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舂风君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引子)
此文描述了一个曾经堕落于功名利禄、官场虚荣中的人是怎样一步步从过眼繁华后归一我佛的。这是我人生中一段追逐名利到淡泊名利的心历路程。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矣,日月穿梭,才见梅花腊底。又是天气回阳,人生苦短啊!想逃离尘世的虚拟却欲罢不能——
序言
一切佛经和佛学书籍都能使人廓清迷惑,阐明宇宙人生的真理,趋吉避凶,自求多福;豁风情而发圣解。超脱于生死的束缚而至净土,其思想深有益于身心修养,和家幸福,国泰民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之精奥,是我辈所钻研的。做为一个在报社从事工作的我,在佛学领域略得知解,特借“榕树下”这片文学芳草地,同大家畅谈一下我与佛学的渊源。在北京八大处的灵光寺中,我小居数日终日拜读藏经阁,这对我写此文深受益处。
——春风君于2003年5月9日凌晨1时
(一)
任何事都有因为所以,即因果关系,也就是因缘。经中记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意思是要让信佛者明白,佛法只在世间可以成就,所谓的菩萨是菩提萨捶的简称。翻译成汉文是:“觉有情”或“大道心从生”之意。观音、地藏都是菩萨,菩萨是以“是求佛道,下化从生”为宗旨普渡众生于苦海的,菩萨分很多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响、十地等觉等五十一菩萨位。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都是“十地”以上的等觉菩萨。
菩萨是人而不是佛,请读者不要弄错。佛教是给众生觉悟之教,众生流浪生死,轮回六道,迷失了自己本来的面目——人之初,性本善。学佛是为了明白轮回是苦,生死可畏。从而令信佛者放弃“执着心”往生极乐。
经文的经是‘径’的意思。径是路,也就是追寻佛的路径走,必是极乐之所。佛经起源于印度。自是梵文所写,后汉沙门(沙门是学道的人)安士高法师(波斯人)为了宏扬佛法,用三十多种语言做了译文,共计翻译佛经一百余部,而今中国仅存三十多部。因此,不少经文我们读起来很别扭,也成了我们研究佛学的大阻碍。楞严咒弥陀经是我这个所在寺院和尚们早晚的必修课,可我始终没能把这些都记住,实在是佛法非我这智商可以一目了悟的!
佛家子弟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等千众弟子,此庙沙弥居多。这几日中,我也与很多的沙弥建立了深厚的“佛缘”他们给我讲解了佛教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并为我详解了八大觉悟。在此,我就为榕树下的读者们依次讲解一下这八大觉悟的佛经与感受。
(二)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若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经中的世间指的就是时间和空间,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十方的空间叫“间”所谓世间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上下四方的是“宙”世间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有情世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我们不知道世间是无常的,所以会有错误的认识世间,把世间的一切执为实有,贪念、执着、可谁又能战胜无常呢?是科学还是法抡功?是美国的强权政治还是”非典“的肆意传播?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智度论也说:“咄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世间的荣华富贵就象三更大梦,就是我们每天都珍惜的身体,究竟又能活多少年?世间身体,心理无时无刻不在活动变化着,桑田变沧海,沧海成桑田,试问世间事有永恒吗?为什么我找不到、生命没有、爱情没有、什么山盟海誓去见白痴吧!真是了,真不知道我该如何去理解这个词汇,写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明白的就是何谓真实。佛经中没有、心中更没有,谁能告诉春风君?无常,这就是世间的真实。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间既是无常的,势力交杯势力心啊!要么一个写手,怎么会到此研究佛学?我此行不是为了旅游,更不是为了工作而攒写学术论文,我是——不可言传。
生命诚可贵,真实价更高,试问真实多少钱一斤?怎么个交易法?国土是危脆的,当然无需我在此祥细解释,远了不说,就拿伊拉克做个例证吧!美国佬一天都不会闲着,世间没有战争,危脆也就不存在。诸如,美国国家的经济良性发展了,假如让我当军委主席,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驻台湾海峡的美国第七舰队葬身海底,成为台海沉船。因为我有希特勒的思想,所以国家军委主席是不会让我当的,我是注重尊言,不注重发展的人。也只配在此写点文字了,也许是某些人眼里的垃圾文字吧!我不介意,我早已懂得了名利是淡泊。何谓四大皆空?它不是我们所指的酒、喜、财、气。在佛教中,是对世界和人生、现象上及本质的说明。所谓四大指的是结合物质的四种元素,大到世界,小至一草一花,莫不是由这四种元素(地、水、火、风)结合而成的,地是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宇宙所有的一切皆是由四大元素结合而成的。四大皆空实为四大苦空。关于苦,我们心里有贪嗔、烦恼的痛苦,在身体上有生老病死之苦,在家庭有别离愁怨的苦,在社会有是非恩怨之苦,在世间有火灾、水灾、非典之苦。知苦是入佛道之门。
过去有一个乡村,住着一对年老夫妇,辛苦大半生,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可以继承未来的遗产。于是便四处觅神,想有个儿女,但终未如愿。一天,有个刚出家不久的和尚经过此地,夫妇一见大喜,请和尚到家吃饭,饱餐后央请和尚示法,求其开示无子的原因。和尚刚出家,还不曾懂得怎样说法,心中着急不知道说什么好,见夫妇诚心诚意地跪在面前,和尚更是心急如梵。他心想,当和尚出家也这么难,还得讲法于人,不由脱口而出:“真难啊!”夫妇跪在地上一听和尚的话正说对心坎,便觉得和尚是个得道高僧,因为自己想有个孩子的确是真难啊!便又跪在地上磕头礼拜,和尚一见此景更是如坐针毡,满身大汗。当他难受到极点时,不觉又脱口而出:“苦啊!”这句话在夫妇听来好象暮鼓晨钟,正调敲正了地方,听后倍受感动,一生一个儿女也没有的确实人生命苦啊!于是夫妇感激涕零,长跪不起,和尚见状没有办法只得象萨达姆一样遛之大吉。等这对夫妇再抬起脸时和尚不见了,便越发对和尚有了敬意:“来无踪,去无影,真是活佛现世,指点迷津呀!
这个歪打正着的笑话所表现的双方的苦,和尚有他的苦,夫妇有夫妇的苦,所以说人生就是苦的。“五阴无我”五阴是我的代名词,五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人是由精神与物质的综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行、识。色是变碍的意思,受是领纳之意。知道了苦叫苦受,知道了乐叫乐受“想”是取像之意(回忆往事幻将来);“行”是造作之意(有时做善,有时行恶);“识”是了别之意(如眼能分清颜色,耳能听声,鼻能识香臭,舌能识苦酸,身能识冷暖)。
(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教都说到三际(过去、现在和未来),讲到空间(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世界),讲到有情、有佛、菩萨、天、人等十法界众生。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印度恒河的岸边,有一队背着鱼笼从市场赶往家的女子,半路遭遇大雨。此时天已黑了,正愁无处过夜之时,正巧有一花店主人留她们在家住宿。屋内的花香芬芳,辛苦一天的女人们很累,想躺下去睡觉。可被香气所打扰睡不着,无奈间一女子出外把鱼笼拿来,腥臭盖过花香才睡着。可见人是可以受苦,不能享福的。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这种无所求的意境今生我是做不到了,不过我可以约束自己,而不会象那些财色当前,朋友义气可以不管,良心道德可以不问的唯利是图之人。“多欲为苦”这句经文真是精典之语,欲望不多的人就没有失望,欲望越大的人痛苦就越多。
我曾经也身受其害,本以为自己是个写作天才,想一举成名天下知。如果我先是被人重视了,接着是被少数人认可了,直至有更多的人欣赏了,可我当时的目标在于一鸣惊人啊!尽管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荣誉,可我一点也不快乐,真是贪心无底蛇吞,做人不能太在意名利的,知足常乐啊!知足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如地狱。患得患失会使人的精神崩溃的,在此,我劝那些基于算计的人,不访多看些佛经,人不可以贪的。在此,我讲一个关于贪的故事:张三李四二人在街上走路时拾到一块金子,便商定平分。路上,张三对李四说:“我们应该感谢城隍老爷给我们的财,我们应买点酒菜去庙宇祭奠一下”李四点头:“你去买吧!我到城隍庙等你”张三也很高兴自己去买菜,但此刻二人各起贪念,均想独贪这块金子,贪欲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张三在买的酒菜中下了毒,而李四也早在无人的庙内准备好了一把大斧。张三刚进庙便被李四杀了。李四看着那块金子得意的很,便把张三买来的酒菜吃个干干净净,结果他被毒死了,这就是贪心的后果。赖长青省委书记不也是因为过分的贪而命归黄泉的吗?当今官场几人不贪?只要不是大贪就已经不易,值得我在此歌颂并免费做广告了,我要是官,我也会贪。
(四)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谁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慧是业。佛语说,要修正道先知足。关于知足有一首歌这样唱到:“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衣食万般皆俱足,房中少美貌妻,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种种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可见,人是没有满足的,春风君说,没有满足的社会才会进步,满足是歉虚的,同时也是保守、堕落。生命本向前,时间不停,就不再存在着满足。
传说中的佛子吕洞宾,想试试人间的众生根机如何,是否可以度化,便化身为老头现身人间。他问一小孩:
“你希望得到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小孩一想金子最值钱,就说要一块金子,吕洞宾当即用手一指身边的石头,石头立刻变成了金子。“拿去吧!这是我送你的见面礼。”
小孩却摇头:“我不要这块金子了”
“为什么?”
“我要你的手指”
“为什么?”
“金子总是有用完的时候,如果得到了你的手,我就随时可以变出金子了”
这小孩的贪心无厌使吕洞宾感到众生难度了。从外观看,这个故事批判小孩的过分贪心。如果换成春风君的角度来看就是另一种概念了,小孩要手指是证明他的聪明,他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根源,童心无忌。他能明白金子只是眼前的利益,而手指是根,这正象我们买一艘航空母舰与买一张航母的技术制作图意义是不同的。凡事都有一个客观的存在,好了,此文应以佛学探讨为基础,语不多言,为何人总不知足呢?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做为微软总载有花不尽的钱,为何还要用尽伎俩去奢取更多的财富呢?为什么不将多余的钱拿出来捐献给伊拉克人民?贪啊!大厦千间,夜眠几尺?积资巨万,日食几何?临死还不是拿不走半分钱?本来穿衣是为了遮羞取暖,可有人却力求“报喜鸟”、“皮尔卡丹”吃饭是为了充饥,可是有人却非要“满汗全席”、“西餐中饭”住处只要能避风躲雨,可有人非要“皇庭深院”、“别墅洋房”在享受方面,大自然的山水花草不够,还想蹦迪嗨唛、上网钓凯子。人都是贪心的,佛经中有一晋朝的道安法师,他竟然会因为别人给他的东西多而感到身受其累,因为别人送他的一千斛白米,他感到增添了收藏保管的麻烦。他不贪,并不表示都那么高尚。要是谁白给我一千斛白米,让我从北京背回家我都愿意,和大家开个玩笑。我想背也背不动啊!财富当前,生命就在财富的手里;美色当前,生命就在美色的手里。可想人是多么贪痴的两栖动物啊!要是都能明白“别人骑马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乐观思想就好了。
再讲一个故事,过去佛陀和阿难行走在路上,见道旁有一堆不知谁遗失的金子。佛陀指着金子对阿难说:“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佛陀,我看到了‘毒蛇’”他们走过之后,在田里工作的父子听后很好奇,想看看是什么毒蛇,那知不是什么毒蛇,而是一堆金子,父子二人好不高兴,暗笑佛陀有财不捡的无知,他们把金子运回家中,不久国王发现金库被盗四处搜查。在这父子家中找到了丢失的金子,这是无法抵赖的铁证,因此被问成死罪打入牢中,这父子一想好不冤枉,突然想到佛陀他们的对话一点不错,父亲对儿子说:“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佛陀,我看了到毒蛇”!狱官听后觉得奇怪,再细审问得知父子是被冤枉的,收藏金子害了他们,记起佛陀的话又救了他们。可见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没为有绝对的事,只有难测的未来。
(五)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传说佛陀在往昔因中修行时,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种难行难得、难忍能忍的精进牺牲之心,要是能被我辈溶进做人的原则上该有多么明朗!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精神和地藏菩萨的“地狱末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的大仁大智精神岂是常人所能做到的。玄藏大师西行取经,路经八百流沙途中失水,几乎死在沙漠中,但他宁愿向西天一步死,也不愿住东一步生,这种精进的精神现在还能找到吗?在佛教中,六度是以精进为主,无论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若无精进,也无法完成波罗蜜了。在经里有一段寓言说,有只山鸡见山林被火焚烧,便飞到河边以口衔水前去救火,这杯水车薪的救水方法感动了天上的火神,火神问山鸡“火势这么大,你以口衔的这点水怎能救了火?”山鸡回答说:“救火是大家应尽的责任,即使自己的力量有限,可我也会尽力而为之。”火神感动到之至帮其灭了火。
在四十二章经中就有六章说学道之人应如何精进,精进分三种:披甲精进(以一人与万人战,置死地而后生),摄善法精进和利乐有情精进。“天长地久有时尽,烦恼绵绵无尽期”佛法里所谓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为了对治烦恼,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对治罪孽,以智慧对愚蠢,以无我对治傲慢,以正信对疑惑,以正见对治恶见,把很多烦恼归纳起来说就是这贪、嗔、痴、慢、疑、恶见的六种根本烦恼。除了这六种根本烦恼以外,还有二十种随烦恼(分小随烦恼十种)、中随烦恼两种、大随烦恼八种。小随烦恼是:忿怒、仇恨、结怨、虚诳、奸诈、谄曲、傲慢、迫害、嫉妒、自私;中随烦恼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是: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我执”是烦恼的根本,做到“无我”那是多么困难。所谓魔是障碍、扰乱、破坏、诱惑,能夺命的都叫魔。魔,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内有贪、嗔、烦恼的魔,要修道先降魔。灵光寺的韦驮菩萨手拿金刚降魔杵面对内而立,可见得降伏内心之魔比降伏外魔重要。经文里说的“降伏四魔”就是指(1)烦恼魔——贪、嗔、痴等习气能伤害身心之魔;(2)五阴魔——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苦之魔;(3)死魔——能断人之生存命根之魔;(4)天魔——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那我们世人如何降伏它呢?佛经中说,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或诵般若心经。现在有些科学相对落后的农村,有的人相信鬼神,夜半不敢独自出门,唯恐撞鬼,这就是心魔在做怪,既然你相信世间有鬼,那为何不承认世间有神呢?在你胆怯时念几遍“阿弥陀佛”吧!呵呵,这叫对立论。“五阴”就是指五蕴和有情色身。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阴如若聚、三界如火宅。
(六)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世间知识皆不够完美。佛经说,只有佛法才无漏学,科学的发展利弊皆存,人类在加快进步的同时也是在加快着死亡。“相对论”不是没有根据就跑到我们高中课本上的。翻云覆雨,使人类走进死亡的正是左手拿着原子弹,右手拿着维和的高科技,然而导致战争残杀的罪魁祸首却不是那些又拿屠刀,又拿法律的军事家。而是这些斯文如我的知识份子觉悟就会招惹认真的态度,从而升华成战争。而佛学就是慧学的意思。和尚对我说,佛法如大海,唯信才能入。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先生讲授青年演讲的方法,每人收学费十元。一天,一人来报名,交了学费后向苏格拉底说了很多他为什么要学演讲以及有什么好处等话,等他讲完后苏格拉底向他再要十元钱,青年人不解:“为什么别人只收十元而我却要多交十元呢?”“别人交十元钱是因为我只教他们如何讲话,我多收你十元是我不但要教你如何讲话,而且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可见,多言无益处,就像电视剧世纪之约中,法国人对中国人签署的核电站共建合同一样,只存在是与否而没有为什么。我们只顺回答是与否,至于为什么的答案只有自己去寻求。凡事寻根问底不见得就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春风君认为求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识实务。
(七)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魔,不憎恶人。
诸佛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修学六度万行,布施是第一波罗蜜。我们的菩提心、慈悲心要从布施的行动培养的、布施有很多种,并不是施舍钱财才叫布施。比如,你向别说人:“你早啊!”“见网友去吗”?“吃饭了吗”?“谢谢你”!“小心萨斯”!“注意非典”!“阿弥陀佛”皆属于,这叫语言的布施。“含笑、注目”叫容颜的布施。“帮助别人拿东西、干活”叫身行的布施。“见别人布施,心生欢喜”这也是布施,叫心意布施。在经里一说到布施,就会说到财布施——以物帮助别人。法布施——知识、技术、真理教化他人。无畏布施——维护正义给社会别人精神安慰,佛法里的布施要做到不求回报、三轮体空。一没有能布施的我,二没有受布施的人,三没有所布施的物。
(八)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世人说财、色、食、睡。佛法里说的是色、香、味、声、触、财——金银;色——男女情爱;名——地位;食——美味;睡——昏沉。此是世人之五欲。佛法中的五欲解释:色是美丽的色相、声是婉转的声音、香是芬芳的气体、味是可口的味觉、触是适意的触乐。假如,一个人能活90岁,每日睡眠八小时,其间就有30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春风君说,人不能以外在的诸如年龄、工作时间、学历等来评估一个人的,应该全方面的去观察他的业绩、能力。一个90岁的人一天睡8小时和一个80岁的人一天只睡四小时的生存时间,自是长者短,短者长的。“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任你是何等圣人,也回避不了的问题。三衣(袈裟)瓦钵、法器都是出家修众的法物,袈裟为何叫三衣呢... -->>
(引子)
此文描述了一个曾经堕落于功名利禄、官场虚荣中的人是怎样一步步从过眼繁华后归一我佛的。这是我人生中一段追逐名利到淡泊名利的心历路程。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矣,日月穿梭,才见梅花腊底。又是天气回阳,人生苦短啊!想逃离尘世的虚拟却欲罢不能——
序言
一切佛经和佛学书籍都能使人廓清迷惑,阐明宇宙人生的真理,趋吉避凶,自求多福;豁风情而发圣解。超脱于生死的束缚而至净土,其思想深有益于身心修养,和家幸福,国泰民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之精奥,是我辈所钻研的。做为一个在报社从事工作的我,在佛学领域略得知解,特借“榕树下”这片文学芳草地,同大家畅谈一下我与佛学的渊源。在北京八大处的灵光寺中,我小居数日终日拜读藏经阁,这对我写此文深受益处。
——春风君于2003年5月9日凌晨1时
(一)
任何事都有因为所以,即因果关系,也就是因缘。经中记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意思是要让信佛者明白,佛法只在世间可以成就,所谓的菩萨是菩提萨捶的简称。翻译成汉文是:“觉有情”或“大道心从生”之意。观音、地藏都是菩萨,菩萨是以“是求佛道,下化从生”为宗旨普渡众生于苦海的,菩萨分很多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响、十地等觉等五十一菩萨位。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都是“十地”以上的等觉菩萨。
菩萨是人而不是佛,请读者不要弄错。佛教是给众生觉悟之教,众生流浪生死,轮回六道,迷失了自己本来的面目——人之初,性本善。学佛是为了明白轮回是苦,生死可畏。从而令信佛者放弃“执着心”往生极乐。
经文的经是‘径’的意思。径是路,也就是追寻佛的路径走,必是极乐之所。佛经起源于印度。自是梵文所写,后汉沙门(沙门是学道的人)安士高法师(波斯人)为了宏扬佛法,用三十多种语言做了译文,共计翻译佛经一百余部,而今中国仅存三十多部。因此,不少经文我们读起来很别扭,也成了我们研究佛学的大阻碍。楞严咒弥陀经是我这个所在寺院和尚们早晚的必修课,可我始终没能把这些都记住,实在是佛法非我这智商可以一目了悟的!
佛家子弟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等千众弟子,此庙沙弥居多。这几日中,我也与很多的沙弥建立了深厚的“佛缘”他们给我讲解了佛教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并为我详解了八大觉悟。在此,我就为榕树下的读者们依次讲解一下这八大觉悟的佛经与感受。
(二)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若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经中的世间指的就是时间和空间,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十方的空间叫“间”所谓世间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上下四方的是“宙”世间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有情世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我们不知道世间是无常的,所以会有错误的认识世间,把世间的一切执为实有,贪念、执着、可谁又能战胜无常呢?是科学还是法抡功?是美国的强权政治还是”非典“的肆意传播?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智度论也说:“咄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世间的荣华富贵就象三更大梦,就是我们每天都珍惜的身体,究竟又能活多少年?世间身体,心理无时无刻不在活动变化着,桑田变沧海,沧海成桑田,试问世间事有永恒吗?为什么我找不到、生命没有、爱情没有、什么山盟海誓去见白痴吧!真是了,真不知道我该如何去理解这个词汇,写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明白的就是何谓真实。佛经中没有、心中更没有,谁能告诉春风君?无常,这就是世间的真实。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间既是无常的,势力交杯势力心啊!要么一个写手,怎么会到此研究佛学?我此行不是为了旅游,更不是为了工作而攒写学术论文,我是——不可言传。
生命诚可贵,真实价更高,试问真实多少钱一斤?怎么个交易法?国土是危脆的,当然无需我在此祥细解释,远了不说,就拿伊拉克做个例证吧!美国佬一天都不会闲着,世间没有战争,危脆也就不存在。诸如,美国国家的经济良性发展了,假如让我当军委主席,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驻台湾海峡的美国第七舰队葬身海底,成为台海沉船。因为我有希特勒的思想,所以国家军委主席是不会让我当的,我是注重尊言,不注重发展的人。也只配在此写点文字了,也许是某些人眼里的垃圾文字吧!我不介意,我早已懂得了名利是淡泊。何谓四大皆空?它不是我们所指的酒、喜、财、气。在佛教中,是对世界和人生、现象上及本质的说明。所谓四大指的是结合物质的四种元素,大到世界,小至一草一花,莫不是由这四种元素(地、水、火、风)结合而成的,地是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宇宙所有的一切皆是由四大元素结合而成的。四大皆空实为四大苦空。关于苦,我们心里有贪嗔、烦恼的痛苦,在身体上有生老病死之苦,在家庭有别离愁怨的苦,在社会有是非恩怨之苦,在世间有火灾、水灾、非典之苦。知苦是入佛道之门。
过去有一个乡村,住着一对年老夫妇,辛苦大半生,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可以继承未来的遗产。于是便四处觅神,想有个儿女,但终未如愿。一天,有个刚出家不久的和尚经过此地,夫妇一见大喜,请和尚到家吃饭,饱餐后央请和尚示法,求其开示无子的原因。和尚刚出家,还不曾懂得怎样说法,心中着急不知道说什么好,见夫妇诚心诚意地跪在面前,和尚更是心急如梵。他心想,当和尚出家也这么难,还得讲法于人,不由脱口而出:“真难啊!”夫妇跪在地上一听和尚的话正说对心坎,便觉得和尚是个得道高僧,因为自己想有个孩子的确是真难啊!便又跪在地上磕头礼拜,和尚一见此景更是如坐针毡,满身大汗。当他难受到极点时,不觉又脱口而出:“苦啊!”这句话在夫妇听来好象暮鼓晨钟,正调敲正了地方,听后倍受感动,一生一个儿女也没有的确实人生命苦啊!于是夫妇感激涕零,长跪不起,和尚见状没有办法只得象萨达姆一样遛之大吉。等这对夫妇再抬起脸时和尚不见了,便越发对和尚有了敬意:“来无踪,去无影,真是活佛现世,指点迷津呀!
这个歪打正着的笑话所表现的双方的苦,和尚有他的苦,夫妇有夫妇的苦,所以说人生就是苦的。“五阴无我”五阴是我的代名词,五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人是由精神与物质的综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行、识。色是变碍的意思,受是领纳之意。知道了苦叫苦受,知道了乐叫乐受“想”是取像之意(回忆往事幻将来);“行”是造作之意(有时做善,有时行恶);“识”是了别之意(如眼能分清颜色,耳能听声,鼻能识香臭,舌能识苦酸,身能识冷暖)。
(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教都说到三际(过去、现在和未来),讲到空间(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世界),讲到有情、有佛、菩萨、天、人等十法界众生。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印度恒河的岸边,有一队背着鱼笼从市场赶往家的女子,半路遭遇大雨。此时天已黑了,正愁无处过夜之时,正巧有一花店主人留她们在家住宿。屋内的花香芬芳,辛苦一天的女人们很累,想躺下去睡觉。可被香气所打扰睡不着,无奈间一女子出外把鱼笼拿来,腥臭盖过花香才睡着。可见人是可以受苦,不能享福的。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这种无所求的意境今生我是做不到了,不过我可以约束自己,而不会象那些财色当前,朋友义气可以不管,良心道德可以不问的唯利是图之人。“多欲为苦”这句经文真是精典之语,欲望不多的人就没有失望,欲望越大的人痛苦就越多。
我曾经也身受其害,本以为自己是个写作天才,想一举成名天下知。如果我先是被人重视了,接着是被少数人认可了,直至有更多的人欣赏了,可我当时的目标在于一鸣惊人啊!尽管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荣誉,可我一点也不快乐,真是贪心无底蛇吞,做人不能太在意名利的,知足常乐啊!知足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如地狱。患得患失会使人的精神崩溃的,在此,我劝那些基于算计的人,不访多看些佛经,人不可以贪的。在此,我讲一个关于贪的故事:张三李四二人在街上走路时拾到一块金子,便商定平分。路上,张三对李四说:“我们应该感谢城隍老爷给我们的财,我们应买点酒菜去庙宇祭奠一下”李四点头:“你去买吧!我到城隍庙等你”张三也很高兴自己去买菜,但此刻二人各起贪念,均想独贪这块金子,贪欲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张三在买的酒菜中下了毒,而李四也早在无人的庙内准备好了一把大斧。张三刚进庙便被李四杀了。李四看着那块金子得意的很,便把张三买来的酒菜吃个干干净净,结果他被毒死了,这就是贪心的后果。赖长青省委书记不也是因为过分的贪而命归黄泉的吗?当今官场几人不贪?只要不是大贪就已经不易,值得我在此歌颂并免费做广告了,我要是官,我也会贪。
(四)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谁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慧是业。佛语说,要修正道先知足。关于知足有一首歌这样唱到:“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衣食万般皆俱足,房中少美貌妻,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种种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可见,人是没有满足的,春风君说,没有满足的社会才会进步,满足是歉虚的,同时也是保守、堕落。生命本向前,时间不停,就不再存在着满足。
传说中的佛子吕洞宾,想试试人间的众生根机如何,是否可以度化,便化身为老头现身人间。他问一小孩:
“你希望得到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小孩一想金子最值钱,就说要一块金子,吕洞宾当即用手一指身边的石头,石头立刻变成了金子。“拿去吧!这是我送你的见面礼。”
小孩却摇头:“我不要这块金子了”
“为什么?”
“我要你的手指”
“为什么?”
“金子总是有用完的时候,如果得到了你的手,我就随时可以变出金子了”
这小孩的贪心无厌使吕洞宾感到众生难度了。从外观看,这个故事批判小孩的过分贪心。如果换成春风君的角度来看就是另一种概念了,小孩要手指是证明他的聪明,他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根源,童心无忌。他能明白金子只是眼前的利益,而手指是根,这正象我们买一艘航空母舰与买一张航母的技术制作图意义是不同的。凡事都有一个客观的存在,好了,此文应以佛学探讨为基础,语不多言,为何人总不知足呢?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做为微软总载有花不尽的钱,为何还要用尽伎俩去奢取更多的财富呢?为什么不将多余的钱拿出来捐献给伊拉克人民?贪啊!大厦千间,夜眠几尺?积资巨万,日食几何?临死还不是拿不走半分钱?本来穿衣是为了遮羞取暖,可有人却力求“报喜鸟”、“皮尔卡丹”吃饭是为了充饥,可是有人却非要“满汗全席”、“西餐中饭”住处只要能避风躲雨,可有人非要“皇庭深院”、“别墅洋房”在享受方面,大自然的山水花草不够,还想蹦迪嗨唛、上网钓凯子。人都是贪心的,佛经中有一晋朝的道安法师,他竟然会因为别人给他的东西多而感到身受其累,因为别人送他的一千斛白米,他感到增添了收藏保管的麻烦。他不贪,并不表示都那么高尚。要是谁白给我一千斛白米,让我从北京背回家我都愿意,和大家开个玩笑。我想背也背不动啊!财富当前,生命就在财富的手里;美色当前,生命就在美色的手里。可想人是多么贪痴的两栖动物啊!要是都能明白“别人骑马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乐观思想就好了。
再讲一个故事,过去佛陀和阿难行走在路上,见道旁有一堆不知谁遗失的金子。佛陀指着金子对阿难说:“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佛陀,我看到了‘毒蛇’”他们走过之后,在田里工作的父子听后很好奇,想看看是什么毒蛇,那知不是什么毒蛇,而是一堆金子,父子二人好不高兴,暗笑佛陀有财不捡的无知,他们把金子运回家中,不久国王发现金库被盗四处搜查。在这父子家中找到了丢失的金子,这是无法抵赖的铁证,因此被问成死罪打入牢中,这父子一想好不冤枉,突然想到佛陀他们的对话一点不错,父亲对儿子说:“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佛陀,我看了到毒蛇”!狱官听后觉得奇怪,再细审问得知父子是被冤枉的,收藏金子害了他们,记起佛陀的话又救了他们。可见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没为有绝对的事,只有难测的未来。
(五)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传说佛陀在往昔因中修行时,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种难行难得、难忍能忍的精进牺牲之心,要是能被我辈溶进做人的原则上该有多么明朗!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精神和地藏菩萨的“地狱末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的大仁大智精神岂是常人所能做到的。玄藏大师西行取经,路经八百流沙途中失水,几乎死在沙漠中,但他宁愿向西天一步死,也不愿住东一步生,这种精进的精神现在还能找到吗?在佛教中,六度是以精进为主,无论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若无精进,也无法完成波罗蜜了。在经里有一段寓言说,有只山鸡见山林被火焚烧,便飞到河边以口衔水前去救火,这杯水车薪的救水方法感动了天上的火神,火神问山鸡“火势这么大,你以口衔的这点水怎能救了火?”山鸡回答说:“救火是大家应尽的责任,即使自己的力量有限,可我也会尽力而为之。”火神感动到之至帮其灭了火。
在四十二章经中就有六章说学道之人应如何精进,精进分三种:披甲精进(以一人与万人战,置死地而后生),摄善法精进和利乐有情精进。“天长地久有时尽,烦恼绵绵无尽期”佛法里所谓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为了对治烦恼,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对治罪孽,以智慧对愚蠢,以无我对治傲慢,以正信对疑惑,以正见对治恶见,把很多烦恼归纳起来说就是这贪、嗔、痴、慢、疑、恶见的六种根本烦恼。除了这六种根本烦恼以外,还有二十种随烦恼(分小随烦恼十种)、中随烦恼两种、大随烦恼八种。小随烦恼是:忿怒、仇恨、结怨、虚诳、奸诈、谄曲、傲慢、迫害、嫉妒、自私;中随烦恼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是: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我执”是烦恼的根本,做到“无我”那是多么困难。所谓魔是障碍、扰乱、破坏、诱惑,能夺命的都叫魔。魔,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内有贪、嗔、烦恼的魔,要修道先降魔。灵光寺的韦驮菩萨手拿金刚降魔杵面对内而立,可见得降伏内心之魔比降伏外魔重要。经文里说的“降伏四魔”就是指(1)烦恼魔——贪、嗔、痴等习气能伤害身心之魔;(2)五阴魔——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苦之魔;(3)死魔——能断人之生存命根之魔;(4)天魔——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那我们世人如何降伏它呢?佛经中说,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或诵般若心经。现在有些科学相对落后的农村,有的人相信鬼神,夜半不敢独自出门,唯恐撞鬼,这就是心魔在做怪,既然你相信世间有鬼,那为何不承认世间有神呢?在你胆怯时念几遍“阿弥陀佛”吧!呵呵,这叫对立论。“五阴”就是指五蕴和有情色身。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阴如若聚、三界如火宅。
(六)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世间知识皆不够完美。佛经说,只有佛法才无漏学,科学的发展利弊皆存,人类在加快进步的同时也是在加快着死亡。“相对论”不是没有根据就跑到我们高中课本上的。翻云覆雨,使人类走进死亡的正是左手拿着原子弹,右手拿着维和的高科技,然而导致战争残杀的罪魁祸首却不是那些又拿屠刀,又拿法律的军事家。而是这些斯文如我的知识份子觉悟就会招惹认真的态度,从而升华成战争。而佛学就是慧学的意思。和尚对我说,佛法如大海,唯信才能入。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先生讲授青年演讲的方法,每人收学费十元。一天,一人来报名,交了学费后向苏格拉底说了很多他为什么要学演讲以及有什么好处等话,等他讲完后苏格拉底向他再要十元钱,青年人不解:“为什么别人只收十元而我却要多交十元呢?”“别人交十元钱是因为我只教他们如何讲话,我多收你十元是我不但要教你如何讲话,而且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可见,多言无益处,就像电视剧世纪之约中,法国人对中国人签署的核电站共建合同一样,只存在是与否而没有为什么。我们只顺回答是与否,至于为什么的答案只有自己去寻求。凡事寻根问底不见得就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春风君认为求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识实务。
(七)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魔,不憎恶人。
诸佛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修学六度万行,布施是第一波罗蜜。我们的菩提心、慈悲心要从布施的行动培养的、布施有很多种,并不是施舍钱财才叫布施。比如,你向别说人:“你早啊!”“见网友去吗”?“吃饭了吗”?“谢谢你”!“小心萨斯”!“注意非典”!“阿弥陀佛”皆属于,这叫语言的布施。“含笑、注目”叫容颜的布施。“帮助别人拿东西、干活”叫身行的布施。“见别人布施,心生欢喜”这也是布施,叫心意布施。在经里一说到布施,就会说到财布施——以物帮助别人。法布施——知识、技术、真理教化他人。无畏布施——维护正义给社会别人精神安慰,佛法里的布施要做到不求回报、三轮体空。一没有能布施的我,二没有受布施的人,三没有所布施的物。
(八)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世人说财、色、食、睡。佛法里说的是色、香、味、声、触、财——金银;色——男女情爱;名——地位;食——美味;睡——昏沉。此是世人之五欲。佛法中的五欲解释:色是美丽的色相、声是婉转的声音、香是芬芳的气体、味是可口的味觉、触是适意的触乐。假如,一个人能活90岁,每日睡眠八小时,其间就有30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春风君说,人不能以外在的诸如年龄、工作时间、学历等来评估一个人的,应该全方面的去观察他的业绩、能力。一个90岁的人一天睡8小时和一个80岁的人一天只睡四小时的生存时间,自是长者短,短者长的。“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任你是何等圣人,也回避不了的问题。三衣(袈裟)瓦钵、法器都是出家修众的法物,袈裟为何叫三衣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