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一姐还是小学鸡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关于第一点,服装生意的顺利,最关键的点是它具备核心竞争力:便宜且时髦,满足了它的销售市场的消费者需求。短期内,同一片市场上没有可以与之势均力敌的竞品的话,它的优势都不会消失。
也正因为如此,江海潮针对它的各种销售策略才能获得成功。
而且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江海潮一直在有意无意主动被动地扩大销售市场。她最早是在本镇卖衣服,然后觉得江口人多,想赶在年前把衣服卖掉,所以去江口卖。再后来,进了县城,发现更大的市场,于是又转战来县城。生意好她也不满足,继续想吸引更多的人来买,不管是乡下还是城里,所以她又把目标放在了电视上,希望通过电视节目来扩大影响力。
从这点上来讲,她其实已经超越了同时期的很多小商贩。大部分摆小摊的人都安于现状,生意不错,足够养家糊口,那就继续下去好了,不愿意再往前走。毕竟,往前走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承担生活压力的大人,不敢轻易冒险。从这点看,这也是主角的幸运之处。初生牛犊不怕虎,她不怕失败,什么都敢尝试,有枣没枣打三杆。
第二点,小孩为什么不会被欺负?
他们被欺负过呀。
1在湖港镇做生意的时候,被工商所直接没收东西(所以被迫放弃了卖螺蛳)。
2在江口卖衣服的时候,有顾客偷衣服,反而诬赖他们搞错了。(最终是菜头爷爷找了工商所,解决了这次纠纷)
3在县城夜市卖衣服,别人认为他们挡了自己的生意,把他们赶走了。(县城工商所出面,把他们安排在步行街旁边)
4在步行街摆摊,被服装店举报赶走。(他们自己想办法跟鞋店合作,获得了步行街的入场券)
5与鞋店合作时,店主试图欺骗他们,蒙骗他们的钱。(海音记忆一流,主角们这边有账可循,店主不得不改口。)
如果说欺负的方式是直接动手打他们,那的确不存在。
因为一来成年人除非穷凶极恶,否则只要能通过恐吓之类的手段达到目的,他们一般不会动手打孩子。
事实上,绝大部分成年人对小孩都怀揣善意,在对方没有影响自己利益的时候,存有惜贫怜弱的心。
二来,从一开始在江口做生意,江海潮就可以说是背靠大树——菜头爷爷,获得了对方的帮助和庇护。他实际上是江海潮商业道路上的第一位导师。(家公爷爷和婆奶奶因为人生阅历的限制,没办法充当这个角色。)
在江口的经历,潜移默化间让江海潮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不管谁的地盘上混,就必须得和这块地盘的老大打好关系,起码不得罪对方。在他们刚到县城卖西瓜碗,挣钱并不算多的时候,夜市一天要收10块钱的摊位费,他们明明可以投机取巧不交这个钱,但她还是坚持交给工商所的人,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对方的庇佑,包括给工商所的人送凉菜送西瓜,都是这个目的。事实上工商所也的确收钱办事,维持了夜市的纪律。在夜市做生意,不存在明目张胆被欺负的情况。
至于为什么其他摊贩没挤兑他们?因为大家没有利益冲突呀,甚至可以相辅相成。各人有各人的生意,家家生意都不错。主角又特别会做人(有人在卤菜摊上买素菜时,她宁可说自家的凉菜卖光了,也要把生意让回去,好结善缘)。那么好端端的,其他人为什么要欺负他们呢?
吃饱了撑的没事做,耍酒疯的?倒是有可能。但工商所的人一直待着,他们白吃白喝也会维持纪律。在有规律的场所,为非作歹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况且当时正在严打呢(文中提过),1996年的严打很有名的。真坏人也会那个时候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往枪-口上撞。至于为什么没被抢劫,也跟严打有关系。90年代治安不好,可严打开时和严打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治安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步行街时也是,服装店会看不惯他们,但不会直接掀了他们的摊子。因为没必要。服装店可以直接举报,不耍阴谋,直接以阳谋赶他们走。事实上也的确把他们赶出去,不让他们摆摊子了。
换到鞋店老板这一边,耍小聪明玩小手段偷偷吞钱他会做,但撕破脸勉强他肯定不会干。一则他们决定合作的时候,是请工商所做的中人。作为被监管对象,鞋店老板没必要得罪自己的管理者。二则鞋店生意好,老板也知道长久做下去会更划算,实在不必为了几千块钱,彻底跟主角撕破脸。
当孩子们跟鞋店捆绑后,他们就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外人欺负小孩,相当于损害鞋店的利益。那想使坏的人也得掂量掂量啊。毕竟小孩好欺负,拥有左青龙右白虎朋友的店主显然不是什么善茬,没那么好欺负。
还有一点,他们是小孩呀,过完暑假就得回去上学的小孩。这样一个限期的竞争对手,别人也没必要非得对他们赶尽杀绝。毕竟8月份一结束,他们就退场了呀。
其实25两件事里,海音的超强记忆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我想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大部分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讲理的。2当中,工商所还没露面的时候,因为主角等人有理有据,舆论已经站在他们这边了。
第三点,主角不像小孩。
没错,她早就不是普通小孩了,从心态上来讲,她并不完全把自己当孩子看。这与她的出身、天性、生活阅历有关。
首先她是大姐,两边都是大姐,从小她就习惯于指挥弟弟妹妹们。碰上事情也是她拿主意。家里长辈在这方面是对她放权的。当时的多子女家庭尤其在农村,大的管小的理所当然,甚至可以说大的把小的给带大了。
其次她一直是学校的班长,后来又当大队委大队长,老师也对她很放权,她在同学中有很高的权威性。她是事实上老师的助手,这个角色承担久了之后,她就不可能单纯的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很多时候她会把自己代入老师(大人)的角色去想问题。
对孩子来说,学校和家庭基本上已经占据生活的全部。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她被养成凡是习惯性出头的大姐大性格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家庭不发生意外,从小被肯定鼓励长大的她大概也就是一个少年老成的小大人,自信心爆棚,基本上不会被pua的那种人。
但事不如人愿,父母失业,被迫外出打工。照顾他们的家公爷爷和婆奶奶无力替他们遮风挡雨,生活的沉重压力逼着她飞速成长了。其实几个小孩都在成长,可因为她是老大,所以表现的就最明显。
她难过吗?当然难过。年前父母回来,她崩溃地大吵大闹,斥责父母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就是对被迫提前结束的童年的一种反应。
但与此同时,她也迅速认清了现实,那就是父母还是会离开。这个角色依然会缺失。
小孩的一大特性是碰上事儿找大人(通常是父母)帮忙。可当他们发现找不到这样的大人时,有人会逃避,有人会把自己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大人。
江海潮是后者。她的飞速成长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比方说租初中后门口的房子,就可以说是她一手推动的,而且谈了价格之后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找大人,而是自己赶紧去签合同。对此,外界的反应是诧异。(借卢艳艳的嘴表现出来了,你一个小孩签什么合同?江海潮的回答是忘了自己上五年级,这其实也反映了她并不认为家公爷爷和婆奶奶能够被完全依靠。)
之后她的弟弟妹妹们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大姐怎么不经过家公爷和婆奶奶的同意,就做决定之类的。因为她已经习惯自己做主了,而且从中尝到了甜头。
在县城做生意碰到困难时,大人同样没能承担那个力揽狂澜的角色。房东不让开饭铺,婆婆奶奶的反应是沮丧,没能提出任何解决办法。最后还是江海潮想办法解决问题。
而小伙伴们习惯性对她的期待和依赖,又刺激着她飞速地成长,站出来扛事。脑袋瓜子是越用越灵的。原本小孩不考虑,指望大人来解决的问题,现在她自己考虑了,她又是个极为聪明而且观察能力相当强的人,自然就一路往前跑了。
这可以说是她的幸运,也可以说是不幸。
; 关于第一点,服装生意的顺利,最关键的点是它具备核心竞争力:便宜且时髦,满足了它的销售市场的消费者需求。短期内,同一片市场上没有可以与之势均力敌的竞品的话,它的优势都不会消失。
也正因为如此,江海潮针对它的各种销售策略才能获得成功。
而且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江海潮一直在有意无意主动被动地扩大销售市场。她最早是在本镇卖衣服,然后觉得江口人多,想赶在年前把衣服卖掉,所以去江口卖。再后来,进了县城,发现更大的市场,于是又转战来县城。生意好她也不满足,继续想吸引更多的人来买,不管是乡下还是城里,所以她又把目标放在了电视上,希望通过电视节目来扩大影响力。
从这点上来讲,她其实已经超越了同时期的很多小商贩。大部分摆小摊的人都安于现状,生意不错,足够养家糊口,那就继续下去好了,不愿意再往前走。毕竟,往前走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承担生活压力的大人,不敢轻易冒险。从这点看,这也是主角的幸运之处。初生牛犊不怕虎,她不怕失败,什么都敢尝试,有枣没枣打三杆。
第二点,小孩为什么不会被欺负?
他们被欺负过呀。
1在湖港镇做生意的时候,被工商所直接没收东西(所以被迫放弃了卖螺蛳)。
2在江口卖衣服的时候,有顾客偷衣服,反而诬赖他们搞错了。(最终是菜头爷爷找了工商所,解决了这次纠纷)
3在县城夜市卖衣服,别人认为他们挡了自己的生意,把他们赶走了。(县城工商所出面,把他们安排在步行街旁边)
4在步行街摆摊,被服装店举报赶走。(他们自己想办法跟鞋店合作,获得了步行街的入场券)
5与鞋店合作时,店主试图欺骗他们,蒙骗他们的钱。(海音记忆一流,主角们这边有账可循,店主不得不改口。)
如果说欺负的方式是直接动手打他们,那的确不存在。
因为一来成年人除非穷凶极恶,否则只要能通过恐吓之类的手段达到目的,他们一般不会动手打孩子。
事实上,绝大部分成年人对小孩都怀揣善意,在对方没有影响自己利益的时候,存有惜贫怜弱的心。
二来,从一开始在江口做生意,江海潮就可以说是背靠大树——菜头爷爷,获得了对方的帮助和庇护。他实际上是江海潮商业道路上的第一位导师。(家公爷爷和婆奶奶因为人生阅历的限制,没办法充当这个角色。)
在江口的经历,潜移默化间让江海潮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不管谁的地盘上混,就必须得和这块地盘的老大打好关系,起码不得罪对方。在他们刚到县城卖西瓜碗,挣钱并不算多的时候,夜市一天要收10块钱的摊位费,他们明明可以投机取巧不交这个钱,但她还是坚持交给工商所的人,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对方的庇佑,包括给工商所的人送凉菜送西瓜,都是这个目的。事实上工商所也的确收钱办事,维持了夜市的纪律。在夜市做生意,不存在明目张胆被欺负的情况。
至于为什么其他摊贩没挤兑他们?因为大家没有利益冲突呀,甚至可以相辅相成。各人有各人的生意,家家生意都不错。主角又特别会做人(有人在卤菜摊上买素菜时,她宁可说自家的凉菜卖光了,也要把生意让回去,好结善缘)。那么好端端的,其他人为什么要欺负他们呢?
吃饱了撑的没事做,耍酒疯的?倒是有可能。但工商所的人一直待着,他们白吃白喝也会维持纪律。在有规律的场所,为非作歹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况且当时正在严打呢(文中提过),1996年的严打很有名的。真坏人也会那个时候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往枪-口上撞。至于为什么没被抢劫,也跟严打有关系。90年代治安不好,可严打开时和严打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治安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步行街时也是,服装店会看不惯他们,但不会直接掀了他们的摊子。因为没必要。服装店可以直接举报,不耍阴谋,直接以阳谋赶他们走。事实上也的确把他们赶出去,不让他们摆摊子了。
换到鞋店老板这一边,耍小聪明玩小手段偷偷吞钱他会做,但撕破脸勉强他肯定不会干。一则他们决定合作的时候,是请工商所做的中人。作为被监管对象,鞋店老板没必要得罪自己的管理者。二则鞋店生意好,老板也知道长久做下去会更划算,实在不必为了几千块钱,彻底跟主角撕破脸。
当孩子们跟鞋店捆绑后,他们就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外人欺负小孩,相当于损害鞋店的利益。那想使坏的人也得掂量掂量啊。毕竟小孩好欺负,拥有左青龙右白虎朋友的店主显然不是什么善茬,没那么好欺负。
还有一点,他们是小孩呀,过完暑假就得回去上学的小孩。这样一个限期的竞争对手,别人也没必要非得对他们赶尽杀绝。毕竟8月份一结束,他们就退场了呀。
其实25两件事里,海音的超强记忆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我想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大部分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讲理的。2当中,工商所还没露面的时候,因为主角等人有理有据,舆论已经站在他们这边了。
第三点,主角不像小孩。
没错,她早就不是普通小孩了,从心态上来讲,她并不完全把自己当孩子看。这与她的出身、天性、生活阅历有关。
首先她是大姐,两边都是大姐,从小她就习惯于指挥弟弟妹妹们。碰上事情也是她拿主意。家里长辈在这方面是对她放权的。当时的多子女家庭尤其在农村,大的管小的理所当然,甚至可以说大的把小的给带大了。
其次她一直是学校的班长,后来又当大队委大队长,老师也对她很放权,她在同学中有很高的权威性。她是事实上老师的助手,这个角色承担久了之后,她就不可能单纯的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很多时候她会把自己代入老师(大人)的角色去想问题。
对孩子来说,学校和家庭基本上已经占据生活的全部。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她被养成凡是习惯性出头的大姐大性格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家庭不发生意外,从小被肯定鼓励长大的她大概也就是一个少年老成的小大人,自信心爆棚,基本上不会被pua的那种人。
但事不如人愿,父母失业,被迫外出打工。照顾他们的家公爷爷和婆奶奶无力替他们遮风挡雨,生活的沉重压力逼着她飞速成长了。其实几个小孩都在成长,可因为她是老大,所以表现的就最明显。
她难过吗?当然难过。年前父母回来,她崩溃地大吵大闹,斥责父母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就是对被迫提前结束的童年的一种反应。
但与此同时,她也迅速认清了现实,那就是父母还是会离开。这个角色依然会缺失。
小孩的一大特性是碰上事儿找大人(通常是父母)帮忙。可当他们发现找不到这样的大人时,有人会逃避,有人会把自己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大人。
江海潮是后者。她的飞速成长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比方说租初中后门口的房子,就可以说是她一手推动的,而且谈了价格之后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找大人,而是自己赶紧去签合同。对此,外界的反应是诧异。(借卢艳艳的嘴表现出来了,你一个小孩签什么合同?江海潮的回答是忘了自己上五年级,这其实也反映了她并不认为家公爷爷和婆奶奶能够被完全依靠。)
之后她的弟弟妹妹们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大姐怎么不经过家公爷和婆奶奶的同意,就做决定之类的。因为她已经习惯自己做主了,而且从中尝到了甜头。
在县城做生意碰到困难时,大人同样没能承担那个力揽狂澜的角色。房东不让开饭铺,婆婆奶奶的反应是沮丧,没能提出任何解决办法。最后还是江海潮想办法解决问题。
而小伙伴们习惯性对她的期待和依赖,又刺激着她飞速地成长,站出来扛事。脑袋瓜子是越用越灵的。原本小孩不考虑,指望大人来解决的问题,现在她自己考虑了,她又是个极为聪明而且观察能力相当强的人,自然就一路往前跑了。
这可以说是她的幸运,也可以说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