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苍海一飞鱼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感觉从记岁时起,就听父辈很多次说起过黄龙滩、黄龙大坝、黄龙古镇一些零散的故事,与这些故事紧密相连的总有堵河、汉江、长江这些河流,那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传奇地方,会有龙的藏身,会和大武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的我自然不得而知。
长大后才知道,黄龙滩有个赫赫有名的水电站,有个曾经名扬鄂西北的古镇,难怪父辈们说起黄龙滩时,仿佛有无限荣耀与崇敬的心情。再后来,我知道自己是靠着堵河的一条支流哺育长大的,堵河是汉江的最大支流,汉江在汉口汇入浩浩荡荡的长江。我们的省会武汉就在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处,那里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我求学和谋生的路线基本与堵河的出行路径相似,沿着河流,命运最终安排我生活定居于堵河与汉江的交汇地——十堰市张湾区。从此我有了无数次机会路过黄龙滩,见到黄龙大坝,踏访黄龙古镇。
关于黄龙滩,我听到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年夏季,逢连日暴雨,引发堵河水暴涨,把黄龙这块儿淹得只剩巴掌大的地儿了,从堵河上游顺水游下一白一黄两条龙来,白龙在前,黄龙在后。游经此地,雨停水退,白龙先游走了,黄龙却被搁浅于此,水退后,黄龙搁浅处出现了一片沙洲,幽蓝的河水在此划了一个美丽的弧,游龙般摇头摆尾而去。后来此地被人们称为“黄龙滩”
更神奇的是,此地另一条河流逶迤而来,执拗地西流,仿佛儿子奔向母亲,无怨无悔地在堵河大峡口下游(现黄龙大坝建于此)约200米处(现黄龙大桥附近)与滔滔堵河汇合,人们把这条逆势而来的河流形象地叫做犟河。由此可见黄龙滩实际上是个河口地带。
黄龙滩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及考古发掘,史前黄龙滩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商周时期,黄龙滩为古微国都城(武王伐纣八大诸侯之一),晋朝时,黄龙滩为微阳县。考古调查及发掘表明,黄龙滩现存遗址、文物丰富,从史前到明清均有大量文化堆积、建筑遗迹及文物发现,黄龙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
黄龙滩位于秦巴山麓腹地,堵河之畔,旧时水运繁华,为汉江流域重要的水运港口集散地,上至竹山、竹溪、房县,下可达丹江、武汉,是交通运输、战略之咽喉重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滩”为“河海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但凡有滩的地方,特别是滩头地带,是进攻登陆作战中首先抢占的阵地。由此可以想见黄龙滩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正是因为黄龙滩独特的地理要隘,便利的水陆交通,所以从清朝建镇起,黄龙滩在鄂西北就闻名遐迩。
据清朝史料记载,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龙滩在现大峡枣园肖家湾第一次设制建街,咸丰三年迁至老店(现东湾村四组),同治年间(1867年)迁至现址。黄龙古镇占地区域面积50余亩,现存明清时期风格独特气势恢宏的会馆、民居等古建筑群。自清朝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内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街市繁华,与当时繁荣的十堰老街南北辉映,有“南有十堰商街,北有黄龙商埠”之说,更有“小汉口”、“小武汉”之称,是鄂西北重要的商业、文化、航运中心。其时客商们为了方便商业往来,按照不同籍贯在镇上设立商业办事、同乡聚会的会馆数量之多,令人咂舌称叹,可见当时经贸往来之繁华盛况。其时传教士为了方便传教,在镇内还修建了天主教堂和意大利神父教堂。
古镇单街计算全长不足500米,却结构紧凑,造型独特,酷似一把大扬叉,远远地张开双臂去拥抱开放的两河口。从东向西到古镇入口要上一个小慢坡,称作梅子垭,据说此处当时专销两竹一带茶叶,生意异常红火。往前的一段街道称作上街,也叫“扬叉把”再向前“扬叉把”被分成两条向前方延伸的街道,这就是前街和后街了。前街在北,后街在南,两街的西头顶尖处,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横亘着沿河而走,又似一条缎带,连通码头到商街、到四面八方的去路,这是河街。
上街可见古镇最大的建筑群64号老宅,据说是当年大户余姓的宅第,余家有儿子在四川官至现今的省部级,所以有行到此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说法。老宅六进院落、五个天井,虽丰韵已失,但透过模糊锈蚀的精细装饰构件、灵动的封火山墙,仍可想见当年曾经鲜活的古老故事。
出老宅,抬头朝前看,前面矗立着一处高墙院落,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院落大门上方探向天空气势恢宏的飞檐雕梁和高高立在房屋两侧的防火山墙,风格独特,尽显奢华。仔细端详,高高翘起的飞檐下方隐隐可见精美的雕花装饰,据租用这里的一位老者说“破四旧”时,原本非常漂亮的雕梁画栋全部被人用白石灰覆盖过,更多精美的花草图案,木制门窗和室内装饰雕刻构件,石制门楣门凳门槛等或火烧刀刮或用锤子砸坏或移为他用,如今只有岁月的尘埃覆满偌大的前厅杂货。院落的墙壁上,布满烧制很清淅凸起“鄂郡”字样的青砖,还有雕刻双鱼图纹等造型的青砖,使武昌会馆之豪华更与众不同。只是这“鄂郡”的“郡”由“君”和“邑”组合而成,我当时看到这个字时,不知是个什么字,正端详,一位颇具道骨仙风的男子从街上路过,听见我口里正念叨“这是个什么字”他一口接住说是个古体“jun”(读音四声,电脑无法打出这个字)字,我说“jun”是什么意思?他说康熙字典上有,行政区划,比县大,鄂郡即江夏,是武昌的别称。我不禁对这位接话的人肃然起敬,一边心里暗说,今天遇见高人了!仔细打量他的衣着打扮,确与众人大不相同,我说你穿的什么服装啊?他说:“是道服,我是个出家人。”“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余策鼎,是余家的第七房后代。余家共有十房,现家谱尚存。”我不禁赫然,随感慨当天的奇遇。
他指着面前虽已破败,但仍不失威严庄重的院落说“这是武昌庙。”我说“是武昌会馆吧,为什么叫武昌庙?”他说:“当时的武昌庙有三大作用:一是用作商会;二是行使政府行为,相当于现在各地的办事处,用作馆邑,为武昌一带商人提供食宿;三是余家祠堂。武昌庙是余家人盖的,余家这一分支来自武昌。旁边的黄州会馆也叫黄州庙。”接着,在我的邀请下,余策鼎答应带我参观武昌会馆及其它几处会馆。他边走边如数家珍:武昌会馆建于嘉庆年间,三进院落,园里套园,门里开门,窗里含窗,柱旁立柱,檐上叠檐,九九归一于大院。前后分进殿、戏楼、石门、拜殿、正殿。正殿由四个耳房,一个大殿组成。大殿前有走廊和两侧耳房相通,典型的中轴线对称布局。
在进殿宽阔的大厅内,一老者指着房梁说,大晴天可见房脊上有好多字,于是我搬来楼梯,爬上去想看个究竟,但因为光线较暗,只看见四个红字,其余都是黑字,字的内容却看不太清,老余说写的是武昌庙建造的时间。
绕过进... -->>
感觉从记岁时起,就听父辈很多次说起过黄龙滩、黄龙大坝、黄龙古镇一些零散的故事,与这些故事紧密相连的总有堵河、汉江、长江这些河流,那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传奇地方,会有龙的藏身,会和大武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的我自然不得而知。
长大后才知道,黄龙滩有个赫赫有名的水电站,有个曾经名扬鄂西北的古镇,难怪父辈们说起黄龙滩时,仿佛有无限荣耀与崇敬的心情。再后来,我知道自己是靠着堵河的一条支流哺育长大的,堵河是汉江的最大支流,汉江在汉口汇入浩浩荡荡的长江。我们的省会武汉就在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处,那里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我求学和谋生的路线基本与堵河的出行路径相似,沿着河流,命运最终安排我生活定居于堵河与汉江的交汇地——十堰市张湾区。从此我有了无数次机会路过黄龙滩,见到黄龙大坝,踏访黄龙古镇。
关于黄龙滩,我听到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年夏季,逢连日暴雨,引发堵河水暴涨,把黄龙这块儿淹得只剩巴掌大的地儿了,从堵河上游顺水游下一白一黄两条龙来,白龙在前,黄龙在后。游经此地,雨停水退,白龙先游走了,黄龙却被搁浅于此,水退后,黄龙搁浅处出现了一片沙洲,幽蓝的河水在此划了一个美丽的弧,游龙般摇头摆尾而去。后来此地被人们称为“黄龙滩”
更神奇的是,此地另一条河流逶迤而来,执拗地西流,仿佛儿子奔向母亲,无怨无悔地在堵河大峡口下游(现黄龙大坝建于此)约200米处(现黄龙大桥附近)与滔滔堵河汇合,人们把这条逆势而来的河流形象地叫做犟河。由此可见黄龙滩实际上是个河口地带。
黄龙滩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及考古发掘,史前黄龙滩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商周时期,黄龙滩为古微国都城(武王伐纣八大诸侯之一),晋朝时,黄龙滩为微阳县。考古调查及发掘表明,黄龙滩现存遗址、文物丰富,从史前到明清均有大量文化堆积、建筑遗迹及文物发现,黄龙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
黄龙滩位于秦巴山麓腹地,堵河之畔,旧时水运繁华,为汉江流域重要的水运港口集散地,上至竹山、竹溪、房县,下可达丹江、武汉,是交通运输、战略之咽喉重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滩”为“河海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但凡有滩的地方,特别是滩头地带,是进攻登陆作战中首先抢占的阵地。由此可以想见黄龙滩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正是因为黄龙滩独特的地理要隘,便利的水陆交通,所以从清朝建镇起,黄龙滩在鄂西北就闻名遐迩。
据清朝史料记载,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龙滩在现大峡枣园肖家湾第一次设制建街,咸丰三年迁至老店(现东湾村四组),同治年间(1867年)迁至现址。黄龙古镇占地区域面积50余亩,现存明清时期风格独特气势恢宏的会馆、民居等古建筑群。自清朝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内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街市繁华,与当时繁荣的十堰老街南北辉映,有“南有十堰商街,北有黄龙商埠”之说,更有“小汉口”、“小武汉”之称,是鄂西北重要的商业、文化、航运中心。其时客商们为了方便商业往来,按照不同籍贯在镇上设立商业办事、同乡聚会的会馆数量之多,令人咂舌称叹,可见当时经贸往来之繁华盛况。其时传教士为了方便传教,在镇内还修建了天主教堂和意大利神父教堂。
古镇单街计算全长不足500米,却结构紧凑,造型独特,酷似一把大扬叉,远远地张开双臂去拥抱开放的两河口。从东向西到古镇入口要上一个小慢坡,称作梅子垭,据说此处当时专销两竹一带茶叶,生意异常红火。往前的一段街道称作上街,也叫“扬叉把”再向前“扬叉把”被分成两条向前方延伸的街道,这就是前街和后街了。前街在北,后街在南,两街的西头顶尖处,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横亘着沿河而走,又似一条缎带,连通码头到商街、到四面八方的去路,这是河街。
上街可见古镇最大的建筑群64号老宅,据说是当年大户余姓的宅第,余家有儿子在四川官至现今的省部级,所以有行到此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说法。老宅六进院落、五个天井,虽丰韵已失,但透过模糊锈蚀的精细装饰构件、灵动的封火山墙,仍可想见当年曾经鲜活的古老故事。
出老宅,抬头朝前看,前面矗立着一处高墙院落,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院落大门上方探向天空气势恢宏的飞檐雕梁和高高立在房屋两侧的防火山墙,风格独特,尽显奢华。仔细端详,高高翘起的飞檐下方隐隐可见精美的雕花装饰,据租用这里的一位老者说“破四旧”时,原本非常漂亮的雕梁画栋全部被人用白石灰覆盖过,更多精美的花草图案,木制门窗和室内装饰雕刻构件,石制门楣门凳门槛等或火烧刀刮或用锤子砸坏或移为他用,如今只有岁月的尘埃覆满偌大的前厅杂货。院落的墙壁上,布满烧制很清淅凸起“鄂郡”字样的青砖,还有雕刻双鱼图纹等造型的青砖,使武昌会馆之豪华更与众不同。只是这“鄂郡”的“郡”由“君”和“邑”组合而成,我当时看到这个字时,不知是个什么字,正端详,一位颇具道骨仙风的男子从街上路过,听见我口里正念叨“这是个什么字”他一口接住说是个古体“jun”(读音四声,电脑无法打出这个字)字,我说“jun”是什么意思?他说康熙字典上有,行政区划,比县大,鄂郡即江夏,是武昌的别称。我不禁对这位接话的人肃然起敬,一边心里暗说,今天遇见高人了!仔细打量他的衣着打扮,确与众人大不相同,我说你穿的什么服装啊?他说:“是道服,我是个出家人。”“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余策鼎,是余家的第七房后代。余家共有十房,现家谱尚存。”我不禁赫然,随感慨当天的奇遇。
他指着面前虽已破败,但仍不失威严庄重的院落说“这是武昌庙。”我说“是武昌会馆吧,为什么叫武昌庙?”他说:“当时的武昌庙有三大作用:一是用作商会;二是行使政府行为,相当于现在各地的办事处,用作馆邑,为武昌一带商人提供食宿;三是余家祠堂。武昌庙是余家人盖的,余家这一分支来自武昌。旁边的黄州会馆也叫黄州庙。”接着,在我的邀请下,余策鼎答应带我参观武昌会馆及其它几处会馆。他边走边如数家珍:武昌会馆建于嘉庆年间,三进院落,园里套园,门里开门,窗里含窗,柱旁立柱,檐上叠檐,九九归一于大院。前后分进殿、戏楼、石门、拜殿、正殿。正殿由四个耳房,一个大殿组成。大殿前有走廊和两侧耳房相通,典型的中轴线对称布局。
在进殿宽阔的大厅内,一老者指着房梁说,大晴天可见房脊上有好多字,于是我搬来楼梯,爬上去想看个究竟,但因为光线较暗,只看见四个红字,其余都是黑字,字的内容却看不太清,老余说写的是武昌庙建造的时间。
绕过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