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mnzw.com,柏榴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我这个题目一出现,可能会引起一场嘴巴官司,大家都称之为的汉阳南岸嘴,你为什么偏偏要称他为汉阳集稼嘴。如果要打官司的话,我就跟你打到海底摸螺丝。
先且不说嘉庆皇帝御跸的故事,也不说什么鲍家巷(报驾巷)、弹夹巷(探驾巷)的来历,我只问你:什么样的地理形势叫“嘴”?你怎样从地理上去理解“嘴”的含义?可别张口结舌,也不要支支吾吾啊,那样就不靓了。告诉你吧,只有从地理形势上似“嘴”的河岸、湖岸才叫“嘴”那么,汉阳与汉口对应方位相比较,是汉水之北像“嘴”还是汉水之南更像“嘴”呢?当然是改造前的汉水之南更像“嘴”啊。
再跟你过点门,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与汉口集稼嘴对应的码头叫汉阳集稼嘴码头,码头上的一条街叫集稼嘴河街。还有,集稼嘴一带的办事处、派出所都是以集稼嘴来命的名,叫集稼嘴街办事处、集稼嘴派出所,更不要说什么鲍家巷啊、弹夹巷的,都聚集在汉水之南。老汉阳的人,不叫集稼嘴为接驾嘴,而是叫歇驾嘴。说到这里,你可要跟我争了,我才懒得跟你争咧。
汉阳集稼嘴街这一带,有两处叫“嘴”的地名,分别在汉阳双街的两头,西头叫集稼嘴,东头叫南岸嘴,两个“嘴”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有人偏偏将接驾之事扯到“南岸嘴”身上了,给南岸嘴带来了无尚的荣耀,更有甚者,将汉口集稼嘴这个衍生的地名,让她坐上了正位,充当了“第一夫人”
这可不怪别人,谁叫你“汉阳集稼嘴”不争气的呢,偏要将自己放在那浪头上飘洋玩。这里就得谈谈那汉水进江的水势了。汉水从江汉桥那方向一直奔向来,可到了国棉一厂一号门时,却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冲向汉口方向,可到了集稼嘴,却又来了一道大转弯,从龙王庙处入江。就是汉水的这两道大转弯,将汉阳嘴稼嘴推向了风口浪尖,江水一步步地淘空了码头和集稼嘴河街的岸土,使汉阳集稼嘴码头和汉阳嘴河街沦为乌有,过早地消失,甚至从人们的脑子里渐渐地抹杀掉了。后来,集稼嘴派出所和街办事处也先后改名为江河街、晴川街,似乎是有意识地抹去人们的记忆。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汉口丛谈和续汉口丛谈中都有记载,且黄心庵汉口漫志中也引用了这两本书的一段话,那就是“世宗自安陆入继大统,御跸曾过汉口”这有什么奇怪的呢?你读过汉口竹枝词没有?在汉口竹枝词里也有描写汉阳的咧。“月湖堤上报花开,游女都从汉口来。谱上群芳终日看,息夫人庙伯牙台”当代作家方方汉口的沧桑往事一书,写汉口的历史,却扯到到武昌去了呢。在人们的眼里,有时“汉口”这是一个大概念。它可囊括汉阳,也可将武昌包括进去。这就不需要多解释了。汉口、汉阳有多少扯不清的地方。“山之南,水之北”称之为阳,可“汉口”偏不叫什么“汉阳”要叫“汉口”而让“汉阴”抢去了“汉阳”的名头。
我生性是一个不喜欢与人斗嘴的人,但如果说到什么集稼嘴、南岸嘴时,我就非要与你争个脸红脖子粗的,因为这里有我童年、少年时期的许多美好的记忆,刻骨铭心的记忆。
二
汉阳集稼嘴滨临长江、汉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自然对水十分亲近。
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所干的活计大都与水有关。不是驳业、划业和搬运站的工人,便是生产铁锚、缆绳、滑轮、石膏、桐油的店铺。还有不少顺长江、汉水到这儿定居的外地人,尤其以湖南人居多。
在驳业的人要显得比划业的人家境似乎好一些,有自己的居房。居房大多是两层楼的,砖房、鼓皮房不等。底层的地面一般则是土质的。湖南人还有一个特点,爱在堂屋里打地炉。炉子的一半埋在地下,露出了一半在地面。堂屋后面是厨房,并有简易的木质楼梯能上楼。
有很多人家,家居不是上的油漆,而是打的桐油,光亮光亮的。家俱简单,但挺实用的。整个屋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日子过得十分舒坦。船上生活惯了的人,很会做菜,一盘盘,一碗碗,端出来,真是色、香、味俱全,不得不使你流口水。
在船上的或搬运站的工人,大概是为了方便,所穿的裤子被我们戏称为“吧喳嘿”的裤子。裤面是青色,腰部大约有三寸的宽度,却是用白布做的。裤腰腰围很大,整条裤子,没有一粒扣子。穿起来,要把多余的腰围顺势折叠过来,收腹扎紧,然后拍拍腰际,裤子算是穿好了。这样一收,一扎、一个亮像,恰好形成了一个“吧——喳——嘿”的完整动作。有一位多年寡住的女子,穿的也这样的裤子。她在一次晾晒衣服的时候,晾绳有点高,衣服没有搭好在绳子上,于是她略微用了点力,踮起脚来往上一佝,一不小心,吧喳嘿的裤子垮下来了,正好被路人看见,青光泄露,这妇女臊得满面潮红,为这事而上吊身亡了。
搬运站在高公后街,但工作的地点一般是在码头上。搬运站的工人个子都不是特别高大,但身体显得十分结实。他们一人有一大块蓝布,使用时,便搭在肩上,然后用肩扛起货物,一手扶着货物,一包货估计在200斤左右,另一手上拿着一支一尺多长的竹签。从船上经过一走一闪的跳板,然后踏着江蹅,一步一步地走牢实,直至仓库。搬运站旁有一个用水泥做的防空洞,人称“十八洞”据说在日寇侵犯武汉时,有很多人躲在里面,都被闷死了。晚上,我最害怕经过这里,那黑呼呼的风吹过来,似乎可听到冤魂野鬼阴惨惨的叫声。胆大有小孩却认为这里是躲猫的好地方。
汉阳集稼嘴能亲水、爱水,还表现在他们喜欢玩水。这一带的人口边上没有“游泳”这个词,他们称“游泳”为“玩水”在水中玩一玩,将自己投入到大江大河的怀抱;在水中泡一泡,与水零距离的亲近。而作父母的一般是不提倡儿女随意到江河里去玩水的。小伙伴们常常是偷偷相邀,一起到汉水或长江里去玩水。所以像我这样的乖孩子,是学不会玩水的,到了江边我就负责为大家照看衣服。每到盛夏,汉水和长江里就布满了玩水的人,整个江面就像浮着无数饺子。玩狗扒式的伢双手双脚打得水花四溅,使人避之不及。自由泳者手臂大幅度的动作给人以力量感,而蛙泳者头一凫一沉给人以节奏感,仰泳者给人以轻松感。
我的一位街仿,就是以水为媒找的爱人。女方每每跟着一群孩子去看他游泳,喜欢上了他晒得釉黑的皮肤,喜欢上了他在水里的一招一式,便也走下水去,让这位街仿教她玩水,就这样,一来一去,俩人便相爱了,成家了。大风大浪也确实给人以锻炼,我的一位同学,是在江河里泡大的。1967年“八一”渡江时,他是举着武汉三中的校旗渡过长江的。但我还有的同学却不幸而亡于江中。我一位同学,姓明叫明石头的,读初中时,在汉水里玩水被淹死了,而他的同伴,另一位同学李基圩却活下来了。李后来说,他是一块石头,而我是一条鲫鱼,当然他要沉下去啊。还有位同学叫岳金城的,他的水玩得棒极了。前年冬泳,不幸心脏病发作而死于江中。
也是因水深浪急,造就了英雄,1961年5月,我的同学常志杰和王重喜在轮渡因水急浪涌而停航的情况下,不顾生命危险,救起了哥妹俩。被救的哥叫曾宪荣,当时只有7岁,现住汉阳桃花岛。当年六一儿童节时,他们分别被评为市优秀少先队和红色少年。武汉晚报曾有两篇报道,专门报道此事,其中有一篇是双街小学的陈泽民老师所写。常志杰后来回忆这事,也有些后怕:“当时真没顾上轮渡停航已航,小河里发流水,差一点将自己报消了。”
在冬天里,我曾见过汉江整个江面都结上厚厚的冰,有人还试着在冰上玩耍;还有一年,大块大块的冰块从上游一直往下漂,冰块占据了整个江面,船上人用叉篙将它支开,那景像真可谓蔚为壮观。最有趣的事,冬天在沙滩上探宝的事。
上世纪50年代时,一到冬天,从汉阳集稼嘴到南岸嘴的中段就会出现大片面积的沙滩。我的一位同学的家里,他们常常是全家出动,每年冬季,以到沙滩滩挖骨头、板炭为生计。一当沙滩露出水面后,第一步就是要打窝子,窝子打得好挖出来的可换钱的东西就多。沙滩一出现,就成了我们这些伢们的娱乐天堂了。常常是从这个沙坑里跳到那个沙坑里,有时玩一玩官兵捉强盗;有时自己将一样东西藏在沙坑里,第二天再来找,当找到后,那个高兴劲啊,就不用提了。在沙坑时笑时,有时看到一根骨头,就会吓得半死,连忙喊来同伴,给自已壮胆;有时发现了一样新鲜的东西,也会将同伴喊来,共同欣赏,那在手里把玩。这时,有人讲了杜十娘的故事,说这沙滩里还真有宝呢!我们于是沿着一个一个沙坑寻觅,看谁能真掏出宝贝,珍珠、项链、银首饰什么的,就这样,我们将儿时的梦留在了沙滩,留在的汉江碧绿的深水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汉江江上是帆樯林立,百舸争流。我在双街小学就读时的一位美术老师毕心望,前几年,我还看到他举办美展的消息。毕老师给了我的美术启蒙教育。他教我们按照图画纸的长宽比例,用一块马粪纸在其中间挖出一个长方型的方框,做成取景框。然后带上图画工具来到江边写生。手臂伸直拿着取景框,取景框正对着要画下来的景物,用心记住取景框内的物品所取的位置,然后在图画纸上描下来,就这样,一步步,勾勒、描景、涂色,将汉江上的景色描绘下来了,也永远镶嵌在自己的心中。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所配给的口粮和蔬菜难以填饱肚子。有人尝试着吃过观音土,吃了后肚内就膨胀,给人以饱足感,但吃得太多了,就会撑死人。我父亲在那最艰苦的日子,尝试着吃过莲子壳。将莲子壳磨碎后,用来煮成粥,也能撑肚子。就这样,父亲为了儿女,从那时起便患上了浮肿病,直至1997年去世。也正是这时,胡萝卜、白萝卜救了一些人的命。那时候,人们一个月的生活费为8元钱。可白萝卜卖到1元钱3斤,胡萝卜1元钱两斤。胡萝卜、白萝卜从汉江运过来,我们便排着队,经过跳板,来到船上,用“黑市价”买胡萝卜、白萝卜充饥。父母将他们的全部转业费都用在这上面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江、汉水是我们的养命河,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
三
迁离汉阳集稼嘴整整40年了,可汉阳集稼嘴的纵横街巷却始终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嵌进脑沟里了,抹也抹不掉。
洗马长街、晴川街、高公街,联贯一气,呈一条直线下来,只通汉水,与洋油街(后改为大庆街)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十字。
我是1953年搬迁到在汉阳集稼嘴的品字横街一带的。但给我汉阳集稼嘴区域的第一印象是洋油街。洋油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与长江垂直,比别的街道宽。大约在1955年以前,这条街还是商铺紧连,集市贸易,茶楼酒家,栉比鳞次。从洋油街之名就可以知道,这里曾是洋油的储运之地。特别是到了夜晚,这里十分热闹,特亮特亮的汽灯将街道照得通亮,人声鼎沸,还夹杂着夜宵的叫卖声和锅贴的敲击声。可惜好景不长,自从1954年的那场洪水后,洋油街的整个街面都被土堤所占据,洋油街也失去了以往辉煌。
说到晴川街,人们一定会记得这里有一个酱园铺——华昌,记得华昌酱园铺的黛瓦粉墙,飞檐翘角,它给人一种庄重感。华昌的两扇厚重的木门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铁皮,铁皮外是排列整齐的一个个圆钉。国漆粉刷的拒台一字地排开,老人们就爱这里所做的各种酽制的酱菜——酱黄瓜、蕌头脯、腐乳,打开陶制酝子的封口,一股扑鼻的香味,叫人不得不掉口水。
华昌酱园铺的斜对面,也就是堤口处,是一家渔行。渔行里有一位姓陈营业员,中年男子,眉毛浓浓的,有只眼睛有些斜视,嘴角歪得十分厉害。不看他人长得怎么样,可称起鱼来,那是他最活跃,也最显本事的时候。他一边称鱼,喜欢一边说笑,使得排队的人们很快地消除了焦急的情绪。这还不算,他还有一门独门绝活,就是唱卖:“这有一斤二两半,价钱两毛六,好大的一条青鱼,这位小同志好生接住咧——”一些伢们常常也跟着奶声奶气地学唱。在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一段时间买鱼还送油票给你,虽然只一两二两,但在那物质匮乏之时,却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所以买鱼的队伍也排得特别长。
渔行的对面是一家糊汤粉馆,我一直馋着那做的糊汤粉,至今仍怀念不已。店里将一些鲜活的小杂鱼买来熬成鱼汤,去掉鱼骨鱼渣,成为鱼羹煮沸。再将细米粉用小竹篓放进开水汆熟,倒进盛好鱼羹的碗里,撒上胡椒粉,即成了一碗糊汤粉。大概要五分钱、二两粮票一碗吧。真可谓鲜美可口,且没有一点鱼腥味。特别是在冬天,吃了后浑身暖洋洋的。那时候,普遍生活费用低下,像我这样能够吃一碗糊汤粉过早的同学可真是屈指可数。
从洋油街,过了晴川街通向高公街堤口,堤坝发生了变化,分岔出去,形成了一个堤垸,直到长江堤坝,仅仅地扣住了汉阳集稼嘴这一区域。就这样,从洋油街起到这地堤垸,把一个好端端的集稼嘴地区,分成了堤内和堤外。洗马长街、晴川街在堤内,而大片的街巷在堤外,形成了一个半岛。
从堤上看垸内,一色的青瓦房杂乱地排列着。上世纪50年代时,这堆青瓦房中,有一个偌大的茶馆,里面至少有30张八仙桌,桌子四周,是一色可坐两人的长板凳。茶馆里九流宾客,喝茶的,闲聊的,谈生意的,磕瓜子的。到了晚上,茶馆里更是热闹,有清茶楚戏的,有说书的,有打皮影戏的,一段时间换一次“汤头”那时,我刚读小学一、二年级,与一位叫黄东苟的同学十分要好。每到晚上,我和他便挤在人群中看皮影戏。最神的是演封神榜皮影戏,听说演出前,必须烧香叩头、顶礼膜拜各路神仙,搞不好坏遭惨祸,轻者断胳臂、断腿,重者。他对皮影戏十分爱好,也很有艺术天才。看了后,就照着皮影戏中的人物,用马粪纸画。先做脸谱,眼睛、眉毛、鼻子、嘴各有神态,像什么火焰眼、螺丝眼,什么悬胆鼻、鹰钩鼻,等等,依其性格、职业而不尽相同。再做身体和四肢,文官的袍子、武官的盔甲也各有不同。画好后,再着色。着好色后,就要打几桐油,直至通体光亮透明,再将各部分用线缝牢,支上竹棍。这样一个皮影戏人物就做好了。来到教室,以课桌为舞台,脚碟着地,打着节拍;口既有念白,有演唱,还是锣鼓家?。一场皮影戏就开锣了,同学们都围拢来了,看东苟的精彩表演。
四
说到这里,该说高公街了吧。我没有赶上清郡守高纲捐资修高公桥的那个年代,可据说,那时这一带,每到清明时节,桥两边桃红柳绿,燕掠莺啼。也因为搬迁得过早了一点,没看到改革开放后繁华的高公街。我看到的是一条十分淡泊、没有色彩、没有韵味的高公街。可就是这十分淡泊、没有色彩、没有韵味的高公街,这麻条石所铺就的古朴的街道,虽离开了我40年,却仍使我每每追忆起来,便激动不已。那时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我总感觉走在这青石板的路面上,十分坚实。
从洋油街的堤口方向,高公街的右边往里走一点,有一处菜市场,我们课余时间光顾得最多的就是那里,常是不到天亮就起来在菜市场排队。特别是在年节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票证,除了平常所用的肉票、鱼票、油票、煤票、引火煤票、肥皂票等外,还有豆腐票、粉条票、鸡蛋票、豆粉味精票、小麻油票等10多种。站了这个队,再去站那个队。在站队过程中,小伙伴们你帮我,我帮你,比平时更显得亲热了;当然也有相争吵的时候,但过后就很快就握手言欢了。
顺高公街再往里走,靠右边有一家百货商店——高公街百货商店。这是集稼嘴一带唯一的一家百货商店。大概有200至300平米吧。里面的商品用“琳琅满目”这个词确实夸张了一些。那时候,柜台上摆放的东西,有很多是样品。且品种单一,同样品牌的玻璃杯或痰盂,可以排上整整一个柜台。如果有能够买的,如套鞋、雨伞等日用品要工分券,布料或衣裤要布票。记得我一次生日时,家家(即外婆)好不容易积攒了几个工分券,给我买了一双皮鞋。可我一... -->>
一
我这个题目一出现,可能会引起一场嘴巴官司,大家都称之为的汉阳南岸嘴,你为什么偏偏要称他为汉阳集稼嘴。如果要打官司的话,我就跟你打到海底摸螺丝。
先且不说嘉庆皇帝御跸的故事,也不说什么鲍家巷(报驾巷)、弹夹巷(探驾巷)的来历,我只问你:什么样的地理形势叫“嘴”?你怎样从地理上去理解“嘴”的含义?可别张口结舌,也不要支支吾吾啊,那样就不靓了。告诉你吧,只有从地理形势上似“嘴”的河岸、湖岸才叫“嘴”那么,汉阳与汉口对应方位相比较,是汉水之北像“嘴”还是汉水之南更像“嘴”呢?当然是改造前的汉水之南更像“嘴”啊。
再跟你过点门,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与汉口集稼嘴对应的码头叫汉阳集稼嘴码头,码头上的一条街叫集稼嘴河街。还有,集稼嘴一带的办事处、派出所都是以集稼嘴来命的名,叫集稼嘴街办事处、集稼嘴派出所,更不要说什么鲍家巷啊、弹夹巷的,都聚集在汉水之南。老汉阳的人,不叫集稼嘴为接驾嘴,而是叫歇驾嘴。说到这里,你可要跟我争了,我才懒得跟你争咧。
汉阳集稼嘴街这一带,有两处叫“嘴”的地名,分别在汉阳双街的两头,西头叫集稼嘴,东头叫南岸嘴,两个“嘴”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有人偏偏将接驾之事扯到“南岸嘴”身上了,给南岸嘴带来了无尚的荣耀,更有甚者,将汉口集稼嘴这个衍生的地名,让她坐上了正位,充当了“第一夫人”
这可不怪别人,谁叫你“汉阳集稼嘴”不争气的呢,偏要将自己放在那浪头上飘洋玩。这里就得谈谈那汉水进江的水势了。汉水从江汉桥那方向一直奔向来,可到了国棉一厂一号门时,却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冲向汉口方向,可到了集稼嘴,却又来了一道大转弯,从龙王庙处入江。就是汉水的这两道大转弯,将汉阳嘴稼嘴推向了风口浪尖,江水一步步地淘空了码头和集稼嘴河街的岸土,使汉阳集稼嘴码头和汉阳嘴河街沦为乌有,过早地消失,甚至从人们的脑子里渐渐地抹杀掉了。后来,集稼嘴派出所和街办事处也先后改名为江河街、晴川街,似乎是有意识地抹去人们的记忆。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汉口丛谈和续汉口丛谈中都有记载,且黄心庵汉口漫志中也引用了这两本书的一段话,那就是“世宗自安陆入继大统,御跸曾过汉口”这有什么奇怪的呢?你读过汉口竹枝词没有?在汉口竹枝词里也有描写汉阳的咧。“月湖堤上报花开,游女都从汉口来。谱上群芳终日看,息夫人庙伯牙台”当代作家方方汉口的沧桑往事一书,写汉口的历史,却扯到到武昌去了呢。在人们的眼里,有时“汉口”这是一个大概念。它可囊括汉阳,也可将武昌包括进去。这就不需要多解释了。汉口、汉阳有多少扯不清的地方。“山之南,水之北”称之为阳,可“汉口”偏不叫什么“汉阳”要叫“汉口”而让“汉阴”抢去了“汉阳”的名头。
我生性是一个不喜欢与人斗嘴的人,但如果说到什么集稼嘴、南岸嘴时,我就非要与你争个脸红脖子粗的,因为这里有我童年、少年时期的许多美好的记忆,刻骨铭心的记忆。
二
汉阳集稼嘴滨临长江、汉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自然对水十分亲近。
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所干的活计大都与水有关。不是驳业、划业和搬运站的工人,便是生产铁锚、缆绳、滑轮、石膏、桐油的店铺。还有不少顺长江、汉水到这儿定居的外地人,尤其以湖南人居多。
在驳业的人要显得比划业的人家境似乎好一些,有自己的居房。居房大多是两层楼的,砖房、鼓皮房不等。底层的地面一般则是土质的。湖南人还有一个特点,爱在堂屋里打地炉。炉子的一半埋在地下,露出了一半在地面。堂屋后面是厨房,并有简易的木质楼梯能上楼。
有很多人家,家居不是上的油漆,而是打的桐油,光亮光亮的。家俱简单,但挺实用的。整个屋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日子过得十分舒坦。船上生活惯了的人,很会做菜,一盘盘,一碗碗,端出来,真是色、香、味俱全,不得不使你流口水。
在船上的或搬运站的工人,大概是为了方便,所穿的裤子被我们戏称为“吧喳嘿”的裤子。裤面是青色,腰部大约有三寸的宽度,却是用白布做的。裤腰腰围很大,整条裤子,没有一粒扣子。穿起来,要把多余的腰围顺势折叠过来,收腹扎紧,然后拍拍腰际,裤子算是穿好了。这样一收,一扎、一个亮像,恰好形成了一个“吧——喳——嘿”的完整动作。有一位多年寡住的女子,穿的也这样的裤子。她在一次晾晒衣服的时候,晾绳有点高,衣服没有搭好在绳子上,于是她略微用了点力,踮起脚来往上一佝,一不小心,吧喳嘿的裤子垮下来了,正好被路人看见,青光泄露,这妇女臊得满面潮红,为这事而上吊身亡了。
搬运站在高公后街,但工作的地点一般是在码头上。搬运站的工人个子都不是特别高大,但身体显得十分结实。他们一人有一大块蓝布,使用时,便搭在肩上,然后用肩扛起货物,一手扶着货物,一包货估计在200斤左右,另一手上拿着一支一尺多长的竹签。从船上经过一走一闪的跳板,然后踏着江蹅,一步一步地走牢实,直至仓库。搬运站旁有一个用水泥做的防空洞,人称“十八洞”据说在日寇侵犯武汉时,有很多人躲在里面,都被闷死了。晚上,我最害怕经过这里,那黑呼呼的风吹过来,似乎可听到冤魂野鬼阴惨惨的叫声。胆大有小孩却认为这里是躲猫的好地方。
汉阳集稼嘴能亲水、爱水,还表现在他们喜欢玩水。这一带的人口边上没有“游泳”这个词,他们称“游泳”为“玩水”在水中玩一玩,将自己投入到大江大河的怀抱;在水中泡一泡,与水零距离的亲近。而作父母的一般是不提倡儿女随意到江河里去玩水的。小伙伴们常常是偷偷相邀,一起到汉水或长江里去玩水。所以像我这样的乖孩子,是学不会玩水的,到了江边我就负责为大家照看衣服。每到盛夏,汉水和长江里就布满了玩水的人,整个江面就像浮着无数饺子。玩狗扒式的伢双手双脚打得水花四溅,使人避之不及。自由泳者手臂大幅度的动作给人以力量感,而蛙泳者头一凫一沉给人以节奏感,仰泳者给人以轻松感。
我的一位街仿,就是以水为媒找的爱人。女方每每跟着一群孩子去看他游泳,喜欢上了他晒得釉黑的皮肤,喜欢上了他在水里的一招一式,便也走下水去,让这位街仿教她玩水,就这样,一来一去,俩人便相爱了,成家了。大风大浪也确实给人以锻炼,我的一位同学,是在江河里泡大的。1967年“八一”渡江时,他是举着武汉三中的校旗渡过长江的。但我还有的同学却不幸而亡于江中。我一位同学,姓明叫明石头的,读初中时,在汉水里玩水被淹死了,而他的同伴,另一位同学李基圩却活下来了。李后来说,他是一块石头,而我是一条鲫鱼,当然他要沉下去啊。还有位同学叫岳金城的,他的水玩得棒极了。前年冬泳,不幸心脏病发作而死于江中。
也是因水深浪急,造就了英雄,1961年5月,我的同学常志杰和王重喜在轮渡因水急浪涌而停航的情况下,不顾生命危险,救起了哥妹俩。被救的哥叫曾宪荣,当时只有7岁,现住汉阳桃花岛。当年六一儿童节时,他们分别被评为市优秀少先队和红色少年。武汉晚报曾有两篇报道,专门报道此事,其中有一篇是双街小学的陈泽民老师所写。常志杰后来回忆这事,也有些后怕:“当时真没顾上轮渡停航已航,小河里发流水,差一点将自己报消了。”
在冬天里,我曾见过汉江整个江面都结上厚厚的冰,有人还试着在冰上玩耍;还有一年,大块大块的冰块从上游一直往下漂,冰块占据了整个江面,船上人用叉篙将它支开,那景像真可谓蔚为壮观。最有趣的事,冬天在沙滩上探宝的事。
上世纪50年代时,一到冬天,从汉阳集稼嘴到南岸嘴的中段就会出现大片面积的沙滩。我的一位同学的家里,他们常常是全家出动,每年冬季,以到沙滩滩挖骨头、板炭为生计。一当沙滩露出水面后,第一步就是要打窝子,窝子打得好挖出来的可换钱的东西就多。沙滩一出现,就成了我们这些伢们的娱乐天堂了。常常是从这个沙坑里跳到那个沙坑里,有时玩一玩官兵捉强盗;有时自己将一样东西藏在沙坑里,第二天再来找,当找到后,那个高兴劲啊,就不用提了。在沙坑时笑时,有时看到一根骨头,就会吓得半死,连忙喊来同伴,给自已壮胆;有时发现了一样新鲜的东西,也会将同伴喊来,共同欣赏,那在手里把玩。这时,有人讲了杜十娘的故事,说这沙滩里还真有宝呢!我们于是沿着一个一个沙坑寻觅,看谁能真掏出宝贝,珍珠、项链、银首饰什么的,就这样,我们将儿时的梦留在了沙滩,留在的汉江碧绿的深水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汉江江上是帆樯林立,百舸争流。我在双街小学就读时的一位美术老师毕心望,前几年,我还看到他举办美展的消息。毕老师给了我的美术启蒙教育。他教我们按照图画纸的长宽比例,用一块马粪纸在其中间挖出一个长方型的方框,做成取景框。然后带上图画工具来到江边写生。手臂伸直拿着取景框,取景框正对着要画下来的景物,用心记住取景框内的物品所取的位置,然后在图画纸上描下来,就这样,一步步,勾勒、描景、涂色,将汉江上的景色描绘下来了,也永远镶嵌在自己的心中。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所配给的口粮和蔬菜难以填饱肚子。有人尝试着吃过观音土,吃了后肚内就膨胀,给人以饱足感,但吃得太多了,就会撑死人。我父亲在那最艰苦的日子,尝试着吃过莲子壳。将莲子壳磨碎后,用来煮成粥,也能撑肚子。就这样,父亲为了儿女,从那时起便患上了浮肿病,直至1997年去世。也正是这时,胡萝卜、白萝卜救了一些人的命。那时候,人们一个月的生活费为8元钱。可白萝卜卖到1元钱3斤,胡萝卜1元钱两斤。胡萝卜、白萝卜从汉江运过来,我们便排着队,经过跳板,来到船上,用“黑市价”买胡萝卜、白萝卜充饥。父母将他们的全部转业费都用在这上面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江、汉水是我们的养命河,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
三
迁离汉阳集稼嘴整整40年了,可汉阳集稼嘴的纵横街巷却始终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嵌进脑沟里了,抹也抹不掉。
洗马长街、晴川街、高公街,联贯一气,呈一条直线下来,只通汉水,与洋油街(后改为大庆街)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十字。
我是1953年搬迁到在汉阳集稼嘴的品字横街一带的。但给我汉阳集稼嘴区域的第一印象是洋油街。洋油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与长江垂直,比别的街道宽。大约在1955年以前,这条街还是商铺紧连,集市贸易,茶楼酒家,栉比鳞次。从洋油街之名就可以知道,这里曾是洋油的储运之地。特别是到了夜晚,这里十分热闹,特亮特亮的汽灯将街道照得通亮,人声鼎沸,还夹杂着夜宵的叫卖声和锅贴的敲击声。可惜好景不长,自从1954年的那场洪水后,洋油街的整个街面都被土堤所占据,洋油街也失去了以往辉煌。
说到晴川街,人们一定会记得这里有一个酱园铺——华昌,记得华昌酱园铺的黛瓦粉墙,飞檐翘角,它给人一种庄重感。华昌的两扇厚重的木门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铁皮,铁皮外是排列整齐的一个个圆钉。国漆粉刷的拒台一字地排开,老人们就爱这里所做的各种酽制的酱菜——酱黄瓜、蕌头脯、腐乳,打开陶制酝子的封口,一股扑鼻的香味,叫人不得不掉口水。
华昌酱园铺的斜对面,也就是堤口处,是一家渔行。渔行里有一位姓陈营业员,中年男子,眉毛浓浓的,有只眼睛有些斜视,嘴角歪得十分厉害。不看他人长得怎么样,可称起鱼来,那是他最活跃,也最显本事的时候。他一边称鱼,喜欢一边说笑,使得排队的人们很快地消除了焦急的情绪。这还不算,他还有一门独门绝活,就是唱卖:“这有一斤二两半,价钱两毛六,好大的一条青鱼,这位小同志好生接住咧——”一些伢们常常也跟着奶声奶气地学唱。在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一段时间买鱼还送油票给你,虽然只一两二两,但在那物质匮乏之时,却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所以买鱼的队伍也排得特别长。
渔行的对面是一家糊汤粉馆,我一直馋着那做的糊汤粉,至今仍怀念不已。店里将一些鲜活的小杂鱼买来熬成鱼汤,去掉鱼骨鱼渣,成为鱼羹煮沸。再将细米粉用小竹篓放进开水汆熟,倒进盛好鱼羹的碗里,撒上胡椒粉,即成了一碗糊汤粉。大概要五分钱、二两粮票一碗吧。真可谓鲜美可口,且没有一点鱼腥味。特别是在冬天,吃了后浑身暖洋洋的。那时候,普遍生活费用低下,像我这样能够吃一碗糊汤粉过早的同学可真是屈指可数。
从洋油街,过了晴川街通向高公街堤口,堤坝发生了变化,分岔出去,形成了一个堤垸,直到长江堤坝,仅仅地扣住了汉阳集稼嘴这一区域。就这样,从洋油街起到这地堤垸,把一个好端端的集稼嘴地区,分成了堤内和堤外。洗马长街、晴川街在堤内,而大片的街巷在堤外,形成了一个半岛。
从堤上看垸内,一色的青瓦房杂乱地排列着。上世纪50年代时,这堆青瓦房中,有一个偌大的茶馆,里面至少有30张八仙桌,桌子四周,是一色可坐两人的长板凳。茶馆里九流宾客,喝茶的,闲聊的,谈生意的,磕瓜子的。到了晚上,茶馆里更是热闹,有清茶楚戏的,有说书的,有打皮影戏的,一段时间换一次“汤头”那时,我刚读小学一、二年级,与一位叫黄东苟的同学十分要好。每到晚上,我和他便挤在人群中看皮影戏。最神的是演封神榜皮影戏,听说演出前,必须烧香叩头、顶礼膜拜各路神仙,搞不好坏遭惨祸,轻者断胳臂、断腿,重者。他对皮影戏十分爱好,也很有艺术天才。看了后,就照着皮影戏中的人物,用马粪纸画。先做脸谱,眼睛、眉毛、鼻子、嘴各有神态,像什么火焰眼、螺丝眼,什么悬胆鼻、鹰钩鼻,等等,依其性格、职业而不尽相同。再做身体和四肢,文官的袍子、武官的盔甲也各有不同。画好后,再着色。着好色后,就要打几桐油,直至通体光亮透明,再将各部分用线缝牢,支上竹棍。这样一个皮影戏人物就做好了。来到教室,以课桌为舞台,脚碟着地,打着节拍;口既有念白,有演唱,还是锣鼓家?。一场皮影戏就开锣了,同学们都围拢来了,看东苟的精彩表演。
四
说到这里,该说高公街了吧。我没有赶上清郡守高纲捐资修高公桥的那个年代,可据说,那时这一带,每到清明时节,桥两边桃红柳绿,燕掠莺啼。也因为搬迁得过早了一点,没看到改革开放后繁华的高公街。我看到的是一条十分淡泊、没有色彩、没有韵味的高公街。可就是这十分淡泊、没有色彩、没有韵味的高公街,这麻条石所铺就的古朴的街道,虽离开了我40年,却仍使我每每追忆起来,便激动不已。那时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我总感觉走在这青石板的路面上,十分坚实。
从洋油街的堤口方向,高公街的右边往里走一点,有一处菜市场,我们课余时间光顾得最多的就是那里,常是不到天亮就起来在菜市场排队。特别是在年节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票证,除了平常所用的肉票、鱼票、油票、煤票、引火煤票、肥皂票等外,还有豆腐票、粉条票、鸡蛋票、豆粉味精票、小麻油票等10多种。站了这个队,再去站那个队。在站队过程中,小伙伴们你帮我,我帮你,比平时更显得亲热了;当然也有相争吵的时候,但过后就很快就握手言欢了。
顺高公街再往里走,靠右边有一家百货商店——高公街百货商店。这是集稼嘴一带唯一的一家百货商店。大概有200至300平米吧。里面的商品用“琳琅满目”这个词确实夸张了一些。那时候,柜台上摆放的东西,有很多是样品。且品种单一,同样品牌的玻璃杯或痰盂,可以排上整整一个柜台。如果有能够买的,如套鞋、雨伞等日用品要工分券,布料或衣裤要布票。记得我一次生日时,家家(即外婆)好不容易积攒了几个工分券,给我买了一双皮鞋。可我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