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chiw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最近去乡下暂住,闲时少不了要各处转转,浏览村野的风光。当然,这里并不一定有什么奇山异水,甚至,在满目广袤的庄田里,突然看到一小片荒草掩映的坟茔地,也可能觉得异样而驻足流连。注意,农村多半是朴实无华的,在这里也只能一般地品味一下乡间的自然野趣罢了。
一天傍晚,在夕阳的晚照下,几个农民收了工,在路旁的坟地间休息,我也走过去和他们攀谈。
“瞧,这碑一定是孝子立的了。”一个年长的农民指着一座坟前的石碑说。
大家定睛一看,见一方石碑,上面两行大字镌刻得醒目而明白:“父母恩养 永志不忘”
噢,明白了,这里埋葬的应是一对恩爱子女的父母,坟前的石碑是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顺子女立的。这样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然是很值得肯定的了。
不想,有人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哼,我们家那老爷子可不值得孝敬,天天骂骂吱吱,嘎巴死了才好呢!”一个年轻的小伙愤愤不平地说。
听了这样的话,不知你会如何想?至于我,我想的是孔夫子论语中的一段话,孔夫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其中的一句话说“六十而耳顺。”就是说,人到了六十岁以后,人生过去大半了,凡事就看得开了,别人的话也能听得进了,能理解了,所以说,耳顺了,于是,行为也从容不迫,循规蹈矩了。
是啊,我已是七旬的老人了,到了耳顺之年了,不管听了什么话,我都能首先掂量一下它的分量了。
“嘎巴死了才好呢!”这种狠话,堪称掷地有声,初听,是有些愕然。但细想,可能也有他的道理。你想,父子关系难道就是神圣的吗?显然不是。从古至今,挑战父子关系的,挑战兄弟关系的,就大有人在。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就是他儿子杨广为了夺取皇位而杀死的,而且,这种子弑父的例子,历史上并不罕见。其他,如兄弟阋于墙的事例就更是多多了。
隋朝之后的盛唐,是李渊在二儿子李世民的支持下,太原起兵,百战不死,建立的唐朝。因李世民有功,起初原本答应立他为太子,但后来却改立了长子李建成,这就种下了悲剧的种子,后来,兄弟为争皇位而相残杀。结果,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一举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父亲也被迫退位。这是皇家父子兄弟间的悲剧。
在民间,父子、兄弟之间,问题也多多。
我居住的小村里,有一个年近八旬的老爷子,阖家老少四代,四五十号人,可以算得上是儿孙满堂了。但是,儿孙们几乎没有一个人拿他这个豆包当干粮。逢年过节,大伙举杯相庆,最多他只能在一边默默地吃喝,没人理他。这是为什么?说来很简单,就是家庭关系不融洽!在他年轻作家长时,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像个十足的阎罗王,和子女之间什么感情也没有。尤其,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他全撵到生产队下地干活挣工分,一个也不培养。到头来各个儿子家只能靠几亩薄田养家活口,维持很一般的生活,哪来的闲功夫孝敬他?如果这样的家长再没完没了的骂骂吱吱,晚辈们不恨他嘎巴快死才怪哩!
所以说,当你听到不中听的话的时候,要耳顺,先把话听进去,然后再去弄清其中的原委,千万不可冒冒失失地立即去否定它。
人到了六十而耳顺之年了,该是把一切事情都看开的时候了。本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应是平等的,这里也包括了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做父亲的,做母亲的,有责任抚养儿女,儿女当然也应有义务反哺恩养自己的父母,事实上,法律也是这样规定的。当然,当儿女长大成人了,他们也可以远走高飞,做父母的也别想去依赖他们,这样,还有不愉快的事发生吗?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人们常强调儿女的孝道,当然,儿女孝顺是好事。儿女要是不孝呢?父母的恩养要是被遗忘了呢?难道做父母的就要耿耿于怀吗?其实不必,人过了六十了,该到一切顺其自然的时候了。一切还是立足于靠自己吧。
记住,一个有依赖思想的人,即使你想依赖的人是自己的亲生儿女,最终可能也是要失望的。
我最近去乡下暂住,闲时少不了要各处转转,浏览村野的风光。当然,这里并不一定有什么奇山异水,甚至,在满目广袤的庄田里,突然看到一小片荒草掩映的坟茔地,也可能觉得异样而驻足流连。注意,农村多半是朴实无华的,在这里也只能一般地品味一下乡间的自然野趣罢了。
一天傍晚,在夕阳的晚照下,几个农民收了工,在路旁的坟地间休息,我也走过去和他们攀谈。
“瞧,这碑一定是孝子立的了。”一个年长的农民指着一座坟前的石碑说。
大家定睛一看,见一方石碑,上面两行大字镌刻得醒目而明白:“父母恩养 永志不忘”
噢,明白了,这里埋葬的应是一对恩爱子女的父母,坟前的石碑是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顺子女立的。这样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然是很值得肯定的了。
不想,有人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哼,我们家那老爷子可不值得孝敬,天天骂骂吱吱,嘎巴死了才好呢!”一个年轻的小伙愤愤不平地说。
听了这样的话,不知你会如何想?至于我,我想的是孔夫子论语中的一段话,孔夫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其中的一句话说“六十而耳顺。”就是说,人到了六十岁以后,人生过去大半了,凡事就看得开了,别人的话也能听得进了,能理解了,所以说,耳顺了,于是,行为也从容不迫,循规蹈矩了。
是啊,我已是七旬的老人了,到了耳顺之年了,不管听了什么话,我都能首先掂量一下它的分量了。
“嘎巴死了才好呢!”这种狠话,堪称掷地有声,初听,是有些愕然。但细想,可能也有他的道理。你想,父子关系难道就是神圣的吗?显然不是。从古至今,挑战父子关系的,挑战兄弟关系的,就大有人在。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就是他儿子杨广为了夺取皇位而杀死的,而且,这种子弑父的例子,历史上并不罕见。其他,如兄弟阋于墙的事例就更是多多了。
隋朝之后的盛唐,是李渊在二儿子李世民的支持下,太原起兵,百战不死,建立的唐朝。因李世民有功,起初原本答应立他为太子,但后来却改立了长子李建成,这就种下了悲剧的种子,后来,兄弟为争皇位而相残杀。结果,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一举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父亲也被迫退位。这是皇家父子兄弟间的悲剧。
在民间,父子、兄弟之间,问题也多多。
我居住的小村里,有一个年近八旬的老爷子,阖家老少四代,四五十号人,可以算得上是儿孙满堂了。但是,儿孙们几乎没有一个人拿他这个豆包当干粮。逢年过节,大伙举杯相庆,最多他只能在一边默默地吃喝,没人理他。这是为什么?说来很简单,就是家庭关系不融洽!在他年轻作家长时,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像个十足的阎罗王,和子女之间什么感情也没有。尤其,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他全撵到生产队下地干活挣工分,一个也不培养。到头来各个儿子家只能靠几亩薄田养家活口,维持很一般的生活,哪来的闲功夫孝敬他?如果这样的家长再没完没了的骂骂吱吱,晚辈们不恨他嘎巴快死才怪哩!
所以说,当你听到不中听的话的时候,要耳顺,先把话听进去,然后再去弄清其中的原委,千万不可冒冒失失地立即去否定它。
人到了六十而耳顺之年了,该是把一切事情都看开的时候了。本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应是平等的,这里也包括了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做父亲的,做母亲的,有责任抚养儿女,儿女当然也应有义务反哺恩养自己的父母,事实上,法律也是这样规定的。当然,当儿女长大成人了,他们也可以远走高飞,做父母的也别想去依赖他们,这样,还有不愉快的事发生吗?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人们常强调儿女的孝道,当然,儿女孝顺是好事。儿女要是不孝呢?父母的恩养要是被遗忘了呢?难道做父母的就要耿耿于怀吗?其实不必,人过了六十了,该到一切顺其自然的时候了。一切还是立足于靠自己吧。
记住,一个有依赖思想的人,即使你想依赖的人是自己的亲生儿女,最终可能也是要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