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次是汝霖兄给我们讲课?”
林清材的话中带着惊喜,他知道苏泽的能力,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苏泽点点头,他向林清材询问道:“这次海教谕招收的学生都是什么来历?”
教学自然要讲究因材施教,苏泽向林清材询问这些学生的来历,也是为了更好的给他们讲课。
林清材说道:“这次海教谕新收了八名弟子,都是南平县寒门子弟。”
苏泽越发觉得寒门这个概念空泛,在最早的时候寒门也是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寒门也出过张华这样的宰相,就算是“寒”也是家族产业庞大的大地主阶层,只是不如高门大族那样有家传的学问,又或者是祖上没有显达过。
但是在明代说寒门,已经和后世的说法差不多了,也就是苏泽这样的卫所中低层军官子弟,小地主自耕农,又或者是在县城为生的市民阶层后代。
苏泽突然萌生起了一个想法,既然要造反,那肯定要搞清楚如今南平县各个阶层的诉求,掌握整个大明的阶层倾向。
这不就是乡野调查吗?
苏泽暗暗反省自己,最近和方知府这样的上层阶级接触多了,思想上有些脱离群众了。
固然有方知府这样的想要做事的上层精英,但是想要造反还是离不开底层的支持,特别是广大百姓群众的支持。
而百姓群众是个筐,饿得活不下去的流民是百姓,在南平城外的自耕农也是百姓,城市小资产也是百姓。
这不仅仅是简单概括的有产无产,而是一个个有各自利益诉求的群体。
而给海瑞的学堂授课,正好是剖析南平县城底层知识阶层现状的好机会。
林清材说道:“这些年宗社的社学式微,就算是富裕人家也不太请塾师了,能在县学进学,都要感谢海教谕了。”
苏泽问道:“为何社学势微?”
林清材叹息说道:“现在普通的宗族办的社学,可能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秀才,我们侯官林氏除了本宗的社学,其余支脉的社学都停办了。”
社学,就是宗社办的学堂,林家这样的大家族会聘请塾师,让族中适龄的子弟开蒙读书。
侯官县林氏是出过进士的大家族,是福建有名的书香世家,只可惜林清材这一支是分出来的支脉,迁往南平县居住的,至今连一个举人都没出过。
苏泽拿过一支笔,开始记录下来:“林兄,那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哪里来的呢?”
林清材说道:“大家族延请名师,官宦人家的私塾,福州府和泉州府那些大家族,甚至还有请致仕的进士来讲课的,又怎么比得过啊。”
“苏兄你看了没有,这些年来中举的,都是以福州府和泉州府的居多,再下来就是兴化府,而解元年年都是出自福州府。”
林清材叹息一声说道:“其实对我们这些小家族的子弟,能中个秀才就谢天谢地了,可能会寒窗苦读几年考一考举人,进士是完全不敢想了。”
“所以这些年来,那些小家族也日渐消了科举的念头,族中子弟也日渐不读书了。”
苏泽将这些记录下来,若是要做乡野调查,这倒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大族子弟进学早,教育资源丰厚,自然更容易考上科举。
而考上之后又能有更多的资源,反过来反哺家族,于是形成了侯官林氏这样的科举大族。
南方还有经济优势,北方科举干脆被一些大家族垄断了,出过一门几进士的科举神话,这背后都是阶层固化的影响。
苏泽问道:“这些寒门子弟不读书,他们以什么为生?”
林清材对此非常的熟悉了,他家就是那种小地主,他立刻说道:
“帮着家里打理田产土地呗,城中如果有产业的就进城打理产业,不过这些年进城的日渐少了。”
“这是为何?”
林清材笑了笑说道:“还不是怕城里这个销金窟,把人学坏了。不少小家族子弟进了城,就沉迷于青楼和赌坊,赔了家里的产业,如今这些人家的弟子多是留在家中打理田产。”
苏泽记录下来,“失去阶层晋升梦想的小地主阶层日渐堕落。”
林清材又说道:“不过如今南平城内商人子弟读书的日渐多了,另外一些在县城谋生的,比如状师、算秀才,还有邵氏医馆这种医家子弟,读书进学的也日渐多了,还多有子弟出息考上秀才的。”
苏泽略一思考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原本的大明寒门就是小地主,或者是一些土地比较多的自耕农。
如果按照汉唐的标准,这就是“良家子”,是帝国的基石,最稳定的兵源,也是大部分基层官吏出身的阶层。
在商业文化比较发达的南方,这些小地主,或者说土地食利阶层日渐失去上进心,腐化堕落的很快。
而商人阶层和市民阶层,则日渐取代了他们的位置。
比如苏泽现在的同学中,就有家里做状师的,算秀才的甚至还有看风水的阴阳生。
这些人本身就是通过知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他们没有家传的土地,想要让子弟维持住上一代的地位,就必须要要读书。
商人子弟也同样如此,商人虽然有钱,但是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他们要让子孙读书,通过砸钱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商人们可以在科举上不计投入,江南那边有的豪商纷纷请秀才来给孩子开蒙。
读书识字自然是进步阶级,如今一些小地主子弟都完全不识字,又吃喝嫖赌俱全,所以压榨百姓反而是最狠的。
果然还是要调查啊,苏泽再次反省自己,如果自己要造反,那这些在乡间为恶,盘剥百姓的小地主就是可以打击的对象。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这次是汝霖兄给我们讲课?”
林清材的话中带着惊喜,他知道苏泽的能力,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苏泽点点头,他向林清材询问道:“这次海教谕招收的学生都是什么来历?”
教学自然要讲究因材施教,苏泽向林清材询问这些学生的来历,也是为了更好的给他们讲课。
林清材说道:“这次海教谕新收了八名弟子,都是南平县寒门子弟。”
苏泽越发觉得寒门这个概念空泛,在最早的时候寒门也是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寒门也出过张华这样的宰相,就算是“寒”也是家族产业庞大的大地主阶层,只是不如高门大族那样有家传的学问,又或者是祖上没有显达过。
但是在明代说寒门,已经和后世的说法差不多了,也就是苏泽这样的卫所中低层军官子弟,小地主自耕农,又或者是在县城为生的市民阶层后代。
苏泽突然萌生起了一个想法,既然要造反,那肯定要搞清楚如今南平县各个阶层的诉求,掌握整个大明的阶层倾向。
这不就是乡野调查吗?
苏泽暗暗反省自己,最近和方知府这样的上层阶级接触多了,思想上有些脱离群众了。
固然有方知府这样的想要做事的上层精英,但是想要造反还是离不开底层的支持,特别是广大百姓群众的支持。
而百姓群众是个筐,饿得活不下去的流民是百姓,在南平城外的自耕农也是百姓,城市小资产也是百姓。
这不仅仅是简单概括的有产无产,而是一个个有各自利益诉求的群体。
而给海瑞的学堂授课,正好是剖析南平县城底层知识阶层现状的好机会。
林清材说道:“这些年宗社的社学式微,就算是富裕人家也不太请塾师了,能在县学进学,都要感谢海教谕了。”
苏泽问道:“为何社学势微?”
林清材叹息说道:“现在普通的宗族办的社学,可能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秀才,我们侯官林氏除了本宗的社学,其余支脉的社学都停办了。”
社学,就是宗社办的学堂,林家这样的大家族会聘请塾师,让族中适龄的子弟开蒙读书。
侯官县林氏是出过进士的大家族,是福建有名的书香世家,只可惜林清材这一支是分出来的支脉,迁往南平县居住的,至今连一个举人都没出过。
苏泽拿过一支笔,开始记录下来:“林兄,那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哪里来的呢?”
林清材说道:“大家族延请名师,官宦人家的私塾,福州府和泉州府那些大家族,甚至还有请致仕的进士来讲课的,又怎么比得过啊。”
“苏兄你看了没有,这些年来中举的,都是以福州府和泉州府的居多,再下来就是兴化府,而解元年年都是出自福州府。”
林清材叹息一声说道:“其实对我们这些小家族的子弟,能中个秀才就谢天谢地了,可能会寒窗苦读几年考一考举人,进士是完全不敢想了。”
“所以这些年来,那些小家族也日渐消了科举的念头,族中子弟也日渐不读书了。”
苏泽将这些记录下来,若是要做乡野调查,这倒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大族子弟进学早,教育资源丰厚,自然更容易考上科举。
而考上之后又能有更多的资源,反过来反哺家族,于是形成了侯官林氏这样的科举大族。
南方还有经济优势,北方科举干脆被一些大家族垄断了,出过一门几进士的科举神话,这背后都是阶层固化的影响。
苏泽问道:“这些寒门子弟不读书,他们以什么为生?”
林清材对此非常的熟悉了,他家就是那种小地主,他立刻说道:
“帮着家里打理田产土地呗,城中如果有产业的就进城打理产业,不过这些年进城的日渐少了。”
“这是为何?”
林清材笑了笑说道:“还不是怕城里这个销金窟,把人学坏了。不少小家族子弟进了城,就沉迷于青楼和赌坊,赔了家里的产业,如今这些人家的弟子多是留在家中打理田产。”
苏泽记录下来,“失去阶层晋升梦想的小地主阶层日渐堕落。”
林清材又说道:“不过如今南平城内商人子弟读书的日渐多了,另外一些在县城谋生的,比如状师、算秀才,还有邵氏医馆这种医家子弟,读书进学的也日渐多了,还多有子弟出息考上秀才的。”
苏泽略一思考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原本的大明寒门就是小地主,或者是一些土地比较多的自耕农。
如果按照汉唐的标准,这就是“良家子”,是帝国的基石,最稳定的兵源,也是大部分基层官吏出身的阶层。
在商业文化比较发达的南方,这些小地主,或者说土地食利阶层日渐失去上进心,腐化堕落的很快。
而商人阶层和市民阶层,则日渐取代了他们的位置。
比如苏泽现在的同学中,就有家里做状师的,算秀才的甚至还有看风水的阴阳生。
这些人本身就是通过知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他们没有家传的土地,想要让子弟维持住上一代的地位,就必须要要读书。
商人子弟也同样如此,商人虽然有钱,但是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他们要让子孙读书,通过砸钱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商人们可以在科举上不计投入,江南那边有的豪商纷纷请秀才来给孩子开蒙。
读书识字自然是进步阶级,如今一些小地主子弟都完全不识字,又吃喝嫖赌俱全,所以压榨百姓反而是最狠的。
果然还是要调查啊,苏泽再次反省自己,如果自己要造反,那这些在乡间为恶,盘剥百姓的小地主就是可以打击的对象。
<divstyle="text-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