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蚁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我已下令,三五日内,待清剿济南周边的鞑子残部毕,便就将傅友德、郭从龙诸将调回,为我守卫益都的爪牙。”
“计划放在益都的部队,又分为两个大的组成部分。
“一个部分是步卒,一万五千人上下,是原本就有的益都地方戍卫军。此外,又还有调来的许人部,一千人。总计一万六千余人。这个部分,主要是用来守卫益都的自身安全。益都虽为大城,但不在前线。用一万六千人来守城,应该是足够使用了。”
邓舍表示同意,说道:“这一万六千人,是守卫益都的中坚力量。非到万不得已,我绝不会动用。”
“另个一部分则都是骑兵。又分为两个系统。
“一个是度辽军,海东五衙中唯一的骑兵部队。”
也即为胡忠、王国毅所在的部队。虽然说其军中皆是为骑兵。但是因为,一来,蒙元在辽东、高丽都设置的有牧场,就战马来说,海东不太缺乏。再则,辽东、关北地区民风剽悍,普通百姓也多有会骑马的。所以却也是还能保持满编。大约八千人上下。都是能征善战,精锐中的精锐。
“另一个是女真骑兵。”
也即佟生养的部属。这个女真骑兵,其军中都是女真人,要说从海东来到益都后,它应该兵源不好补充。但是,要说起来,却也古怪,其军中的士卒不但没有减少,反倒稍有壮大。却是为何?
两个原因。
一来,在上次的益都战中,女真骑兵只参加了后半部分的决战,较之别的部队,伤亡略少。二来,益都虽处中原,但是在前金、包括金元之际的时候,辽东的女真人曾经有过大规模的迁徙,从辽东迁来了益都。数目至有百万。虽经百年,繁衍至今,多数都已然被汉化了,却是还有一部分保持着女真人的习气。比如刘名将。他家就是女真人。外表上看,汉化了;但是骑射,却还是会一点。所以,这个女真骑兵的兵源补充,在益都也是很方便的。佟生养部本来有三四千人,便在上次益都之战的前后,又接连征召了有山东女真数千从军,如今总兵力也在八千人上下。
这支骑兵部队,有个别名。因为佟生养是邓舍的义弟,邓舍有时候出外,常常会选用他的骑兵做为扈从,故此,海东军中皆称其为“旄头骑”。
所谓“旄头”,即天子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邓舍才是燕王,军中便就以“旄头”相称佟生养部,这明显是一种僭越。不过,因为只是私下的称呼,邓舍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没有听说,不知道了。
合计骑兵一万六千人。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可以说,益都每月所耗之粮饷的半数左右都是用在供养这支骑兵上了。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如今,就到了该大用这两支骑兵部队的时候了。按照海东行院的设想,这一万六千人的骑兵主要担负有三个责任。
“这一万多人的骑兵部队,作用可就比步卒大得多了。先,可以用他们来协防益都。”
虽说骑兵对守城用处不是很大,但是凡所守城,都不是说只单纯地守城。守城必守野。有守,也要有攻。野战的时候,就用得上骑兵部队了。
“其次,更是可以用他们作为我益都三个防区的总预备队。”
这一个任务,是这支骑兵部队的主要任务。又可细分为二。其一,若前线各部有告急者,即遣骑兵部队快往援。其二,若察罕部在进攻的过程中,露出破绽,也即用骑兵部队快穿插,抓住战机,给以打击。
前者不须细说,而至若后者。察罕若来侵犯,那益都就有一个优势。益都是防御的一方,察罕是进攻的一方。一方为静,一方是动。有个词“以静制动”。待对方显露出破绽,便立刻给以雷霆一击。这便是以静制动。
“若说作为总预备队仍然还是着眼在前线的防御。再次,还可以用其主动出击。”
怎么“用其主动出击”?说来简单。邓舍读《三国》,听说书,有一个桥段,他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曹操的敌人对曹操用兵习惯的一个分析,说:曹操喜好劫人粮道。前边打仗,后头把敌人的粮道给抄了。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他不就是这样获胜的么?也许是在此战中吃了甜头,纵观曹操征战,劫敌人粮道的惯伎他也不知总共用了多少次。反复使用,且还是总能成功。这个劫粮道,就是主动出击的一个表现。
为了应对察罕,自上次益都战后,邓舍就大量地翻检史书,看了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官渡之战是一个,濉水之战是一个,昆阳之战是一个,浅水原之战是一个。等等许多。并对照兵法,他总结出来一个经验:
“若想以弱胜强,必需要有两个先决的条件。头一个,要能守。守如山。次一个,要能攻。攻如火。”
这两个条件看似废话。实则不然。他曾经和洪继勋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他当时问洪继勋,说道:“官渡之战,曹操胜在何处?”
洪继勋认为:“曹操所以能以弱胜强,胜在他能抓住战机,且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他对此作出了详细的分析,说道,“曹操先敢借助地势,用不过万人的军队挡住袁绍的十万大军,并尽一切的手段避免在不利的情况下与袁绍决战。等到许攸献计,即及时抓住战机,亲率数千骑兵,夜袭乌巢。当其时也,乌巢距离袁绍大营不足百里。孤军深入,一战功成。”
邓舍以为然,又问道:“濉水之战,项羽以三万人大胜刘邦联军五十六万人。濉水被染成红色,尸横遍野,水为之不流。项羽胜在何处?”
“当其时也,刘邦已趁项羽征齐、后方空虚的机会,占领了项羽的都城彭城。彭城,即今之徐州是也。楚地尽落刘邦之手。项羽面临两难的局面。他若回师,则后有齐军、前有刘邦联军,腹背受敌。他若不回师,孤军深入齐地,没有补给,缺乏依托,也定难胜。该怎么办?
“项羽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当机立断,命诸将继续攻打齐国,而亲引三万骑兵,抄小路,长驱千里,直接插入到了彭城之侧,断了刘邦的后路,突然动攻击。一战功成。”
“昆阳之战,刘秀以万余人,大败王莽的四十余万军队。他又是怎么获胜的?”
“当其时也,昆阳被围,城内守卒只有**千人。刘秀带十三骑突围出城,赴定陵、郾县等地调集援兵。说服了不愿出军的诸将,得到步骑万余人,返回驰援昆阳。及战,刘秀又亲自率领千余骑为前锋,反复冲杀,斩敌千余。昆阳城中士气大振,乃里应外合,王莽军大乱,只淹死在水中的就有万余人。一战功成。”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用弱势部队败敌十余万,又是如何获胜的?”
“当其时也,敌擅野战。李世民乃先固守城池,耗敌士气,待敌粮草不足,士气低落之时,抓住战机,接连遣出两支人马,在城外筑营。以此为饵,吸引敌人分兵,分别围攻。便在战至酣时,他突然打开城门,也是亲自率数千骑突袭而出,与外边两营呼应,遂大败强敌,一战功成。”
结合这四个战例,邓舍作出了总结:
“曹操、项羽、刘秀、李世民,此四人者,虽然当时面临的敌情各有不同,但是所以都能够取得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辉煌战绩,深究其本,以我看来,却也是有共同之处的。有四个共同的原因。
“一则,即为‘守如山’。虽处其弱,气势不落;虽处下风,稳扎稳打。不气馁,有耐心。不急战,也不惧战。
“二则,即为‘攻如火’,守到战机来到时,便即果断出军。当其不战之时,静如处子。当其骤然果断出军之时,动如脱兔。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呀!
“三则,此四人皆敢轻身冒险。当战机来临的时候,他们都是亲自率领军队,或弱军以临强敌,而孤军深入敌后。没有一个胆怯的,更没有一个犹豫不决的。不敢冒险,岂能成就非常之功?干大事不可惜身!
“但同时,其四,他们的冒险却也不是贸然而为之,而是在把握住有利的战机之后。‘谋定而后动’,说的也就是这样的人呀!
“他们能守,善攻,有谋,当战机来时,不狐疑,敢决断。有了这四条的原因,又怎么能够不获胜呢?”
洪继勋深表赞同。邓舍接着又说道:“在这四个原因之外,却又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用来攻击、或反击敌人的部队,多数都是骑兵。
“换句话,也就是:如果说前四条原因是他们所以能够获胜的主观原因的话,那么这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所以能够获胜的客观原因。
“只是能守,只是能攻,只是不狐疑,只是敢决断,只是能抓住战机,都还不够。还必须要在战机来临的时候,在果断作出决策之后,手头上有一支可以做出快反应的部队,及时出现在战场之上。非如此,不能取胜。而这支部队,又非是骑兵不可。只有骑兵,才能攻如火。”
洪继勋闻听之后,当场拜服,三拜而再起,说道:“主公明察秋毫,洞悉其实。此次若察罕再来侵犯,则我这一回的益都之战,必获胜矣!”
对这一万六千人的骑兵部队,邓舍寄以厚望。
他打算,若是察罕果然来犯,便视当时的战况,或用一支骑兵抄敌后路、断其粮道;或就把全部的骑兵集中使用,用来在关键的时刻调动敌人,等敌人露出破绽,便就全力以赴,猛攻其之一点。以点带面,大溃敌军。
转回现在,洪继勋立在地图边儿上,说道:“整体的布局,便是如此。”
前线有精锐步卒固守城池,侧翼有智勇上将以为呼应,而后方有水6两军保证安稳。中间为益都枢纽总镇。步卒可守城,骑兵可反攻。总共加在一处,益都可用来布防的军马有七八万人上下。虽说其中精锐只有五万来人,但是只要用之得当,又从上次的战中已经吸取教训,邓舍有自信,足可挡察罕十万军。
只不过,两军交战,没有算无遗策的。
察罕虽决定了投靠蒙元皇太子,以此来彻底地稳固后方,但是却没想到邓舍与孛罗已经签订盟约。而反过来,海东也是如此。邓舍虽然想到了与孛罗签订盟约,但是却没想到察罕打算鼓动南韩作乱。两强交锋,各自殚精竭虑,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究竟谁能获胜?现下却还分辨不出。
正在与洪继勋重又议论海东行院的这份备战方略,忽然门外有侍卫来报:“海东有人来了。”
bsp;“我已下令,三五日内,待清剿济南周边的鞑子残部毕,便就将傅友德、郭从龙诸将调回,为我守卫益都的爪牙。”
“计划放在益都的部队,又分为两个大的组成部分。
“一个部分是步卒,一万五千人上下,是原本就有的益都地方戍卫军。此外,又还有调来的许人部,一千人。总计一万六千余人。这个部分,主要是用来守卫益都的自身安全。益都虽为大城,但不在前线。用一万六千人来守城,应该是足够使用了。”
邓舍表示同意,说道:“这一万六千人,是守卫益都的中坚力量。非到万不得已,我绝不会动用。”
“另个一部分则都是骑兵。又分为两个系统。
“一个是度辽军,海东五衙中唯一的骑兵部队。”
也即为胡忠、王国毅所在的部队。虽然说其军中皆是为骑兵。但是因为,一来,蒙元在辽东、高丽都设置的有牧场,就战马来说,海东不太缺乏。再则,辽东、关北地区民风剽悍,普通百姓也多有会骑马的。所以却也是还能保持满编。大约八千人上下。都是能征善战,精锐中的精锐。
“另一个是女真骑兵。”
也即佟生养的部属。这个女真骑兵,其军中都是女真人,要说从海东来到益都后,它应该兵源不好补充。但是,要说起来,却也古怪,其军中的士卒不但没有减少,反倒稍有壮大。却是为何?
两个原因。
一来,在上次的益都战中,女真骑兵只参加了后半部分的决战,较之别的部队,伤亡略少。二来,益都虽处中原,但是在前金、包括金元之际的时候,辽东的女真人曾经有过大规模的迁徙,从辽东迁来了益都。数目至有百万。虽经百年,繁衍至今,多数都已然被汉化了,却是还有一部分保持着女真人的习气。比如刘名将。他家就是女真人。外表上看,汉化了;但是骑射,却还是会一点。所以,这个女真骑兵的兵源补充,在益都也是很方便的。佟生养部本来有三四千人,便在上次益都之战的前后,又接连征召了有山东女真数千从军,如今总兵力也在八千人上下。
这支骑兵部队,有个别名。因为佟生养是邓舍的义弟,邓舍有时候出外,常常会选用他的骑兵做为扈从,故此,海东军中皆称其为“旄头骑”。
所谓“旄头”,即天子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邓舍才是燕王,军中便就以“旄头”相称佟生养部,这明显是一种僭越。不过,因为只是私下的称呼,邓舍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没有听说,不知道了。
合计骑兵一万六千人。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可以说,益都每月所耗之粮饷的半数左右都是用在供养这支骑兵上了。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如今,就到了该大用这两支骑兵部队的时候了。按照海东行院的设想,这一万六千人的骑兵主要担负有三个责任。
“这一万多人的骑兵部队,作用可就比步卒大得多了。先,可以用他们来协防益都。”
虽说骑兵对守城用处不是很大,但是凡所守城,都不是说只单纯地守城。守城必守野。有守,也要有攻。野战的时候,就用得上骑兵部队了。
“其次,更是可以用他们作为我益都三个防区的总预备队。”
这一个任务,是这支骑兵部队的主要任务。又可细分为二。其一,若前线各部有告急者,即遣骑兵部队快往援。其二,若察罕部在进攻的过程中,露出破绽,也即用骑兵部队快穿插,抓住战机,给以打击。
前者不须细说,而至若后者。察罕若来侵犯,那益都就有一个优势。益都是防御的一方,察罕是进攻的一方。一方为静,一方是动。有个词“以静制动”。待对方显露出破绽,便立刻给以雷霆一击。这便是以静制动。
“若说作为总预备队仍然还是着眼在前线的防御。再次,还可以用其主动出击。”
怎么“用其主动出击”?说来简单。邓舍读《三国》,听说书,有一个桥段,他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曹操的敌人对曹操用兵习惯的一个分析,说:曹操喜好劫人粮道。前边打仗,后头把敌人的粮道给抄了。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他不就是这样获胜的么?也许是在此战中吃了甜头,纵观曹操征战,劫敌人粮道的惯伎他也不知总共用了多少次。反复使用,且还是总能成功。这个劫粮道,就是主动出击的一个表现。
为了应对察罕,自上次益都战后,邓舍就大量地翻检史书,看了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官渡之战是一个,濉水之战是一个,昆阳之战是一个,浅水原之战是一个。等等许多。并对照兵法,他总结出来一个经验:
“若想以弱胜强,必需要有两个先决的条件。头一个,要能守。守如山。次一个,要能攻。攻如火。”
这两个条件看似废话。实则不然。他曾经和洪继勋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他当时问洪继勋,说道:“官渡之战,曹操胜在何处?”
洪继勋认为:“曹操所以能以弱胜强,胜在他能抓住战机,且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他对此作出了详细的分析,说道,“曹操先敢借助地势,用不过万人的军队挡住袁绍的十万大军,并尽一切的手段避免在不利的情况下与袁绍决战。等到许攸献计,即及时抓住战机,亲率数千骑兵,夜袭乌巢。当其时也,乌巢距离袁绍大营不足百里。孤军深入,一战功成。”
邓舍以为然,又问道:“濉水之战,项羽以三万人大胜刘邦联军五十六万人。濉水被染成红色,尸横遍野,水为之不流。项羽胜在何处?”
“当其时也,刘邦已趁项羽征齐、后方空虚的机会,占领了项羽的都城彭城。彭城,即今之徐州是也。楚地尽落刘邦之手。项羽面临两难的局面。他若回师,则后有齐军、前有刘邦联军,腹背受敌。他若不回师,孤军深入齐地,没有补给,缺乏依托,也定难胜。该怎么办?
“项羽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当机立断,命诸将继续攻打齐国,而亲引三万骑兵,抄小路,长驱千里,直接插入到了彭城之侧,断了刘邦的后路,突然动攻击。一战功成。”
“昆阳之战,刘秀以万余人,大败王莽的四十余万军队。他又是怎么获胜的?”
“当其时也,昆阳被围,城内守卒只有**千人。刘秀带十三骑突围出城,赴定陵、郾县等地调集援兵。说服了不愿出军的诸将,得到步骑万余人,返回驰援昆阳。及战,刘秀又亲自率领千余骑为前锋,反复冲杀,斩敌千余。昆阳城中士气大振,乃里应外合,王莽军大乱,只淹死在水中的就有万余人。一战功成。”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用弱势部队败敌十余万,又是如何获胜的?”
“当其时也,敌擅野战。李世民乃先固守城池,耗敌士气,待敌粮草不足,士气低落之时,抓住战机,接连遣出两支人马,在城外筑营。以此为饵,吸引敌人分兵,分别围攻。便在战至酣时,他突然打开城门,也是亲自率数千骑突袭而出,与外边两营呼应,遂大败强敌,一战功成。”
结合这四个战例,邓舍作出了总结:
“曹操、项羽、刘秀、李世民,此四人者,虽然当时面临的敌情各有不同,但是所以都能够取得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辉煌战绩,深究其本,以我看来,却也是有共同之处的。有四个共同的原因。
“一则,即为‘守如山’。虽处其弱,气势不落;虽处下风,稳扎稳打。不气馁,有耐心。不急战,也不惧战。
“二则,即为‘攻如火’,守到战机来到时,便即果断出军。当其不战之时,静如处子。当其骤然果断出军之时,动如脱兔。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呀!
“三则,此四人皆敢轻身冒险。当战机来临的时候,他们都是亲自率领军队,或弱军以临强敌,而孤军深入敌后。没有一个胆怯的,更没有一个犹豫不决的。不敢冒险,岂能成就非常之功?干大事不可惜身!
“但同时,其四,他们的冒险却也不是贸然而为之,而是在把握住有利的战机之后。‘谋定而后动’,说的也就是这样的人呀!
“他们能守,善攻,有谋,当战机来时,不狐疑,敢决断。有了这四条的原因,又怎么能够不获胜呢?”
洪继勋深表赞同。邓舍接着又说道:“在这四个原因之外,却又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用来攻击、或反击敌人的部队,多数都是骑兵。
“换句话,也就是:如果说前四条原因是他们所以能够获胜的主观原因的话,那么这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所以能够获胜的客观原因。
“只是能守,只是能攻,只是不狐疑,只是敢决断,只是能抓住战机,都还不够。还必须要在战机来临的时候,在果断作出决策之后,手头上有一支可以做出快反应的部队,及时出现在战场之上。非如此,不能取胜。而这支部队,又非是骑兵不可。只有骑兵,才能攻如火。”
洪继勋闻听之后,当场拜服,三拜而再起,说道:“主公明察秋毫,洞悉其实。此次若察罕再来侵犯,则我这一回的益都之战,必获胜矣!”
对这一万六千人的骑兵部队,邓舍寄以厚望。
他打算,若是察罕果然来犯,便视当时的战况,或用一支骑兵抄敌后路、断其粮道;或就把全部的骑兵集中使用,用来在关键的时刻调动敌人,等敌人露出破绽,便就全力以赴,猛攻其之一点。以点带面,大溃敌军。
转回现在,洪继勋立在地图边儿上,说道:“整体的布局,便是如此。”
前线有精锐步卒固守城池,侧翼有智勇上将以为呼应,而后方有水6两军保证安稳。中间为益都枢纽总镇。步卒可守城,骑兵可反攻。总共加在一处,益都可用来布防的军马有七八万人上下。虽说其中精锐只有五万来人,但是只要用之得当,又从上次的战中已经吸取教训,邓舍有自信,足可挡察罕十万军。
只不过,两军交战,没有算无遗策的。
察罕虽决定了投靠蒙元皇太子,以此来彻底地稳固后方,但是却没想到邓舍与孛罗已经签订盟约。而反过来,海东也是如此。邓舍虽然想到了与孛罗签订盟约,但是却没想到察罕打算鼓动南韩作乱。两强交锋,各自殚精竭虑,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究竟谁能获胜?现下却还分辨不出。
正在与洪继勋重又议论海东行院的这份备战方略,忽然门外有侍卫来报:“海东有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