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赖活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十五冲(地名)、还是夜鬼冲(地名)。
于是,为了防御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开始在村子的周围大挖防空洞,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那时候,村子周围起码有几百个大小、深浅不一的防空洞,最深的有十几米,里面高达两米,是几个读初中的大孩子带着人挖的。我记得我自己就带弟弟挖了三个,其中一个就在我家房子的背后,深达三四米。有一段时间,我们简直是如痴如醉,沉迷其中,甚至不惜逃课,为此挨了父亲的不少棍打。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比放电影更高兴的事了,那简直是盛大节日。电影多是在学校操场放的,当天晚上,我们放学后,早早做了晚饭,然后马上来到学校,守在教室门口,等着老师开门——我们要抢教室里面的凳子啊!抢到的,欢天喜地,抢不到的,一脸沮丧,只好坐地上了。入夜时分,在四周的山路上,来看电影的人打着火把跚跚而来,宛如一条条长龙,要多壮观有多壮观。然后,我们还要去看发动发电机,这神奇的东西让我们目瞪口呆,它居然能发电来放电影!我对它充满好感,直到今天,我只要一闻到汽油味(纯汽油味,非燃烧后的汽油味),就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那时候最喜欢看的是战斗片,如果一看到片头直放光芒的五角星(八一电影制片厂),那肯定是战斗片,我们看的就是热闹,反正我们也听不懂说的是什么(在高中之前,我们都没学过普通话),不过有一句话是听得懂的,那就是《南征北战》敌人军官说的那句:坚持最后五分钟!我们一直学着,讲得很顺口,那是我最早讲和听得懂的普通话,第二句普通话也是从电影学来的,《决裂》里面的打铁匠江大年,去读大学时,一个教授在讲台上讲:马尾巴的功能,于是我们又学会了“马尾巴的功能”。那时候看电影还闹笑话,有个小孩子,看见电影里打了那么多子弹,子弹壳直飞,所以,一等电影散场,就缠着母亲到银幕底下找子弹壳——哪里会找得到?可是那妇女也不懂,说,有条卵毛,我们来迟了,都被人捡光了!后来就形成一个歇后语,叫“老林捡子弹壳——有条卵毛”,在我们村一直说到今天。这个典故在我的长篇小说《西河简史》里提到,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当然电影有时侯不在学校放,而在大队或者别的大队放,于是一些大点的小孩还是成群结队去的,不过我没得去,也是很热闹的,很多年轻人就在看电影的路上修成爱情正果,那是题外话了。
电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什么汽车、电话、大楼在我们的眼里充满的神奇,山外的世界开始令我们向往。不过除了治病的一次,我8岁前都没有到过大队以外的地方,那时候到一次大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去那里要走一个多小时,要路过一张大水库,传说那里有鬼,所以不是谁都敢去的。要去公社,那就要等赶集,路途很远,要走路将近3小时。所以一般是早上出发,到了那里忙完事又要回来了,时间很紧,一般大人是不会带小孩子去的,嫌他走得慢。于是,我们这帮小孩子就只能盼望着去赶集的家长回来——我们叫做等“趁圩佬”,因为他们回来大都买了东西回来,有时候是甘蔗,有时候是玉米,有时候是糖果,都让人兴奋不已。我父亲当时在信用社代管我们大队的帐户,每个圩期必去的,但他极少带我们兄妹去,因为他没有时间陪我们逛街,怕丢了我们。有一次他带我七姐去,果真就丢了,在街上直哭,人们纷纷问她父亲叫什么名字,七姐说:叫三叔——我们叫父亲都叫三叔。再问叫什么名字,她依旧说:叫三叔,惹得人家大笑,并在我们生产队传为笑话。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也不给,后来他见我磨得急了,就说,你不去,我给你买小人书回来。我那止是高兴,简直是狂喜了!后来这几成规矩,只要他赶集,我就闹,我一闹,他就帮我买一本书,我记得,他买的第一本小人书叫做《鱼岛怒潮》,第二本就是《飞鹰崖》,一年后,我已经有了整整一箱的图书,我的文学启蒙应该就是那时候开始的——我非常感激父亲,在那个年代,他不到10元工资,但买一个月竟然帮我买4到5本书,价值1到2块钱。现在我领1000元工资,但我是舍不得每个月拿100—200元给我女儿买书的。
我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苦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特别是跟城里的孩子相比后,直觉得自己出生在农村简直是不幸。后来我将我的这些经历讲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面露惊讶,充满羡慕:原来你们的童年过得那么有趣啊?相比之下,我们真是白活了。所以,在以后,只要自己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回过头来看看,寻找一些可以感动自己的快乐,使自己有勇气继续前行。其实,人的一生,尽管他是多么多苦难,只要你善于发现,还是可以发现其中也藏有很多的快乐的。就像我充满寒冷、饥饿和死亡的童年,同样有难以忘怀的快乐。
?是十五冲(地名)、还是夜鬼冲(地名)。
于是,为了防御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开始在村子的周围大挖防空洞,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那时候,村子周围起码有几百个大小、深浅不一的防空洞,最深的有十几米,里面高达两米,是几个读初中的大孩子带着人挖的。我记得我自己就带弟弟挖了三个,其中一个就在我家房子的背后,深达三四米。有一段时间,我们简直是如痴如醉,沉迷其中,甚至不惜逃课,为此挨了父亲的不少棍打。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比放电影更高兴的事了,那简直是盛大节日。电影多是在学校操场放的,当天晚上,我们放学后,早早做了晚饭,然后马上来到学校,守在教室门口,等着老师开门——我们要抢教室里面的凳子啊!抢到的,欢天喜地,抢不到的,一脸沮丧,只好坐地上了。入夜时分,在四周的山路上,来看电影的人打着火把跚跚而来,宛如一条条长龙,要多壮观有多壮观。然后,我们还要去看发动发电机,这神奇的东西让我们目瞪口呆,它居然能发电来放电影!我对它充满好感,直到今天,我只要一闻到汽油味(纯汽油味,非燃烧后的汽油味),就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那时候最喜欢看的是战斗片,如果一看到片头直放光芒的五角星(八一电影制片厂),那肯定是战斗片,我们看的就是热闹,反正我们也听不懂说的是什么(在高中之前,我们都没学过普通话),不过有一句话是听得懂的,那就是《南征北战》敌人军官说的那句:坚持最后五分钟!我们一直学着,讲得很顺口,那是我最早讲和听得懂的普通话,第二句普通话也是从电影学来的,《决裂》里面的打铁匠江大年,去读大学时,一个教授在讲台上讲:马尾巴的功能,于是我们又学会了“马尾巴的功能”。那时候看电影还闹笑话,有个小孩子,看见电影里打了那么多子弹,子弹壳直飞,所以,一等电影散场,就缠着母亲到银幕底下找子弹壳——哪里会找得到?可是那妇女也不懂,说,有条卵毛,我们来迟了,都被人捡光了!后来就形成一个歇后语,叫“老林捡子弹壳——有条卵毛”,在我们村一直说到今天。这个典故在我的长篇小说《西河简史》里提到,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当然电影有时侯不在学校放,而在大队或者别的大队放,于是一些大点的小孩还是成群结队去的,不过我没得去,也是很热闹的,很多年轻人就在看电影的路上修成爱情正果,那是题外话了。
电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什么汽车、电话、大楼在我们的眼里充满的神奇,山外的世界开始令我们向往。不过除了治病的一次,我8岁前都没有到过大队以外的地方,那时候到一次大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去那里要走一个多小时,要路过一张大水库,传说那里有鬼,所以不是谁都敢去的。要去公社,那就要等赶集,路途很远,要走路将近3小时。所以一般是早上出发,到了那里忙完事又要回来了,时间很紧,一般大人是不会带小孩子去的,嫌他走得慢。于是,我们这帮小孩子就只能盼望着去赶集的家长回来——我们叫做等“趁圩佬”,因为他们回来大都买了东西回来,有时候是甘蔗,有时候是玉米,有时候是糖果,都让人兴奋不已。我父亲当时在信用社代管我们大队的帐户,每个圩期必去的,但他极少带我们兄妹去,因为他没有时间陪我们逛街,怕丢了我们。有一次他带我七姐去,果真就丢了,在街上直哭,人们纷纷问她父亲叫什么名字,七姐说:叫三叔——我们叫父亲都叫三叔。再问叫什么名字,她依旧说:叫三叔,惹得人家大笑,并在我们生产队传为笑话。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也不给,后来他见我磨得急了,就说,你不去,我给你买小人书回来。我那止是高兴,简直是狂喜了!后来这几成规矩,只要他赶集,我就闹,我一闹,他就帮我买一本书,我记得,他买的第一本小人书叫做《鱼岛怒潮》,第二本就是《飞鹰崖》,一年后,我已经有了整整一箱的图书,我的文学启蒙应该就是那时候开始的——我非常感激父亲,在那个年代,他不到10元工资,但买一个月竟然帮我买4到5本书,价值1到2块钱。现在我领1000元工资,但我是舍不得每个月拿100—200元给我女儿买书的。
我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苦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特别是跟城里的孩子相比后,直觉得自己出生在农村简直是不幸。后来我将我的这些经历讲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面露惊讶,充满羡慕:原来你们的童年过得那么有趣啊?相比之下,我们真是白活了。所以,在以后,只要自己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回过头来看看,寻找一些可以感动自己的快乐,使自己有勇气继续前行。其实,人的一生,尽管他是多么多苦难,只要你善于发现,还是可以发现其中也藏有很多的快乐的。就像我充满寒冷、饥饿和死亡的童年,同样有难以忘怀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