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强行攻城! (1/2)
美女中文网 mnzw.com,大豪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董卓、董仲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夜晚,“凉州三明”之一张奂的第三子张猛,怀揣着他对董卓的疑惑,辗转反侧难以成眠。◇↓頂◇↓点◇↓小◇↓说,www.
说董卓尊重他张猛的父亲张奂吧,此人始终口口声声直呼张奂的名字;可要说董卓对张奂心存什么怨恨吧,张猛其实也能感觉到董卓对待他明显要比对待北军五营校尉更加亲近。
张猛恐怕不会想到,他那位赫赫有名的“凉州三明”之一的父亲张奂,在曾经于陇西担任“护羌校尉”的时候,几乎就是看着董卓长大的,看着后者逐渐从懵懂不晓事的小家伙,逐渐长大变成满腹野心的枭雄式人物。
也正因为这样,当张奂发现自己苦口婆心好说歹说也无法说服董卓放弃心中的野望时,终于恼羞成怒,无奈地选择了眼不见为净,彻底于董卓划清界限。
董卓的确是一个相当有野心的男人,这一点虽然谈不上人尽皆知,但是朝中亦有不少人清楚。
或许有人会感觉纳闷,既然董卓是一个如此有野心的人,为何大将军何进还要加以重用,而不想办法将他除掉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董卓并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能除掉的棋子,出身于陇西的他,早已将陇西经营为私人地盘,哪怕是境外的羌族,亦多半与他交好。倘若朝廷放出任何对董卓不利的风声,那就意味着,朝廷必须得做好整个陇西皆反戈相向的最坏打算。
或许有人觉得,陇西不过是凉州区区一郡而已,董卓会有胆量造反?
但事实上,陇西的意义却绝非区区一郡这么简单。
首先,它的北方是金城郡,再往北就是武威郡。而众所周知,金城郡与武威郡堪称是当今汉朝最难以掌控的地盘,由北宫伯玉引发,后来因韩遂而闹大的凉州叛乱,便是起源于这两个郡。而朝廷之所以重用董卓,也正是希望董卓掌控下的陇西可以对金城、武威两郡起到遏制作用。反过来说,倘若连董卓都造反了,那么当董卓的陇西与北宫伯玉、韩遂的金城郡、武威郡战列统一战线时,朝廷或将面对整个凉州都面临失控的最恶劣处境。
其次,与金城、武威两郡的战略意义相似。陇西亦属于大汉国的边境郡,在这里常年会发生与境外羌族的战争。而董卓能令陇西境外的羌族臣服,那就意味着,若董卓也高举反旗,境外的羌族必然会一拥而入,到时候,大汉朝廷所面对的绝对不仅仅只是董卓陇西境内的一郡兵力,还得算上境外那许许多多羌族部落的兵马。
再次,那就是董卓的个人实力足够强。并不是随随便便就会被杀掉的。这就使得朝廷不敢轻易犯险,除非十成把握,否则,就算是朝廷也不敢贸贸然地铲除董卓。
基于这几点。朝廷对董卓的态度可以说是相当随和的,当然随和并不意味着放纵,要知道屯兵于长安附近的北军,那既是用来防范金城、武威两郡的。同样也是用来震慑陇西的。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北军步兵营校尉刘绛对董卓的看法才会那般恶劣,因为他很清楚董卓是一个什么的人物。
前些日子。逐渐暴露不臣之心的北宫伯玉果然露出了反叛痕迹,鉴于对董卓的不放心,朝廷以大将军何进的名义,调董卓为河东太守。当时的朝廷已经想过此举或许会逼反董卓,将他逼到北宫伯玉、韩遂二人的叛逆队伍当中去,但是朝廷依旧对董卓下达了调任河东的命令,因为朝廷已经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似张温、杨赐、皇甫嵩、卢植等对朝臣忠心耿耿的忠臣,那是绝对无法容忍西凉的情况逐渐败坏的。
但有些出乎意料的人,董卓很爽快地同意了调任河东,甚至于还上表朝廷愿意随军共同征剿西凉的北宫伯玉与韩遂,这种峰回路转的局面,让不惜背水一战的朝廷惊喜交加。
【或许董卓还没坏到极致,他对大汉还是颇为忠诚的?】
董卓极其爽快前往河东赴任的举措也让朝中百官有些拿不定主意。恰在这时,黄巾之乱爆发,于是乎朝廷出兵征剿西凉北宫伯玉与韩遂二人的计划也就泡汤了。经过商讨,朝中百官决定暂时叫董卓担任河东太守,继续监视,同时遣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人征剿黄巾,待黄巾之乱平息后,再视粮草消耗情况,决定是否在短时间内再一次出兵,征讨凉州的北宫伯玉与韩遂二人。
朝中百官万万也想不到,董卓之所以爽快地赴任河东太守一职,那并非是因为他对朝廷的忠心,而是因为他身边有李儒这位审时度势的谋士。
记得董卓最初是相当恼怒的,毕竟他好不容易将陇西打造成只属于他的私人地盘,却不想朝廷一纸任命他将调任他处,可想而知董卓心中的不满。
但这时,李儒却说服了董卓,因为李儒认为,凭那时董卓的军力,那是不足以抗拒朝廷的兵马的,至于跟金城、武威两郡的叛逆合作,那更是下下之策,一旦踏足其中就再难回头,只能沦为叛逆。因此,李儒建议董卓不妨同意调任,看看当今天下的形式再说。毕竟这样一来,朝廷也不能无端端就陷害他,凡事都要讲究名正言顺不是么。
很幸运地,黄巾之乱恰巧爆发,这使得董卓非但没有失去对陇西的掌控,反而还捞到了一个河东太守的职位。虽然说河东并不一个可以轻松安置私人关系的地方,但白给的不要白不要不是?
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卢植出任北军主帅一职,面对冀州黄巾竟然一度无法攻克,因此,朝廷本着不用白不用的心思,勒令河东太守董卓取代卢植出任北军主帅,负责剿贼一事。毕竟在朝廷看来,长年呆在陇西的董卓,不可能与黄巾乱党有什么瓜葛。因此也就不必担心董卓会有什么异心。
然而天底下的事就是那么许多的出人意料,谁能想到,长年呆在陇西的董卓,恰恰就在雒阳结识了一个名叫张煌的小家伙,并且,这个小家伙在半年后恰恰就成为了冀州黄巾的主帅呢?
【这对彼此而言,都是绝佳的机会!】
平心而论,李儒并非是因为他们跟张煌的交情,这才同意了后者的提议。
作为董卓的发小,他自然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为董卓考虑。但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最终还是决定暗中联合张煌,将北军铲除。原因就是北军这些年来对陇西的威慑力太过于明显,若是能除掉这支军队,哪怕只是将其打残,日后董卓面对朝廷,也会更具谈判的筹码。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李儒在次日便展开了他的谋划,将北军五营校尉叫来了帅所,商讨对广宗展开全面进攻之事。
“攻城?”
当从李儒口中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不得不说五营校尉们心中有些哑然。一来是此举与前任主帅卢植的战略方针相左,二来,他们实在有些... -->>
[董卓、董仲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夜晚,“凉州三明”之一张奂的第三子张猛,怀揣着他对董卓的疑惑,辗转反侧难以成眠。◇↓頂◇↓点◇↓小◇↓说,www.
说董卓尊重他张猛的父亲张奂吧,此人始终口口声声直呼张奂的名字;可要说董卓对张奂心存什么怨恨吧,张猛其实也能感觉到董卓对待他明显要比对待北军五营校尉更加亲近。
张猛恐怕不会想到,他那位赫赫有名的“凉州三明”之一的父亲张奂,在曾经于陇西担任“护羌校尉”的时候,几乎就是看着董卓长大的,看着后者逐渐从懵懂不晓事的小家伙,逐渐长大变成满腹野心的枭雄式人物。
也正因为这样,当张奂发现自己苦口婆心好说歹说也无法说服董卓放弃心中的野望时,终于恼羞成怒,无奈地选择了眼不见为净,彻底于董卓划清界限。
董卓的确是一个相当有野心的男人,这一点虽然谈不上人尽皆知,但是朝中亦有不少人清楚。
或许有人会感觉纳闷,既然董卓是一个如此有野心的人,为何大将军何进还要加以重用,而不想办法将他除掉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董卓并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能除掉的棋子,出身于陇西的他,早已将陇西经营为私人地盘,哪怕是境外的羌族,亦多半与他交好。倘若朝廷放出任何对董卓不利的风声,那就意味着,朝廷必须得做好整个陇西皆反戈相向的最坏打算。
或许有人觉得,陇西不过是凉州区区一郡而已,董卓会有胆量造反?
但事实上,陇西的意义却绝非区区一郡这么简单。
首先,它的北方是金城郡,再往北就是武威郡。而众所周知,金城郡与武威郡堪称是当今汉朝最难以掌控的地盘,由北宫伯玉引发,后来因韩遂而闹大的凉州叛乱,便是起源于这两个郡。而朝廷之所以重用董卓,也正是希望董卓掌控下的陇西可以对金城、武威两郡起到遏制作用。反过来说,倘若连董卓都造反了,那么当董卓的陇西与北宫伯玉、韩遂的金城郡、武威郡战列统一战线时,朝廷或将面对整个凉州都面临失控的最恶劣处境。
其次,与金城、武威两郡的战略意义相似。陇西亦属于大汉国的边境郡,在这里常年会发生与境外羌族的战争。而董卓能令陇西境外的羌族臣服,那就意味着,若董卓也高举反旗,境外的羌族必然会一拥而入,到时候,大汉朝廷所面对的绝对不仅仅只是董卓陇西境内的一郡兵力,还得算上境外那许许多多羌族部落的兵马。
再次,那就是董卓的个人实力足够强。并不是随随便便就会被杀掉的。这就使得朝廷不敢轻易犯险,除非十成把握,否则,就算是朝廷也不敢贸贸然地铲除董卓。
基于这几点。朝廷对董卓的态度可以说是相当随和的,当然随和并不意味着放纵,要知道屯兵于长安附近的北军,那既是用来防范金城、武威两郡的。同样也是用来震慑陇西的。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北军步兵营校尉刘绛对董卓的看法才会那般恶劣,因为他很清楚董卓是一个什么的人物。
前些日子。逐渐暴露不臣之心的北宫伯玉果然露出了反叛痕迹,鉴于对董卓的不放心,朝廷以大将军何进的名义,调董卓为河东太守。当时的朝廷已经想过此举或许会逼反董卓,将他逼到北宫伯玉、韩遂二人的叛逆队伍当中去,但是朝廷依旧对董卓下达了调任河东的命令,因为朝廷已经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似张温、杨赐、皇甫嵩、卢植等对朝臣忠心耿耿的忠臣,那是绝对无法容忍西凉的情况逐渐败坏的。
但有些出乎意料的人,董卓很爽快地同意了调任河东,甚至于还上表朝廷愿意随军共同征剿西凉的北宫伯玉与韩遂,这种峰回路转的局面,让不惜背水一战的朝廷惊喜交加。
【或许董卓还没坏到极致,他对大汉还是颇为忠诚的?】
董卓极其爽快前往河东赴任的举措也让朝中百官有些拿不定主意。恰在这时,黄巾之乱爆发,于是乎朝廷出兵征剿西凉北宫伯玉与韩遂二人的计划也就泡汤了。经过商讨,朝中百官决定暂时叫董卓担任河东太守,继续监视,同时遣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人征剿黄巾,待黄巾之乱平息后,再视粮草消耗情况,决定是否在短时间内再一次出兵,征讨凉州的北宫伯玉与韩遂二人。
朝中百官万万也想不到,董卓之所以爽快地赴任河东太守一职,那并非是因为他对朝廷的忠心,而是因为他身边有李儒这位审时度势的谋士。
记得董卓最初是相当恼怒的,毕竟他好不容易将陇西打造成只属于他的私人地盘,却不想朝廷一纸任命他将调任他处,可想而知董卓心中的不满。
但这时,李儒却说服了董卓,因为李儒认为,凭那时董卓的军力,那是不足以抗拒朝廷的兵马的,至于跟金城、武威两郡的叛逆合作,那更是下下之策,一旦踏足其中就再难回头,只能沦为叛逆。因此,李儒建议董卓不妨同意调任,看看当今天下的形式再说。毕竟这样一来,朝廷也不能无端端就陷害他,凡事都要讲究名正言顺不是么。
很幸运地,黄巾之乱恰巧爆发,这使得董卓非但没有失去对陇西的掌控,反而还捞到了一个河东太守的职位。虽然说河东并不一个可以轻松安置私人关系的地方,但白给的不要白不要不是?
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卢植出任北军主帅一职,面对冀州黄巾竟然一度无法攻克,因此,朝廷本着不用白不用的心思,勒令河东太守董卓取代卢植出任北军主帅,负责剿贼一事。毕竟在朝廷看来,长年呆在陇西的董卓,不可能与黄巾乱党有什么瓜葛。因此也就不必担心董卓会有什么异心。
然而天底下的事就是那么许多的出人意料,谁能想到,长年呆在陇西的董卓,恰恰就在雒阳结识了一个名叫张煌的小家伙,并且,这个小家伙在半年后恰恰就成为了冀州黄巾的主帅呢?
【这对彼此而言,都是绝佳的机会!】
平心而论,李儒并非是因为他们跟张煌的交情,这才同意了后者的提议。
作为董卓的发小,他自然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为董卓考虑。但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最终还是决定暗中联合张煌,将北军铲除。原因就是北军这些年来对陇西的威慑力太过于明显,若是能除掉这支军队,哪怕只是将其打残,日后董卓面对朝廷,也会更具谈判的筹码。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李儒在次日便展开了他的谋划,将北军五营校尉叫来了帅所,商讨对广宗展开全面进攻之事。
“攻城?”
当从李儒口中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不得不说五营校尉们心中有些哑然。一来是此举与前任主帅卢植的战略方针相左,二来,他们实在有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