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ami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老家随想(一)
老家过年时要做一种糕点,四川话叫做‘二米粑’。也就是糯米和大米合在一起做的,馅儿有肉的也有糖的。我吃起来没个够,当我离开家之后,对老家的想念仿佛就有些物化了,比如真的很想念老家的二米粑。
每到过年的时候,看妈妈和姨她们做二米粑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尽管做它是很麻烦的。年前大概半个月的时候妈妈就要开始泡米,这是有比例的。每年妈妈都要和院子里的大婶们讨论这糯米和大米的比例,糯米多了粘牙,大米多了不糯,吃起来不软乎,于是总要很精细地按照某个比例泡制米们。似乎要泡三天左右吧,泡米的间歇也闲不了,还要做馅儿、洗叶子,我最爱吃的肉馅儿是用笋子炒肉的。这馅儿做起来也都很细的,用干笋先泡个一天左右,然后把干笋撕成小条,再剁成笋粒,加上肉翻炒,晾凉。这馅儿细在笋要仔细挑要不然笋会酸,炒了不好吃。还有一种馅儿是芽菜炒肉的,也很好吃可都很麻烦的。芽菜是种青菜腌制的黑乎乎的咸菜,有点象雪里蕻,很难洗,菜里有很多的沙,然后也是剁碎炒肉。甜的馅儿很简单可不好掌握比例,只需要把红糖溶化揉进面里上屉蒸就行了,这糖的多少很难掌握得好,糖多了面就稀了,糖少了不甜而且颜色不好看。
馅儿完了还要洗叶子呢,这种叶子似乎我没太见过其他地方有,只有四川有。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四川才做这种二米粑么,我不清楚是先有叶子才发明这种粑粑的,还有先因为要做这种粑粑才发现这种叶子的。这种叶子整片象船形,上面全是小槽,绿绿的。我想发明做这种粑粑的是非常聪明的,这种叶子的小槽作用太大了,上屉蒸的时候会有汽水于是就顺着这小槽流开了,不会把粑粑洇得一塌糊涂。我吃过用桔子树叶子或者芭蕉叶子包的这种粑粑,味道和形状都不好,我想就是这个原因吧。这种叶子长在路边很脏的地方,先摘回来,然后在井边没命地洗上起码十遍,要不然那小槽里的脏到时就会印在粑粑上,一点不能做假。每年我都在井边拎起来一桶桶的水,直到把叶子洗得绿得发亮,我的手洗得发红。完了用布把叶子上的水抹干,剪成约五寸长的小段儿,备用。
记得以前没有电动打米浆的,要在外婆家一个小小的后院里用石磨磨米浆。现在想起来这些觉得是很快乐的事情,可在当时也不是非常好的差事,天又冷人也小,推不了磨只能做些往磨孔里添米的事。开始还好玩,没站上一会儿就被磨子一圈圈转得人眼晕,机械地配合地添着米和水,看着米们变成雪白的米浆缓慢地流下来,只有想着当它变成无比美味的粑粑时才有动力继续下去。后来聪明的人们发明了电动打米浆,这个过程变成做粑粑里最短的一步,几十斤米几分钟就变成了米浆。我记得当我会骑自行车的时候,这个差事也总是我的,把米驼到一个专打米浆的地方,规规矩矩地排在队尾,打米浆师傅的手在那个季节总是泡得发白,让人觉得很干净似的。这米浆装在一个每年专门做粑粑的白面口袋里,把它驼回家,系上绳子把它跟绑贼一样绑在一条长凳上,上面还要加根扁担什么的,要这样绑上二三天,米浆里的水份流尽后变成紧绷绷的一袋面,好,就快大功告成了。
妈妈象个大力士,把一袋面全部揉成象馒头面的样子,包上馅儿或者揉上糖做成一个个小枕头放在叶子上裹起来,上屉蒸熟就可以大快朵(?)了!其实做这小枕头也不容易,看着就跟做馒头似的吧,才不呢,这里面有个让我非常奇怪的地方,比如我就做不了这小枕头,尽管我有时兴趣一来还可以用面捏个小兔儿什么的,可就做不了这小枕头!妈妈说那是因为我的手是热的,热的手捏着它在手里揉来搓去面就成不了团,还越捏越稀。我一直想不通这个理由,可也不得不服这理由,因为我就是做不成这小枕头!妈妈一屉屉全部把它蒸熟晾在一个大盖子里,每蒸熟一锅我总是争着去尝尝味儿合不合适什么的,总是喜欢这样和妈妈呆在厨房里的时刻,锅里炊烟袅袅,清香扑鼻,实在无异于人间一大享受。晾凉的粑粑变成坚硬无比,可以放到正月也不会坏,这也是为什么总要到过年的时候才做粑粑的原因,要不然天气太热放不了两天就长霉了。
让人欣慰也让人惆怅的是,现在想要释放对二米粑的思念,太容易了,不管在哪个超市里速冻柜里都会有做工精致小巧可爱而且品种奇多的二米粑卖,一袋才几块钱,拿回家在微波炉里一热就可以吃了,确实方便快捷。味道应该来说也是不错的,就象如今在一些饭店吃饭,餐后糕点有时也会上这种二米粑,小巧得让你不忍下嘴,馅儿也是很香的。只是从感情上来说永远也比不了家里自己从开始泡米打米做馅洗叶子七八十道程序做出来的二米粑香,那吃的不只是一种糕点,亲情根本就不是任何一个地方买得到的。
人的一生有时感觉象只风筝,摇摇荡荡,不知道明天会飘到什么地方,对老家的思念就是那根线,飞得太远的时候才会感觉到那根线在心里轻轻的缠绕牵绊,无止无尽。
老家随想(二)
老家是个小城,以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划分。城外围有一条真如歌里所唱‘时常干涸的小河’环绕着。这条河叫做旭水河,很多年以前老家的酒厂有种曲酒就叫旭水大曲,如今这条河也和很多古老的记忆一样只能留在心里了,尽管它从来就没在我心里留下过美好的记忆,但起码它以前总是条河。现在只是一条堆满青苔石而不见流水的凹地。
老家和其它小城一样,没有城区公共汽车,城里来往的人如果不骑自行车,除了走路还有人力三轮车可以坐。回到老家常常只觉得有一点很方便,不管到哪都觉得很近似的,散步似的就走到了,非常惬意自如。小城也有出租车,一般只在乡镇里穿行。三轮车独有的铃铛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是听不到的,只有躺在老家的床上听着这种铃铛声才能真切地感觉到老家的存在。
川西的小城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平瘠,不似周庄和芙蓉镇那么小桥流水,古色古香,小家碧玉。当我想要描述老家的韵致时,就和要描述一个完全没有什么特色的老太太一样困难,她既没有老眼昏花却有些老态龙钟,既没有丰厚富饶倒也衣食无缺,她几乎就和一粒沙似的跌落在沙漠里。
在老家这样特定环境的小范围里,特殊的茶文化(如果那也可以叫做一种文化的话)应该算作小城一景了。在我现在所生活的城市里我没有见过如此密集的茶馆和喝茶的人或者整天有那么多时间坐在茶馆里的人,原因很简单,老家如同大多数小城一样,没有几个支柱企业,大多数人无可避免地成了闲杂人员。小城也有很多的小摊小贩,由于大环境的不景气,这些小本生意自然也就清淡得如同过江的青龙。人总是要找到自己生活方式的,当一个人有时间而没有钱的时候,整日泡茶馆就是最好最简单最便宜的消遣方式。
在我的印象里老家泡茶馆的只有男的,不分老少,没有女的坐在里面。小城的茶馆如同社会特定的一个舞台,成了人们判断很多事情的参照物。离开老家的很多年以来,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归纳着那些我曾经很熟悉的人,他们把融入社会当... -->>
老家随想(一)
老家过年时要做一种糕点,四川话叫做‘二米粑’。也就是糯米和大米合在一起做的,馅儿有肉的也有糖的。我吃起来没个够,当我离开家之后,对老家的想念仿佛就有些物化了,比如真的很想念老家的二米粑。
每到过年的时候,看妈妈和姨她们做二米粑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尽管做它是很麻烦的。年前大概半个月的时候妈妈就要开始泡米,这是有比例的。每年妈妈都要和院子里的大婶们讨论这糯米和大米的比例,糯米多了粘牙,大米多了不糯,吃起来不软乎,于是总要很精细地按照某个比例泡制米们。似乎要泡三天左右吧,泡米的间歇也闲不了,还要做馅儿、洗叶子,我最爱吃的肉馅儿是用笋子炒肉的。这馅儿做起来也都很细的,用干笋先泡个一天左右,然后把干笋撕成小条,再剁成笋粒,加上肉翻炒,晾凉。这馅儿细在笋要仔细挑要不然笋会酸,炒了不好吃。还有一种馅儿是芽菜炒肉的,也很好吃可都很麻烦的。芽菜是种青菜腌制的黑乎乎的咸菜,有点象雪里蕻,很难洗,菜里有很多的沙,然后也是剁碎炒肉。甜的馅儿很简单可不好掌握比例,只需要把红糖溶化揉进面里上屉蒸就行了,这糖的多少很难掌握得好,糖多了面就稀了,糖少了不甜而且颜色不好看。
馅儿完了还要洗叶子呢,这种叶子似乎我没太见过其他地方有,只有四川有。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四川才做这种二米粑么,我不清楚是先有叶子才发明这种粑粑的,还有先因为要做这种粑粑才发现这种叶子的。这种叶子整片象船形,上面全是小槽,绿绿的。我想发明做这种粑粑的是非常聪明的,这种叶子的小槽作用太大了,上屉蒸的时候会有汽水于是就顺着这小槽流开了,不会把粑粑洇得一塌糊涂。我吃过用桔子树叶子或者芭蕉叶子包的这种粑粑,味道和形状都不好,我想就是这个原因吧。这种叶子长在路边很脏的地方,先摘回来,然后在井边没命地洗上起码十遍,要不然那小槽里的脏到时就会印在粑粑上,一点不能做假。每年我都在井边拎起来一桶桶的水,直到把叶子洗得绿得发亮,我的手洗得发红。完了用布把叶子上的水抹干,剪成约五寸长的小段儿,备用。
记得以前没有电动打米浆的,要在外婆家一个小小的后院里用石磨磨米浆。现在想起来这些觉得是很快乐的事情,可在当时也不是非常好的差事,天又冷人也小,推不了磨只能做些往磨孔里添米的事。开始还好玩,没站上一会儿就被磨子一圈圈转得人眼晕,机械地配合地添着米和水,看着米们变成雪白的米浆缓慢地流下来,只有想着当它变成无比美味的粑粑时才有动力继续下去。后来聪明的人们发明了电动打米浆,这个过程变成做粑粑里最短的一步,几十斤米几分钟就变成了米浆。我记得当我会骑自行车的时候,这个差事也总是我的,把米驼到一个专打米浆的地方,规规矩矩地排在队尾,打米浆师傅的手在那个季节总是泡得发白,让人觉得很干净似的。这米浆装在一个每年专门做粑粑的白面口袋里,把它驼回家,系上绳子把它跟绑贼一样绑在一条长凳上,上面还要加根扁担什么的,要这样绑上二三天,米浆里的水份流尽后变成紧绷绷的一袋面,好,就快大功告成了。
妈妈象个大力士,把一袋面全部揉成象馒头面的样子,包上馅儿或者揉上糖做成一个个小枕头放在叶子上裹起来,上屉蒸熟就可以大快朵(?)了!其实做这小枕头也不容易,看着就跟做馒头似的吧,才不呢,这里面有个让我非常奇怪的地方,比如我就做不了这小枕头,尽管我有时兴趣一来还可以用面捏个小兔儿什么的,可就做不了这小枕头!妈妈说那是因为我的手是热的,热的手捏着它在手里揉来搓去面就成不了团,还越捏越稀。我一直想不通这个理由,可也不得不服这理由,因为我就是做不成这小枕头!妈妈一屉屉全部把它蒸熟晾在一个大盖子里,每蒸熟一锅我总是争着去尝尝味儿合不合适什么的,总是喜欢这样和妈妈呆在厨房里的时刻,锅里炊烟袅袅,清香扑鼻,实在无异于人间一大享受。晾凉的粑粑变成坚硬无比,可以放到正月也不会坏,这也是为什么总要到过年的时候才做粑粑的原因,要不然天气太热放不了两天就长霉了。
让人欣慰也让人惆怅的是,现在想要释放对二米粑的思念,太容易了,不管在哪个超市里速冻柜里都会有做工精致小巧可爱而且品种奇多的二米粑卖,一袋才几块钱,拿回家在微波炉里一热就可以吃了,确实方便快捷。味道应该来说也是不错的,就象如今在一些饭店吃饭,餐后糕点有时也会上这种二米粑,小巧得让你不忍下嘴,馅儿也是很香的。只是从感情上来说永远也比不了家里自己从开始泡米打米做馅洗叶子七八十道程序做出来的二米粑香,那吃的不只是一种糕点,亲情根本就不是任何一个地方买得到的。
人的一生有时感觉象只风筝,摇摇荡荡,不知道明天会飘到什么地方,对老家的思念就是那根线,飞得太远的时候才会感觉到那根线在心里轻轻的缠绕牵绊,无止无尽。
老家随想(二)
老家是个小城,以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划分。城外围有一条真如歌里所唱‘时常干涸的小河’环绕着。这条河叫做旭水河,很多年以前老家的酒厂有种曲酒就叫旭水大曲,如今这条河也和很多古老的记忆一样只能留在心里了,尽管它从来就没在我心里留下过美好的记忆,但起码它以前总是条河。现在只是一条堆满青苔石而不见流水的凹地。
老家和其它小城一样,没有城区公共汽车,城里来往的人如果不骑自行车,除了走路还有人力三轮车可以坐。回到老家常常只觉得有一点很方便,不管到哪都觉得很近似的,散步似的就走到了,非常惬意自如。小城也有出租车,一般只在乡镇里穿行。三轮车独有的铃铛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是听不到的,只有躺在老家的床上听着这种铃铛声才能真切地感觉到老家的存在。
川西的小城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平瘠,不似周庄和芙蓉镇那么小桥流水,古色古香,小家碧玉。当我想要描述老家的韵致时,就和要描述一个完全没有什么特色的老太太一样困难,她既没有老眼昏花却有些老态龙钟,既没有丰厚富饶倒也衣食无缺,她几乎就和一粒沙似的跌落在沙漠里。
在老家这样特定环境的小范围里,特殊的茶文化(如果那也可以叫做一种文化的话)应该算作小城一景了。在我现在所生活的城市里我没有见过如此密集的茶馆和喝茶的人或者整天有那么多时间坐在茶馆里的人,原因很简单,老家如同大多数小城一样,没有几个支柱企业,大多数人无可避免地成了闲杂人员。小城也有很多的小摊小贩,由于大环境的不景气,这些小本生意自然也就清淡得如同过江的青龙。人总是要找到自己生活方式的,当一个人有时间而没有钱的时候,整日泡茶馆就是最好最简单最便宜的消遣方式。
在我的印象里老家泡茶馆的只有男的,不分老少,没有女的坐在里面。小城的茶馆如同社会特定的一个舞台,成了人们判断很多事情的参照物。离开老家的很多年以来,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归纳着那些我曾经很熟悉的人,他们把融入社会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