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柏榴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由郭迅老师和“徐明庭工作室”共同组织“徐明庭先生新作老武汉丛谈首发座谈会在武汉图书馆4楼会议室举行。网友江南三月、董玉梅、刘谦定、文侠、甄荣、hying、三阳里、老调重弹、花楼百子、一人行、宜宾、花楼小董、学到老、东方铄、苦行人、兵哥哥、汀涛及杜宏英(“徐明庭工作室”负责人)、雨飞(长江网)、谢芳(长江商报记者)等参加首发座谈并发言。
郭迅老师在座谈会上转告了远在外地的网友古三皇人的书面发言:武汉有徐明庭,幸哉!。
网友江南三月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认识徐老的。从徐老那儿学到不少东西。人称“道德文章”从交往中,体会到徐老是年高德劭之人。已到米寿,却为会仍是那样孜孜不倦地做学问。我的性格有些内敛、低调,徐老总是鼓励我,要敢于承担。很高兴看到徐老的新作老武汉谈,从目录和篇幅看,不是鸿篇巨制。这些随笔如一杯茶,需要仔细品味,才能体会到他的味道。徐老的文章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文章有3种境界,初学者不懂章法,不讲框架结构;成熟注意锤炼章法;到徐老这样的境界,无章法就是有章法。娓娓道来,畅快淋漓。徐老的文章,不同于学院派的那些专家、学者,他的文章不是从文献中抄来的,其掌故、史料是文献中找不到的内容。都是他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而得来的,徐老本身就是一部武汉近当代历史。
网友董玉梅将徐老看作是前辈、师长和朋友。通过对徐老的请教,学习到很多知识。董玉梅老师以汉口“长生堂”开业于何时为例,道出徐老有那些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谦和态度和涵养,对一般朋友对他提的意见十分重视,有错必改。书中文章以前也读过,但这次流览又有些新的体会。做学问不一定要做大学问。研究历史者很少研究身边的历史。徐老却恰恰相反,他关注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点点滴滴的人和事,关注的是历史的细节。读徐老的这些文章,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这是史学界所缺的。只有投入到对历史细节的研究,才能真正折射出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真正了解在历史大背景下所发生的事件。要增进对一座城市的了解,一定要从细节入手,使文脉代代相传。
网友文侠最佩服的有3个人,一位是徐老,一位是武汉方言专家朱建颂教授,一位是刘谦定老师。徐老和朱老二人都为人谦和,治学严谨。都已达米寿高龄,却仍孜孜不倦做学问。刘谦定老师更多是投入到实际的对文化遗产保护之中,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徐老的旧学功底十分扎实,毕一生精力从事历史文化的研究,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治学严谨,是武汉地方史的权威,却从来没有摆架子,尽力提携后学。曾经为武汉方言“清铺”请教过徐老,徐老指出,应为“清谱”即清你的姓氏、宗族、辈份等,这叫做“清谱”而人们渐渐念成“清铺”徐老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却从来不计报酬得失。
网友三阳里认识徐老后,就国民时期马路上方型木头请教过徐老,得到满意的回答。在上世纪30年代,没有亲眼所见的人是回答不出这个问题的。网友一人行为徐老大热天里在楼梯走道上,打着赤膊,拿着蒲扇写作的形象所感动,对他的后半生将起到鞭策作用。hying和杜宏英讲述了在徐老身边工作的动人事迹。
在座谈会上,徐老讲述了老武汉丛谈的编录此书的原则及出版过程。10多年前,刚刚跨入70岁的门坎时,有朋友就请徐老将以前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收录成集,出一本书。被徐老婉言谢绝。最近三四年,又有朋友旧事重提。古人云:家有敝帚,价值千金。让许多有价值的文章散失掉十分可惜。为尊重朋友的意见,决定出版这本书。徐老对收录这本书的文章定了一个“三不收”原则,即1980年前写的文章不收录;与武汉无关的文章不收录;不是随笔体裁的文章不收录。朋友将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的文章开列清单,却有些遗漏。如汉口的老会馆,敦本堂与红船救生、读私塾与教私塾、法租界蛰居散记、1944年冬月大轰炸、从受降到“劫收”、何其芳在武汉的影响、happy play与黑皮等,然而只能如此。随后他指出因没有亲自校阅,可能有些谬误之处,请大家发现后及时指出。接着,他指导大家改正后记中发现的错字。
在座谈会上,大家感受最深的是,能与徐老近距离的接触,聆听他讲述亲历、亲见、亲闻的历史掌故,感受他老人家所具有谦和品德和务实精神,确实是一种幸福。
武汉有徐明庭,幸哉!
由郭迅老师和“徐明庭工作室”共同组织“徐明庭先生新作老武汉丛谈首发座谈会在武汉图书馆4楼会议室举行。网友江南三月、董玉梅、刘谦定、文侠、甄荣、hying、三阳里、老调重弹、花楼百子、一人行、宜宾、花楼小董、学到老、东方铄、苦行人、兵哥哥、汀涛及杜宏英(“徐明庭工作室”负责人)、雨飞(长江网)、谢芳(长江商报记者)等参加首发座谈并发言。
郭迅老师在座谈会上转告了远在外地的网友古三皇人的书面发言:武汉有徐明庭,幸哉!。
网友江南三月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认识徐老的。从徐老那儿学到不少东西。人称“道德文章”从交往中,体会到徐老是年高德劭之人。已到米寿,却为会仍是那样孜孜不倦地做学问。我的性格有些内敛、低调,徐老总是鼓励我,要敢于承担。很高兴看到徐老的新作老武汉谈,从目录和篇幅看,不是鸿篇巨制。这些随笔如一杯茶,需要仔细品味,才能体会到他的味道。徐老的文章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文章有3种境界,初学者不懂章法,不讲框架结构;成熟注意锤炼章法;到徐老这样的境界,无章法就是有章法。娓娓道来,畅快淋漓。徐老的文章,不同于学院派的那些专家、学者,他的文章不是从文献中抄来的,其掌故、史料是文献中找不到的内容。都是他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而得来的,徐老本身就是一部武汉近当代历史。
网友董玉梅将徐老看作是前辈、师长和朋友。通过对徐老的请教,学习到很多知识。董玉梅老师以汉口“长生堂”开业于何时为例,道出徐老有那些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谦和态度和涵养,对一般朋友对他提的意见十分重视,有错必改。书中文章以前也读过,但这次流览又有些新的体会。做学问不一定要做大学问。研究历史者很少研究身边的历史。徐老却恰恰相反,他关注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点点滴滴的人和事,关注的是历史的细节。读徐老的这些文章,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这是史学界所缺的。只有投入到对历史细节的研究,才能真正折射出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真正了解在历史大背景下所发生的事件。要增进对一座城市的了解,一定要从细节入手,使文脉代代相传。
网友文侠最佩服的有3个人,一位是徐老,一位是武汉方言专家朱建颂教授,一位是刘谦定老师。徐老和朱老二人都为人谦和,治学严谨。都已达米寿高龄,却仍孜孜不倦做学问。刘谦定老师更多是投入到实际的对文化遗产保护之中,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徐老的旧学功底十分扎实,毕一生精力从事历史文化的研究,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治学严谨,是武汉地方史的权威,却从来没有摆架子,尽力提携后学。曾经为武汉方言“清铺”请教过徐老,徐老指出,应为“清谱”即清你的姓氏、宗族、辈份等,这叫做“清谱”而人们渐渐念成“清铺”徐老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却从来不计报酬得失。
网友三阳里认识徐老后,就国民时期马路上方型木头请教过徐老,得到满意的回答。在上世纪30年代,没有亲眼所见的人是回答不出这个问题的。网友一人行为徐老大热天里在楼梯走道上,打着赤膊,拿着蒲扇写作的形象所感动,对他的后半生将起到鞭策作用。hying和杜宏英讲述了在徐老身边工作的动人事迹。
在座谈会上,徐老讲述了老武汉丛谈的编录此书的原则及出版过程。10多年前,刚刚跨入70岁的门坎时,有朋友就请徐老将以前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收录成集,出一本书。被徐老婉言谢绝。最近三四年,又有朋友旧事重提。古人云:家有敝帚,价值千金。让许多有价值的文章散失掉十分可惜。为尊重朋友的意见,决定出版这本书。徐老对收录这本书的文章定了一个“三不收”原则,即1980年前写的文章不收录;与武汉无关的文章不收录;不是随笔体裁的文章不收录。朋友将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的文章开列清单,却有些遗漏。如汉口的老会馆,敦本堂与红船救生、读私塾与教私塾、法租界蛰居散记、1944年冬月大轰炸、从受降到“劫收”、何其芳在武汉的影响、happy play与黑皮等,然而只能如此。随后他指出因没有亲自校阅,可能有些谬误之处,请大家发现后及时指出。接着,他指导大家改正后记中发现的错字。
在座谈会上,大家感受最深的是,能与徐老近距离的接触,聆听他讲述亲历、亲见、亲闻的历史掌故,感受他老人家所具有谦和品德和务实精神,确实是一种幸福。
武汉有徐明庭,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