔参考后世的制度,限定了首相的担任年限,每届首相的年限为四年,而且最多连任两届。至于首相的任免权,暂时由大齐的皇帝陛下,也就是李愔提名,然后再由百官表决,超过半数以上才算有效。
确定了首相后,剩下的也就简单多了,紧随其后的是各个行政机构的升级,比如工商部、外交部、教育部、国防部等等,这些名称虽然是李愔从后世照搬过来的,但其实却都是结合齐国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各个部门负责的情况也与后世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其中工商部的部长由王子豪担任,而外交部的部长很重要,李愔将澳洲的唐义识调回来担任,教育部的部长由李淳风的弟子谢纯担任,国防部和军事有关,虽然只负责军队的行政和后勤,对军队并没有指挥权,但却也需要懂得军事,因此李愔任命刘仁轨担任,另外还有其它各个部门的部长,也都分别由心腹大臣担任,而各部的部长与首相组成了大齐的内阁系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官员的任免虽然是李愔和王安事先商量好的,但是之后却是由王安以首相的名义,将官员的名单呈给李愔,而且名单上还故意有几个人的职位与原来商定的不同,然后再由李愔改过来,并在朝会上公布。
这种做法虽然看似好像很虚伪,但却在实际上尊重了大齐的法律,同时也给后来的首相和君王做出一个表率,规定了双方在组建内阁时所欣赏的角力。甚至李愔也正在准备让人编写一部真正的宪法,将自己和首相的权力都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此来达到限制君权与相权的目的。
李愔一向都是个懒人,再加上他深受后世的影响,所以他在行政方面,除了保留一个官员的任免权外,其它行政权力都尽量的下放给首相和内阁。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