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大明之朔风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沉重、力役之繁杂,远胜历朝历代,以江南苏湖为例,宋时亩税不过斗粮,元时更轻亩税只取三升上下,而大明亩税轻者斗余,重者十余斗,所谓轻徭薄赋不过是娄子敬这类不理实务的书生之言而已。”
李榆低头沉思着,宋统殷指着张道浚说道:“子玄,你是世代官宦人家出身,家学必定深厚,你来给汉民讲讲大明的税制。”
张道浚点头答应,压低声音讲起来:大明税制积弊已深,其弊端之一首先在于过于简陋,太祖皇帝在开国之初即废除外朝的丞相,由皇权总揽相权,国库也不分内外,财赋可以任由皇帝支配,而皇权缺少了外朝相权的协助,太祖不得不将大量朝廷必须承担的事务用最简单的办法推卸出去,朝廷承担的事务少了,皇帝拿到手的税赋就觉得足够多了,故此可以实行所谓的轻徭薄赋,但国用却不可能少,只是大部分负担被转嫁到民间和地方,比如供养官军,大明采用了卫所制,向军户发放土地,令其屯田自养,耕种所得大半也须缴屯田籽粒用于朝廷养兵,太祖自称不废百姓一粟而养兵百万,而卫所军户却形同奴役,其状苦不堪言;再比如赋税解运,大明以实物征缴赋税,太祖皇帝在民间设立里长、粮长催缴,不论路途远近,或去京师或去边镇,皆以里长、粮长组织民壮解运税赋,其中所需的力役、加耗极大,而这些全都压在了百姓身上;再比如地方政务所用,大明赋税存留地方者不过三成上下,地方存留既要用于地方政务,又要承担地方宗室俸禄,入不敷出实属常态,地方政务所用之财物、力役也只能摊派到地方百姓身上,故大明名为轻徭薄赋,实为税役繁重。
大明税制弊端之二在于保守僵化,太祖皇帝将天下民户编入《赋役黄册》、而将天下土地编成《鱼鳞图册》,以此为据征缴税赋力役,太祖以为所征赋税足以国用,遂依据洪武年的赋税,厘定各地税额为定制,并将大明各府县的税赋刻于大内石碑之上,诏告后世子孙永不加赋不得篡改,其后大明赋税有减无增,一般维持在每年二千六百万石左右,但天下总是在变的,人丁、土地在变化而税额却不变,这是何等的荒唐,比如太祖的《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就沿用至今,万历朝张居正曾核查户口、清丈土地,打算重修《黄册》和《鱼鳞册》,但大明积弊已深,显贵、豪强势力庞大,所谓重修两册只是风声大雨点小,最后草草收场,于国势并无大益;而太祖所立的卫所制也名存实亡,卫所田成了军官、豪强的私产,士兵无立足裹腹之地,要么沦为佃户要么就只能逃亡,朝廷无可用之兵,只能以募兵制代替卫所制,募兵就要有军饷,这笔钱太祖绝对想不到,朝廷入不敷出也就可想而知了;再比如宗室俸禄,太祖分封诸子于各地方,由各地存留供养,太祖当初不过封了二十四个藩王,如今两百六十年了,各地宗室已繁衍不下十万,地方存留如何供养得起,嘉靖朝御史林润就曾奏报,山西存留百五十二万石,诸府宗禄三百十二石,河南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宗禄百九十二万石,两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乎?太祖也肯定想不到今天的窘境,大明后世天子们不敢改祖制,只能另谋他途,万历朝之矿税、加派就是此例。
大明税制弊端之三在于治税混乱,大明税赋之征缴,民间有里长、粮长,府县有胥吏,再往上有各级朝廷命官,环节太多而税役繁杂,每个层面都有机会上下其手,朝廷所征税赋落到百姓身上也许就是十倍有余,更麻烦的是还有大量的土地可以不缴税或少缴税,皇帝的皇庄土地,藩王的食禄土地,甚至外戚、勋贵以及太监巧取豪夺的土地根本不会缴税,有权势的官员、有功名的读书人、有军功的将门也可以得到不缴税或少缴税的优免,而大明各地税赋皆按祖制征收,这些税赋就会转嫁到其他人头上,百姓不堪重负,或带田投充到有优免权的人名下,或出卖田地沦为佃户,如此一来土地兼并越演越烈,百姓表面上税赋不重,而实际负担远重于此,养家糊口尚且不易,遇到天灾人祸几乎就没有活路。
张道浚摇着头叹息道:“大明税制自始就存有隐患,时至今日尽显无疑,加之吏治败坏,官吏、豪强上下其手,百姓度日维艰,又逢连年灾荒,活命也难啊!可惜大明如今积弊难返,中兴无日矣!”
李榆想了一会问道:“子玄兄,张太岳公推行‘一条鞭法’,合赋税、力役及杂役为一体,摊入田亩,折色收银,可有利于利民生吗?”
张道浚偷眼看了一下宋统殷,宋统殷始终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张道浚犹豫一下才低声说道:“张太岳公解决的只是朝廷增收之事,于民生并无太大益处,至少我们山西人不喜欢‘一条鞭法’,山西直到万历十五年才推行此法,折色收银则百姓手中必须有银,可山西无银,这又涉及到《钱法》,大明百姓使用的是铜钱,许多百姓一辈子都没见过银两,其中的成色、枰称和火耗又有几人弄得清,折色收银无非是又给了贪官、奸商榨取民脂民膏的机会,朝廷本应大量铸造钱币以供民间所用,却异想天开地用起银两,说句难听的话,朝廷是拿穷人寻开心啊!”
张道浚说到这忍不住发起牢骚:“朝廷改征实物为征银,赋税、辽饷每年一千多万两输往京师,又从京师输往辽西五百余万两,关内有财物缺银两,辽西有银两缺财物,两者却银货不通,哪有如此理财的,真不知朝中诸公打的什么主意?”
宋统殷这时咳嗽了一声,淡淡地说道:“子玄不可妄议朝政,今天你说的够多了,还是由汉民自己去慢慢想吧。”
李榆的脑子有些乱,他觉得弄不懂的事太多了,又接着追问了一句:“那个娄子敬是清官,他又是读书人明白事理,应该体察民情,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可他为什么要对活不下去的百姓苦苦相逼?”
“你以为吏治就是分个清官、贪官那么简单,上有善政,贪官也会做好事,上行恶政,清官比贪官更能做坏事,”宋统殷不屑地答道,接着拍了拍李榆的肩膀说道,“汉民,我知道你秉性淳厚,你还是做你的武将吧,政事这东西太脏了,陷进去好人也会变坏,你还是不沾的好。”
李榆昏头昏脑吃完这顿饭就告辞走了,宋统殷、张道浚看着李榆无精打采的样子,忍不住连连摇头——这小子还是太嫩了,这点事就让他心神不安。
天色黑了的时候,李榆回到了城外的营地,刚走到大帐门口,孟克急冲冲找来了,身后还跟着两个人,这两人都带着宽檐毡帽遮住脸,李榆觉得有点眼熟,但一时想不起是谁。
“大把头,你看谁来了!”孟克见到李榆就叫道,他身后的俩人摘下毡帽就向李榆行礼,李榆马上认出来了,原来是丰州的张世安和范二喜两人。
“老张、二喜哥,你们怎么也到太原了?”李榆惊喜地问道。
“大统领,可别这样叫我了,我现在是丰州总旗衔提塘官,以后是你的部下了。”范二喜得意地答道。
“大统领,我也是你的部下了,大统领府授我丰州总提塘官职,挂副千户衔呢。”张世安也喜滋滋地说道。
李榆拉着这两个官迷进了大帐,俩人没等李榆问话,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开了。
沉重、力役之繁杂,远胜历朝历代,以江南苏湖为例,宋时亩税不过斗粮,元时更轻亩税只取三升上下,而大明亩税轻者斗余,重者十余斗,所谓轻徭薄赋不过是娄子敬这类不理实务的书生之言而已。”
李榆低头沉思着,宋统殷指着张道浚说道:“子玄,你是世代官宦人家出身,家学必定深厚,你来给汉民讲讲大明的税制。”
张道浚点头答应,压低声音讲起来:大明税制积弊已深,其弊端之一首先在于过于简陋,太祖皇帝在开国之初即废除外朝的丞相,由皇权总揽相权,国库也不分内外,财赋可以任由皇帝支配,而皇权缺少了外朝相权的协助,太祖不得不将大量朝廷必须承担的事务用最简单的办法推卸出去,朝廷承担的事务少了,皇帝拿到手的税赋就觉得足够多了,故此可以实行所谓的轻徭薄赋,但国用却不可能少,只是大部分负担被转嫁到民间和地方,比如供养官军,大明采用了卫所制,向军户发放土地,令其屯田自养,耕种所得大半也须缴屯田籽粒用于朝廷养兵,太祖自称不废百姓一粟而养兵百万,而卫所军户却形同奴役,其状苦不堪言;再比如赋税解运,大明以实物征缴赋税,太祖皇帝在民间设立里长、粮长催缴,不论路途远近,或去京师或去边镇,皆以里长、粮长组织民壮解运税赋,其中所需的力役、加耗极大,而这些全都压在了百姓身上;再比如地方政务所用,大明赋税存留地方者不过三成上下,地方存留既要用于地方政务,又要承担地方宗室俸禄,入不敷出实属常态,地方政务所用之财物、力役也只能摊派到地方百姓身上,故大明名为轻徭薄赋,实为税役繁重。
大明税制弊端之二在于保守僵化,太祖皇帝将天下民户编入《赋役黄册》、而将天下土地编成《鱼鳞图册》,以此为据征缴税赋力役,太祖以为所征赋税足以国用,遂依据洪武年的赋税,厘定各地税额为定制,并将大明各府县的税赋刻于大内石碑之上,诏告后世子孙永不加赋不得篡改,其后大明赋税有减无增,一般维持在每年二千六百万石左右,但天下总是在变的,人丁、土地在变化而税额却不变,这是何等的荒唐,比如太祖的《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就沿用至今,万历朝张居正曾核查户口、清丈土地,打算重修《黄册》和《鱼鳞册》,但大明积弊已深,显贵、豪强势力庞大,所谓重修两册只是风声大雨点小,最后草草收场,于国势并无大益;而太祖所立的卫所制也名存实亡,卫所田成了军官、豪强的私产,士兵无立足裹腹之地,要么沦为佃户要么就只能逃亡,朝廷无可用之兵,只能以募兵制代替卫所制,募兵就要有军饷,这笔钱太祖绝对想不到,朝廷入不敷出也就可想而知了;再比如宗室俸禄,太祖分封诸子于各地方,由各地存留供养,太祖当初不过封了二十四个藩王,如今两百六十年了,各地宗室已繁衍不下十万,地方存留如何供养得起,嘉靖朝御史林润就曾奏报,山西存留百五十二万石,诸府宗禄三百十二石,河南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宗禄百九十二万石,两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乎?太祖也肯定想不到今天的窘境,大明后世天子们不敢改祖制,只能另谋他途,万历朝之矿税、加派就是此例。
大明税制弊端之三在于治税混乱,大明税赋之征缴,民间有里长、粮长,府县有胥吏,再往上有各级朝廷命官,环节太多而税役繁杂,每个层面都有机会上下其手,朝廷所征税赋落到百姓身上也许就是十倍有余,更麻烦的是还有大量的土地可以不缴税或少缴税,皇帝的皇庄土地,藩王的食禄土地,甚至外戚、勋贵以及太监巧取豪夺的土地根本不会缴税,有权势的官员、有功名的读书人、有军功的将门也可以得到不缴税或少缴税的优免,而大明各地税赋皆按祖制征收,这些税赋就会转嫁到其他人头上,百姓不堪重负,或带田投充到有优免权的人名下,或出卖田地沦为佃户,如此一来土地兼并越演越烈,百姓表面上税赋不重,而实际负担远重于此,养家糊口尚且不易,遇到天灾人祸几乎就没有活路。
张道浚摇着头叹息道:“大明税制自始就存有隐患,时至今日尽显无疑,加之吏治败坏,官吏、豪强上下其手,百姓度日维艰,又逢连年灾荒,活命也难啊!可惜大明如今积弊难返,中兴无日矣!”
李榆想了一会问道:“子玄兄,张太岳公推行‘一条鞭法’,合赋税、力役及杂役为一体,摊入田亩,折色收银,可有利于利民生吗?”
张道浚偷眼看了一下宋统殷,宋统殷始终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张道浚犹豫一下才低声说道:“张太岳公解决的只是朝廷增收之事,于民生并无太大益处,至少我们山西人不喜欢‘一条鞭法’,山西直到万历十五年才推行此法,折色收银则百姓手中必须有银,可山西无银,这又涉及到《钱法》,大明百姓使用的是铜钱,许多百姓一辈子都没见过银两,其中的成色、枰称和火耗又有几人弄得清,折色收银无非是又给了贪官、奸商榨取民脂民膏的机会,朝廷本应大量铸造钱币以供民间所用,却异想天开地用起银两,说句难听的话,朝廷是拿穷人寻开心啊!”
张道浚说到这忍不住发起牢骚:“朝廷改征实物为征银,赋税、辽饷每年一千多万两输往京师,又从京师输往辽西五百余万两,关内有财物缺银两,辽西有银两缺财物,两者却银货不通,哪有如此理财的,真不知朝中诸公打的什么主意?”
宋统殷这时咳嗽了一声,淡淡地说道:“子玄不可妄议朝政,今天你说的够多了,还是由汉民自己去慢慢想吧。”
李榆的脑子有些乱,他觉得弄不懂的事太多了,又接着追问了一句:“那个娄子敬是清官,他又是读书人明白事理,应该体察民情,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可他为什么要对活不下去的百姓苦苦相逼?”
“你以为吏治就是分个清官、贪官那么简单,上有善政,贪官也会做好事,上行恶政,清官比贪官更能做坏事,”宋统殷不屑地答道,接着拍了拍李榆的肩膀说道,“汉民,我知道你秉性淳厚,你还是做你的武将吧,政事这东西太脏了,陷进去好人也会变坏,你还是不沾的好。”
李榆昏头昏脑吃完这顿饭就告辞走了,宋统殷、张道浚看着李榆无精打采的样子,忍不住连连摇头——这小子还是太嫩了,这点事就让他心神不安。
天色黑了的时候,李榆回到了城外的营地,刚走到大帐门口,孟克急冲冲找来了,身后还跟着两个人,这两人都带着宽檐毡帽遮住脸,李榆觉得有点眼熟,但一时想不起是谁。
“大把头,你看谁来了!”孟克见到李榆就叫道,他身后的俩人摘下毡帽就向李榆行礼,李榆马上认出来了,原来是丰州的张世安和范二喜两人。
“老张、二喜哥,你们怎么也到太原了?”李榆惊喜地问道。
“大统领,可别这样叫我了,我现在是丰州总旗衔提塘官,以后是你的部下了。”范二喜得意地答道。
“大统领,我也是你的部下了,大统领府授我丰州总提塘官职,挂副千户衔呢。”张世安也喜滋滋地说道。
李榆拉着这两个官迷进了大帐,俩人没等李榆问话,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