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草原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摘要;在我国,只在辽代契丹族的小部分墓葬中出土铜丝网,因此铜丝网在辽代墓葬中便成了判断族属的特别标志之一。铜丝网衣北方少数民族中最独具特色的葬俗,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有银丝和铜丝二种。质地的不同,反映出墓主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差别。葬俗与契丹人的原始萨满教信仰有关:它结合了佛教、道教的因素,最终形成了这种特殊的葬俗。

    关键词;铜丝网衣契丹民族传统葬俗

    一、考古现场的发现填补了东部考古的一项空白

    2008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左翼中旗架玛吐镇小努日木村发现辽代契丹族别具异彩堪与汉代金缕玉衣相媲美的铜丝网衣等一批珍贵文物。

    铜丝网衣等珍贵文物是在距今1000多年、保存完好的辽代契丹族葬墓中出土的,这种铜丝网衣在国内并不是首次发现,但是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左翼中旗实属首次。

    科尔沁左翼中旗架玛吐镇小努日木村发现的古墓中,墓室内尸床上的铜网尸,从头到脚被铜丝网衣包裹着,无金属面罩,铜丝网衣是用精细的单股紫铜丝扭编成蜂窝状菱形孔的衣服,分上、下衣,中间用铜丝相连,铜丝网衣身边有随葬物,经清查殉葬品二十一件,墓主人为男性,铜丝网尸长184厘米,尸身已腐烂,死期和年龄不详,但珍贵的出土文物大都完好。

    金属网衣是契丹独特的金属殓具丧葬,殓具有金质、流金质、银质、铜质,还有网络、面具、冠、靴等。全身丝网络,包括头、胸背、四肢、手足。金属网衣罩于尸身外,金属网衣外再穿丝质丧服。契丹人的丧葬习俗既有本民族的文化因素,又有汉文化的因素,而契丹的东向与金属网络、面具是契丹独特丧葬习俗,是契丹民族所特有的的本土习俗,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最独具特色的,这种葬俗在中国古代葬俗中比较少见。

    这座古墓由砖砌成,属于深埋直接入葬形式,没有墓道、天井、墓门、甬道、左右耳房和主室。整个古墓全长米多。墓主室结构呈圆形,顶部酷似现在的蒙古包,墓葬方位为东南方向,都是东南之间(95——175度),这是契丹人尚东习俗的体现。置于尸床之上,应为契丹中期的墓葬,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风格。

    辽河流域1广大地区是汉、满、匈奴、突厥、鲜卑、回纥等民族杂居地区。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周边邻族的影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等诸多因素,所以其丧式多种多样,但总的形式都以土葬为主。其方法是:用棺木盛尸,挖葬穴,深埋土中,以土丘为标记。各民族又形成不同风格,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以至使今天的丧葬习俗内容十分丰富,且根植人们的生活中。

    契丹人的丧葬制度是在本民族传统葬俗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族的一些葬俗而形成的。其中在殡葬中采用金属面具和金属网络葬衣就是辽代契丹贵族独特的葬俗。

    二、辽代文化的历史交融,吸取了汉族、契丹族以及西域各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是科尔沁左翼中旗考古首次发现,对重新评价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在缔造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历史贡献,以及深入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辽代文化处于唐宋嬗变与胡汉交融的历史交叉点上,因此,它很自然地吸取了汉族、契丹族以及西域各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契丹属东胡族系,是鲜卑族的一支,曾是雄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之一。最初只有“白马”和“青牛”两个部落,后来子孙繁衍,逐渐发展为八个部族。唐代末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八部,建立了契丹国,之后改称“辽”“契丹”是“镔铁”的意思,表示非常坚固,因此,后来与辽对抗的女真人建国,国号就为“金”取其“比镔铁更加坚硬”有克制辽国之意。

    上个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日本考古学家抢先对辽代墓葬进行了调查发掘,加之军阀的破坏,使得许多辽代墓葬,包括一些皇陵遭到严重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学家陆续在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地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辽代墓葬,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文物,为我们了解辽代文化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准确直接的资料。

    辽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在大漠南北广袤的科尔沁草原上活跃了三百余年,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而与众不同的葬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考古学家发掘的辽代墓葬来看,辽代契丹贵族非常注重厚葬,死者入葬时大都使用了特别丰厚而又考究的葬服,包括衣袍、冠帽、璎珞、面具、网络、靴鞋、腰带、配饰、衾被、枕头等等。而葬服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就是金属面具和网络。金属面具是指覆盖于死者脸部的用金属制成的假面;网络则是指埋葬死者时穿在尸体上的用铜或银丝编制的网衣,铜或银丝编制的网衣精美异常,铜丝粗细均匀工艺精美实属罕见。2008年10月17日出土的铜丝网衣,与以往的科尔沁左翼中旗契丹考古发现发现相比,这是科左中旗辽代文物发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发现,填补科左中旗辽代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手工业的一项空白。

    哲里木盟为内蒙古东四盟之一,辽上京道、长春州、泰州、黄龙府、龙化州等地,地势坦平,嫩江与松花江会于东北,西辽河贯其南,水草丰美,宜牧宜耕,跨有今辽宁省洮昌、辽沈二道北境、吉林吉长道西境、黑龙江龙江道南境地,清代领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等四部十旗,盟长兼备兵札萨克亲王。

    北方游牧民族间的相互残杀,兼并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并没有影响他们对汉文化吸收与融合,反而促进了他们对汉文化的融入,每一次的变革,他们都会逐渐的被汉文化吸收。

    契丹族的丧葬习俗也是如此,契丹“因俗而治”在丧葬习俗方面表现得很突出,早期“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人殉故习、木俑和石俑、尸床帷幔、供台祭品、面具和网络等土葬方式,陪葬活人,孝子守丧,居位在临时修建的庐内,三年后出葬。随着汉文化的不断引入,契丹人的社会不断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这些恶俗陋俗不断的被淘汰。到目前为止在出土的文物中发掘的有鎏金铜丝网络、银丝网络和铜丝网络3种,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契丹墓葬来看,对金属面具和网络衣还有很多未解之迷。

    三、辽代金属面具和网络的出土

    辽代金属面具和网络的出土,大约始于民国初年。据传当时位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旗的辽耶律琮墓被盗掘,曾有铜面具等珍贵文物出土。

    1914年,辽庆陵——即辽圣宗、兴宗、道宗三帝的陵寝遭到大规模的盗掘,据刘振鹭辽代庆陵被掘记略记载:“其中遗骸男女都有,男骸衣甲袍服,殆皆殉葬欤。比诸骸骨有委于地面者,有陈于石床者,更有用铜丝罩护其全体者。”由此可知,20世纪初期已有金属面具和网络出土,可惜实物无存。

    1935年,在当时的热河省建平县内发现了两件铜丝手套、一件铜丝足套及银、铜质面具各一件。目睹过这些实物的日本学者岛田贞彦,在史林20卷1号上首次公布了这批资料,并认为系辽墓的遗物。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考古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