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穿成年代文男主前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小芳看向方剑平。
——我没说错吧?我爹娘不赞同我当老师。
这事发生的太快,方剑平没有心理准备,也打乱了他全部计划,“叔,离毕业还早,要不我回头再问问?”
张支书点头:“问是得问,但不能当高中老师。”
“肯定的。”方剑平怕被丈母娘一大家子手撕了,“我原先只想着小芳轻松点。”
张支书看向他闺女,他也希望闺女轻松点,但他替闺女委屈,“年纪轻轻吃点苦怕啥。再累也没有种地累吧?”
方剑平:“那肯定没法跟种地比。”
张支书点头:“这不就行了。我看你也别问了,就读,读那个——”
来买东西的小老太太道:“读研。”
“对!就读那个。你们大学一毕业我们就过去。”张支书一锤定音,没有商量的余地。
方剑平看向小芳。
——怎么办?
小芳爱莫能助。
凭她爹这么反对,她真敢去高中当老师,老两口肯定不愿意去首都。她考大学的意义就少了一半。
小芳想一下:“要是实在忙不过来就不当辅导员?”
方剑平明白她的意思,又看到岳父大人一脸严肃,给他个胆子此时也不敢说别的,“那就这样。张瞳瞳交给我。我估计我的工作应该很轻松。”
张支书:“你忙也没事,还跟在家一样,我们做饭收拾家里。对了,发粮票吧?”
高素兰连连点头:“对对。要是不发粮票,小芳当那个什么导员不如意也得干。”
小芳:“方剑平说,有些地方的购物票都开始取消了。等我们毕业首都应该也不用粮票。只是杂粮杂面恐怕还是跟白米白面搭配着卖。”
张支书松了一口气:“这就好。我和你娘这些年也存了点钱,足够咱们买米面。”
方剑平忽然就明白小芳为什么顺着她爹娘。他爸妈这么疼他为他着想,他恐怕也不好意思对他们冷言冷语,忤逆他们。
“叔,我还有工资。肯定能裹住日常开销。再说了,还有我爷爷奶奶呢。”
小芳点头:“院子挺大,可以种菜,只需要买些鸡鱼肉蛋就行了。”
张支书算一下,闺女的补贴能裹住自己,他们的钱能裹住他们,女婿的钱他和瞳瞳肯定花不完,说不定每月还有剩余,“那还行。小芳,可不许现在一套到时候又一套。”
“不会的。”小芳想一下,“高中离学校远,你们可以看一下我放学回来的时间。”
话说到这份上,张支书也没有理由怀疑,看向那些买东西的人,“咱们看果子去吧。”
有个小老太问方剑平:“你们说的购物票要取消,真的假的?”
方剑平点头:“真的。首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执行了。”
那老太太忍不住说:“那以后不能存了。用票和钱买东西能省不少钱。这要是以后取消了,不就成废纸了。”
小芳顺嘴说:“说不定五十年后就成古董了。”
老太太摆摆手:“算了吧。我能活十年就烧高香了。”
张支书:“那就趁着能吃能走多买些好吃的。”
一众老头老太太笑了,抬抬手让老九带路。
村民赶紧给老九使眼色。
——带我们家去!
张老九乐了:“急啥?先让这些大哥大姐看清楚,回去也好帮咱们宣传宣传。大哥大姐,是吧?”
宣传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一众老头老太太能一起过来,显然都是合群脾气不错的人,所以都很不客气地揽下这事。
“爷爷!”
清亮的童音传过来,众人都不由得看过去,一个头戴花遮阳帽,白白净净的小娃娃抱着一个大大的桃子过来。
年龄虽然比年画娃娃大一点,可是真像啊。
张老九勾勾手:“过来,让我尝尝。”
小孩喊他是想显摆桃子是整株桃树上最大的那个,可不是给他吃的。
二话不说,绕过他躲到妈妈身后。
买水果的老太太忍不住问:“大学生,这是你儿子?这么大了?”
小芳笑道:“也不算大,到今年农历九月才满六岁。”
“可是你没多大啊。”有个老头不禁说。
小芳想一下,愣是没想起她多大,“方剑平,我多大了?”
方剑平好笑,“过糊涂了?你今年二十七周岁,我二十九。”说着一顿,“按虚岁我岂不三十了?”
老九:“可不是咋的。你还当自己二十郎当岁呢。”
张支书道:“这个年龄正好。老话说,三十当立。正好明年三十整,还毕业参加工作了。”
方剑平笑了:“您这样说那是挺好。不过再说下去太阳就落山了。”
一众老头老太太还得回去给工作半天的子女做饭,顿时顾不上侃大山。
话说回来,改革开放了,又有张庄打样,小芳料到村里的东西越来越难卖,所以才给她爹出主意,别光守着供销社门口的一条街,经常去城里转转。但也别心血来潮转一次,而是设好时间,比如一周去几次,每次什么时候去。
城里认知道了,三次以后就会记住。
哪怕家里的水果突然吃完了,也会等他们。毕竟跟菜市场的价格差不多,一个却是刚刚摘下来的,一个是不知道经了多少道手的,一个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一个得跑出去,前者商量商量还能送两个小的,后者一两都不多给。
张支书以前没做过生意,认为小芳太理想化。
可是他一贯疼孩子,还是决定听小芳的试一下,结果就是现在城里人会主动问,他们下次什么时候来。
今儿大伙儿都在家,就是因为下次是明天。
果子在树上安生几天,村里的孩子也吃够了,没人打扰,以至于长得不是特大就是特红。
一众老头老太太没往南边去,也没往北边,从西走到东就按耐不住亲手摘。
张老九就让人拿几个麦秸编的小篮子。
这个也是小芳提的醒。
别看她以前是学生,死的时候还没有生瞳瞳的时候大,可她见得多。跟父母旅游的时候就看到有人拿麦秸编篮子。
虽然不能盛很重的东西,但编的过程中搞紧一些,当托盘装一些水果还是没问题的。
忙着编东西,也省得他们闲时间长了搞事,闹得全村鸡犬不宁。
然而一众老太太看到白里透红的桃子放在干干净净的篮子里,忍不住问,“大兄弟,篮子也是你们自己做的?”
老九点头:“村里的老人闲的时候编的。不过你们放心,虽然是用麦秸,但绝对干净。”说出来还怕他们嫌弃,“也有蒲苇做的,要不用那种?”
老头笑道:“你误会了,她们想买。”
“啊?”张老九险些把秤扔出去。
一个老太太点头:“这个买菜挺方便的。卖吗?”
张老九:“这个真不结实。你们等一下啊。”喊一个小孩,让他去村里会瞎胡编的老人家里拿几个结实的。
老人听说小芳让他们用麦秸编的篮子装水果,就在琢磨小芳是不是有别的打算。盛水果什么不能盛啊。
于是他闲着没事就开始编。
老人知道张支书不藏私,他又快走了,也没必要藏私。张支书没说可以卖,老人也不好意思问。
张支书一个人知道了没什么,被大伙儿听来去都调侃他多丢人啊。
以至于从二三月份到现在闷不吭声的存了好多。
小孩子过来要东西,老人又惊又喜,把他认为好的都拿过来。
对此不感兴趣的的老头看到有大篮子小篮子,还有提包,也忍不住上前围观,“你们村真卧虎藏龙啊。”
老人被夸的不好意思,“以前日子苦,啥能换钱就干啥。时间长了啥都会一点。”
有个老太太问:“你编这么多是留着卖的吧?”
老人下意识朝西边看:“这个得问小芳。”
“大学生?她让你们编的?那肯定是留着卖。”老太太认为大学生不会干无聊的事,“是不是得问问她?”
老人开心又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回,就点点头。
老九朝西边喊:“小芳,过来一下!”
两人离了将近半里路,架不住路边有人,接力帮她叫,一分钟就传到小芳耳朵里。
三分钟小芳才过来,同来的还有担心出什么事的方剑平。
俩人一到跟前听到众人要买也是很惊喜,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卖出去。
小芳的本意是给他们找点事做,顺便练练手,熟悉了之后,大家的日子好起来,有人买了也能编出更精致的东西。
可是既然提前,那也没有不赚钱的道理。
小芳提醒这些老头老太太,“这东西跟城里卖的价格差不多。你们一人买两个,可以送你们一个扫炕扫床的小扫把。很简易的那种。”看向老人,“家里有吧?”
家家户户都有炕,炕上脏了一点点拍很费劲,以至于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小扫把。
老人点头。
小芳:“我记得村里的大扫帚也是自己做的?”
张老九:“对啊。用高粱头做的。”
来买东西的老头忍不住说:“那岂不跟我们平时用的一样?”
小芳:“可能比你们的好。你们的是工厂量产,我们村的这些都是为了消磨时间慢慢编的。”
方剑平补充,“一般都是留着自家用,所以特结实。价格可以比供销社卖的便宜点。”
“那还等什么。”有个老太太催,“拿出来让我们看看。”停顿一下,看他俩,“你们也是,有这些东西怎么不早拿出来?”
小芳:“一个扫帚能用半年,没想过你们需要。原本打算编多了,每样有六七个够一车再拉去城里卖。”说完就给编东西的老人使眼色。
老人不做扫帚,嫌那个麻烦还累人,但他知道谁家有。
张庄人有自留地,地里见的东西不归农场,种什么由村民决定,自然是种可以吃的东西。所以每年都会在黄豆地里撒一下高粱。
这就是俗称的套种。
高粱打下来,高粱头烧火可惜了,便会给会做扫帚的人留着他做扫帚。谁有需要过去拿一把,随便给他一把菜半斤杂面都行。
然而就像小芳所说,一个扫帚用半年,做扫帚的人又年年做,以至于家里也存了不少,就挑最好看的拿十来把。
每个扫帚头都很大,几下就能把堂屋打扫干净。
小芳看着老头老太太们脸上的喜色,“是不是比供销社卖的好?一样的价格也合算吧?”
众人说不出违心话。
有个老太太忍不住感慨:“来这一趟我的兜算是空了。”
方剑平笑道:“我们可没有忽悠你们乱买。”顿了顿,“你们买回去后悔了可以卖。价格翻一倍我们都不眼红。”
扫帚不值钱,跟一两斤桃子差不多。最重要的是东西好。
扫帚把特实在,肯定不会像他们以前买的用十天半月就散开。扫帚头看起来收拾的也挺好,不论扫还是晃,都不会有东西落下来。单单这一点就比工厂的干净。
小芳怕他们犹豫一会儿不想买了,趁热打铁,“拿一把?”
“拿一把!”有个老太太想想家里的扫帚都秃了,看向张老九,“你说了,送我们一个扫床的小把子。”
小芳问编东西的老人:“多吗?”
“多是多,都是给村里人和亲戚做的。”老人为难。
小芳:“让他们等着!”
老人面露喜色,“你这样说我就不怕了。”立即招来几个孩子让他们去他家拿。
结果等这些老头老太太到村头,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个扫帚,一篮子水果,水果上面还放着一个婴儿手臂那么长的小扫把。
张支书等人糊涂了,“这是……?”
什么情况啊。
小芳:“除了水果上面的这个,这些都是他们买的。”
王秋香震惊:“这这扫帚也能卖钱?”
城里来的老头好笑:“你这话说的。这东西不能卖,我们用的总不能是自己编的吧?”
王秋香点头:“我们用的就是自己编的。”
方剑平忍不住说她:“那是咱们村有。农场的人谁会?再说了,就算会,他们不种地没有高粱拿什么编?就算编这个也得有时间。一个得一两天。”
一众老人不禁转向他,“需要这么久?”
小芳:“你们拿的都需要这么久,因为他给村里人编的,不好糊弄。工厂做的话顶多半天。”
众人顿时觉得占大便宜了。
幸好他们闲着没事不怕热来一趟,否则哪有这种好事啊。
有个家里人口多,买了两筐水果的老太太就问,“还有吗?再给我拿两个,给我儿子一个闺女一个。”
编筐和做扫帚的两家人都跟过来了,小芳就转向他们。
做扫帚的老人就说:“有是有,但是没有这些好。这是我挑的最好的。”
那老太太说:“你们觉得不好是跟自己比,跟别人比肯定好。要是有点瑕疵,你少要我一分钱不就行了。”
钱是不能少的。
小芳道:“快晌午了,我们给你们拿点菜吧。”指着身后的麦秸垛,“用麦秸... -->>
小芳看向方剑平。
——我没说错吧?我爹娘不赞同我当老师。
这事发生的太快,方剑平没有心理准备,也打乱了他全部计划,“叔,离毕业还早,要不我回头再问问?”
张支书点头:“问是得问,但不能当高中老师。”
“肯定的。”方剑平怕被丈母娘一大家子手撕了,“我原先只想着小芳轻松点。”
张支书看向他闺女,他也希望闺女轻松点,但他替闺女委屈,“年纪轻轻吃点苦怕啥。再累也没有种地累吧?”
方剑平:“那肯定没法跟种地比。”
张支书点头:“这不就行了。我看你也别问了,就读,读那个——”
来买东西的小老太太道:“读研。”
“对!就读那个。你们大学一毕业我们就过去。”张支书一锤定音,没有商量的余地。
方剑平看向小芳。
——怎么办?
小芳爱莫能助。
凭她爹这么反对,她真敢去高中当老师,老两口肯定不愿意去首都。她考大学的意义就少了一半。
小芳想一下:“要是实在忙不过来就不当辅导员?”
方剑平明白她的意思,又看到岳父大人一脸严肃,给他个胆子此时也不敢说别的,“那就这样。张瞳瞳交给我。我估计我的工作应该很轻松。”
张支书:“你忙也没事,还跟在家一样,我们做饭收拾家里。对了,发粮票吧?”
高素兰连连点头:“对对。要是不发粮票,小芳当那个什么导员不如意也得干。”
小芳:“方剑平说,有些地方的购物票都开始取消了。等我们毕业首都应该也不用粮票。只是杂粮杂面恐怕还是跟白米白面搭配着卖。”
张支书松了一口气:“这就好。我和你娘这些年也存了点钱,足够咱们买米面。”
方剑平忽然就明白小芳为什么顺着她爹娘。他爸妈这么疼他为他着想,他恐怕也不好意思对他们冷言冷语,忤逆他们。
“叔,我还有工资。肯定能裹住日常开销。再说了,还有我爷爷奶奶呢。”
小芳点头:“院子挺大,可以种菜,只需要买些鸡鱼肉蛋就行了。”
张支书算一下,闺女的补贴能裹住自己,他们的钱能裹住他们,女婿的钱他和瞳瞳肯定花不完,说不定每月还有剩余,“那还行。小芳,可不许现在一套到时候又一套。”
“不会的。”小芳想一下,“高中离学校远,你们可以看一下我放学回来的时间。”
话说到这份上,张支书也没有理由怀疑,看向那些买东西的人,“咱们看果子去吧。”
有个小老太问方剑平:“你们说的购物票要取消,真的假的?”
方剑平点头:“真的。首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执行了。”
那老太太忍不住说:“那以后不能存了。用票和钱买东西能省不少钱。这要是以后取消了,不就成废纸了。”
小芳顺嘴说:“说不定五十年后就成古董了。”
老太太摆摆手:“算了吧。我能活十年就烧高香了。”
张支书:“那就趁着能吃能走多买些好吃的。”
一众老头老太太笑了,抬抬手让老九带路。
村民赶紧给老九使眼色。
——带我们家去!
张老九乐了:“急啥?先让这些大哥大姐看清楚,回去也好帮咱们宣传宣传。大哥大姐,是吧?”
宣传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一众老头老太太能一起过来,显然都是合群脾气不错的人,所以都很不客气地揽下这事。
“爷爷!”
清亮的童音传过来,众人都不由得看过去,一个头戴花遮阳帽,白白净净的小娃娃抱着一个大大的桃子过来。
年龄虽然比年画娃娃大一点,可是真像啊。
张老九勾勾手:“过来,让我尝尝。”
小孩喊他是想显摆桃子是整株桃树上最大的那个,可不是给他吃的。
二话不说,绕过他躲到妈妈身后。
买水果的老太太忍不住问:“大学生,这是你儿子?这么大了?”
小芳笑道:“也不算大,到今年农历九月才满六岁。”
“可是你没多大啊。”有个老头不禁说。
小芳想一下,愣是没想起她多大,“方剑平,我多大了?”
方剑平好笑,“过糊涂了?你今年二十七周岁,我二十九。”说着一顿,“按虚岁我岂不三十了?”
老九:“可不是咋的。你还当自己二十郎当岁呢。”
张支书道:“这个年龄正好。老话说,三十当立。正好明年三十整,还毕业参加工作了。”
方剑平笑了:“您这样说那是挺好。不过再说下去太阳就落山了。”
一众老头老太太还得回去给工作半天的子女做饭,顿时顾不上侃大山。
话说回来,改革开放了,又有张庄打样,小芳料到村里的东西越来越难卖,所以才给她爹出主意,别光守着供销社门口的一条街,经常去城里转转。但也别心血来潮转一次,而是设好时间,比如一周去几次,每次什么时候去。
城里认知道了,三次以后就会记住。
哪怕家里的水果突然吃完了,也会等他们。毕竟跟菜市场的价格差不多,一个却是刚刚摘下来的,一个是不知道经了多少道手的,一个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一个得跑出去,前者商量商量还能送两个小的,后者一两都不多给。
张支书以前没做过生意,认为小芳太理想化。
可是他一贯疼孩子,还是决定听小芳的试一下,结果就是现在城里人会主动问,他们下次什么时候来。
今儿大伙儿都在家,就是因为下次是明天。
果子在树上安生几天,村里的孩子也吃够了,没人打扰,以至于长得不是特大就是特红。
一众老头老太太没往南边去,也没往北边,从西走到东就按耐不住亲手摘。
张老九就让人拿几个麦秸编的小篮子。
这个也是小芳提的醒。
别看她以前是学生,死的时候还没有生瞳瞳的时候大,可她见得多。跟父母旅游的时候就看到有人拿麦秸编篮子。
虽然不能盛很重的东西,但编的过程中搞紧一些,当托盘装一些水果还是没问题的。
忙着编东西,也省得他们闲时间长了搞事,闹得全村鸡犬不宁。
然而一众老太太看到白里透红的桃子放在干干净净的篮子里,忍不住问,“大兄弟,篮子也是你们自己做的?”
老九点头:“村里的老人闲的时候编的。不过你们放心,虽然是用麦秸,但绝对干净。”说出来还怕他们嫌弃,“也有蒲苇做的,要不用那种?”
老头笑道:“你误会了,她们想买。”
“啊?”张老九险些把秤扔出去。
一个老太太点头:“这个买菜挺方便的。卖吗?”
张老九:“这个真不结实。你们等一下啊。”喊一个小孩,让他去村里会瞎胡编的老人家里拿几个结实的。
老人听说小芳让他们用麦秸编的篮子装水果,就在琢磨小芳是不是有别的打算。盛水果什么不能盛啊。
于是他闲着没事就开始编。
老人知道张支书不藏私,他又快走了,也没必要藏私。张支书没说可以卖,老人也不好意思问。
张支书一个人知道了没什么,被大伙儿听来去都调侃他多丢人啊。
以至于从二三月份到现在闷不吭声的存了好多。
小孩子过来要东西,老人又惊又喜,把他认为好的都拿过来。
对此不感兴趣的的老头看到有大篮子小篮子,还有提包,也忍不住上前围观,“你们村真卧虎藏龙啊。”
老人被夸的不好意思,“以前日子苦,啥能换钱就干啥。时间长了啥都会一点。”
有个老太太问:“你编这么多是留着卖的吧?”
老人下意识朝西边看:“这个得问小芳。”
“大学生?她让你们编的?那肯定是留着卖。”老太太认为大学生不会干无聊的事,“是不是得问问她?”
老人开心又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回,就点点头。
老九朝西边喊:“小芳,过来一下!”
两人离了将近半里路,架不住路边有人,接力帮她叫,一分钟就传到小芳耳朵里。
三分钟小芳才过来,同来的还有担心出什么事的方剑平。
俩人一到跟前听到众人要买也是很惊喜,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卖出去。
小芳的本意是给他们找点事做,顺便练练手,熟悉了之后,大家的日子好起来,有人买了也能编出更精致的东西。
可是既然提前,那也没有不赚钱的道理。
小芳提醒这些老头老太太,“这东西跟城里卖的价格差不多。你们一人买两个,可以送你们一个扫炕扫床的小扫把。很简易的那种。”看向老人,“家里有吧?”
家家户户都有炕,炕上脏了一点点拍很费劲,以至于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小扫把。
老人点头。
小芳:“我记得村里的大扫帚也是自己做的?”
张老九:“对啊。用高粱头做的。”
来买东西的老头忍不住说:“那岂不跟我们平时用的一样?”
小芳:“可能比你们的好。你们的是工厂量产,我们村的这些都是为了消磨时间慢慢编的。”
方剑平补充,“一般都是留着自家用,所以特结实。价格可以比供销社卖的便宜点。”
“那还等什么。”有个老太太催,“拿出来让我们看看。”停顿一下,看他俩,“你们也是,有这些东西怎么不早拿出来?”
小芳:“一个扫帚能用半年,没想过你们需要。原本打算编多了,每样有六七个够一车再拉去城里卖。”说完就给编东西的老人使眼色。
老人不做扫帚,嫌那个麻烦还累人,但他知道谁家有。
张庄人有自留地,地里见的东西不归农场,种什么由村民决定,自然是种可以吃的东西。所以每年都会在黄豆地里撒一下高粱。
这就是俗称的套种。
高粱打下来,高粱头烧火可惜了,便会给会做扫帚的人留着他做扫帚。谁有需要过去拿一把,随便给他一把菜半斤杂面都行。
然而就像小芳所说,一个扫帚用半年,做扫帚的人又年年做,以至于家里也存了不少,就挑最好看的拿十来把。
每个扫帚头都很大,几下就能把堂屋打扫干净。
小芳看着老头老太太们脸上的喜色,“是不是比供销社卖的好?一样的价格也合算吧?”
众人说不出违心话。
有个老太太忍不住感慨:“来这一趟我的兜算是空了。”
方剑平笑道:“我们可没有忽悠你们乱买。”顿了顿,“你们买回去后悔了可以卖。价格翻一倍我们都不眼红。”
扫帚不值钱,跟一两斤桃子差不多。最重要的是东西好。
扫帚把特实在,肯定不会像他们以前买的用十天半月就散开。扫帚头看起来收拾的也挺好,不论扫还是晃,都不会有东西落下来。单单这一点就比工厂的干净。
小芳怕他们犹豫一会儿不想买了,趁热打铁,“拿一把?”
“拿一把!”有个老太太想想家里的扫帚都秃了,看向张老九,“你说了,送我们一个扫床的小把子。”
小芳问编东西的老人:“多吗?”
“多是多,都是给村里人和亲戚做的。”老人为难。
小芳:“让他们等着!”
老人面露喜色,“你这样说我就不怕了。”立即招来几个孩子让他们去他家拿。
结果等这些老头老太太到村头,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个扫帚,一篮子水果,水果上面还放着一个婴儿手臂那么长的小扫把。
张支书等人糊涂了,“这是……?”
什么情况啊。
小芳:“除了水果上面的这个,这些都是他们买的。”
王秋香震惊:“这这扫帚也能卖钱?”
城里来的老头好笑:“你这话说的。这东西不能卖,我们用的总不能是自己编的吧?”
王秋香点头:“我们用的就是自己编的。”
方剑平忍不住说她:“那是咱们村有。农场的人谁会?再说了,就算会,他们不种地没有高粱拿什么编?就算编这个也得有时间。一个得一两天。”
一众老人不禁转向他,“需要这么久?”
小芳:“你们拿的都需要这么久,因为他给村里人编的,不好糊弄。工厂做的话顶多半天。”
众人顿时觉得占大便宜了。
幸好他们闲着没事不怕热来一趟,否则哪有这种好事啊。
有个家里人口多,买了两筐水果的老太太就问,“还有吗?再给我拿两个,给我儿子一个闺女一个。”
编筐和做扫帚的两家人都跟过来了,小芳就转向他们。
做扫帚的老人就说:“有是有,但是没有这些好。这是我挑的最好的。”
那老太太说:“你们觉得不好是跟自己比,跟别人比肯定好。要是有点瑕疵,你少要我一分钱不就行了。”
钱是不能少的。
小芳道:“快晌午了,我们给你们拿点菜吧。”指着身后的麦秸垛,“用麦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