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mnzw.com,舂光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我回了一次朝思暮想的老家,在这创造我生命的地方流连了几天。从县城到家乡的路上,我叫车开慢点,纵情欣赏风光,一边看一边回忆。美丽的故乡确有写不完的风景和恋情,而“路”最是感慨良多,神思激荡!
我的老家叫金龙村,离东安县城10多公里,中间几座大山横腰拦着。看到屋走到哭,实际路程就不只这点了。过去用脚板量羊肠路,上岭下坡,山回路转,不流几身黑汗就莫想进城。好在有一条值得荣耀的路:三尺多宽的石板路,凿得平平坦坦,被岁月的流水打磨得锃光放亮。两旁树木葱茏,山花烂漫,群鸟协奏,加上“竹溪村路板桥斜”自然风光任你享受。路到山巅可能是近郊的最高处,纵目眺望“一览众山小”县城就在脚下。因此这路被人们称道为“仙道”但再好的石板路还是改变不了“行路难”的局面。特别是虾塘那段叠级而上的上岭路,虽说是整直的条石砌得有棱有角,光可鉴人,可陡得前人提脚后人可闻脚板臭。上这个岭无不喉咙扯风箱、嘴巴喘粗气。我小时跟着父亲去城郊的外婆家,父亲有意考验我的脚劲,说路的山顶有甜蜜蜜的“仙水”只要你诚心数好石阶就能喝到。我的劲头一下子就鼓胀起来,打起飞脚往上爬,爬一级石阶数一个数码。一二三六七八七十五一百一十我反过头来问父亲怎么还看不到“仙井”?父亲说快到了,给我讲“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故事鼓劲,要我继续诚心数下去!我数到280时,在路旁的坡上果然看到一口由一块大石头凹进钵子大小的“仙井”水从石眼里鼓出来。父亲说那是仙人用手挖出来献给走上岭路人喝的,喝了“仙水”可生出九牛二虎之力。美丽的传说撩拨得我“仙水”未喝心却醉了,但路途劳顿得却无力拿那小竹勺了。父亲用勺舀“仙水”喂我,问甜不甜?我苦笑着点头如啄米!
这段浓浓乡情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忆犹新。好在这“仙路”还未全部毁掉,这次回乡车到旧路处,我下车去重爬一次“仙路”重看一眼“仙井”重喝一捧“仙水”体味世事沧桑和当年行路的苦涩。可是,只见那“仙路”和“仙井”已绿苔茸茸,茅草丛生,蜷缩在大马路的角落里,好像被人冷落在那儿哭脸哩!我这怀旧的一爬一瞥,出了一身臭汗,虽未喝到“仙水”可心里有种特殊的感觉;乡情奔涌,别有一番情趣啊!
故乡何以有这么一条撩拨心神的“仙路”?何以有那么一些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为揭开其扑朔迷离的面纱,在我成年后曾好奇地向乡亲父老打问过缘由。他们只说是“官路”和“神话”却回答不出子丑寅卯来。近来我翻阅大唐家谱。终于找到了注脚。原来宋朝高宗、宁宗皇帝时,我们村的十一世祖唐仁泽曾先后三次被朝廷封为“王”和“候”他修了这条高雅的石板路。路到村口,建了大牌楼和“下马桩”竣工那天,县太爷府老爷坐轿跨马,爬“仙路”看“仙井”喝“仙水”前来剪彩捧场。他还陆续在村里建了一座金龙桥,一座兴龙庵,一座尼龙观,一个双龙井、一座大唐祠等建筑,修了13级石阶并有巢门的大宅门,颇有大家子气派!但是建筑尽管何等威武,何等风光,而那路也只是“古道——西风——瘦马”官人坐在轿里哪知路的高低。一代又一代的平民百姓在石板路上来来往往“涛声依旧”地默念着“不到长城非好汉”扯几阵“喉头风箱”喘几多粗气,出几身黑汗!
轿车闪过一丛丛、一簇簇色彩斑斓的山花,来到村头“下马桩”村道两旁排成“一”字队伍,是兄弟和侄儿们在喜迎“浪子回乡”呀!我叫停车,开窗与大家打招呼。他们却招手叫继续往前开,说现在村道修好了,车子可直接开到老屋场去。我记得小时老辈人经常唠叨“下马桩”的故事,无论什么大官和贵人到这里都要卸马下轿。小卒一个的我果断下了车,让空车徐徐顺村道前进。一会儿,我与簇拥的亲属们喜笑颜开地踩着砂石村道,走进了娘生我的老屋场。故乡“路”的变迁在我脑际久久萦绕
星移斗转数百年,日历翻到20世纪70年代,猛不防一阵隆隆炮响,县道通到了乡政府所在地。90年代乡村凑钱,又响了一阵炮,乡道修到了“下马桩”村民们在村里第一次听到了汽笛声,纷纷走出屋来祝贺,噼哩叭啦的鞭炮声和“公路进山啦”的高呼声,山呼海啸,震天动地。可是“路”到此却打了顿。因为“金龙桥”成了“拦路虎”村路无法修进村里去。原来这桥是用木材架成的“花桥”又是村里“八景”之一的龙脉。要留着它“饱眼福”车子就进不了村,怎么办?村民们议过来议过... -->>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我回了一次朝思暮想的老家,在这创造我生命的地方流连了几天。从县城到家乡的路上,我叫车开慢点,纵情欣赏风光,一边看一边回忆。美丽的故乡确有写不完的风景和恋情,而“路”最是感慨良多,神思激荡!
我的老家叫金龙村,离东安县城10多公里,中间几座大山横腰拦着。看到屋走到哭,实际路程就不只这点了。过去用脚板量羊肠路,上岭下坡,山回路转,不流几身黑汗就莫想进城。好在有一条值得荣耀的路:三尺多宽的石板路,凿得平平坦坦,被岁月的流水打磨得锃光放亮。两旁树木葱茏,山花烂漫,群鸟协奏,加上“竹溪村路板桥斜”自然风光任你享受。路到山巅可能是近郊的最高处,纵目眺望“一览众山小”县城就在脚下。因此这路被人们称道为“仙道”但再好的石板路还是改变不了“行路难”的局面。特别是虾塘那段叠级而上的上岭路,虽说是整直的条石砌得有棱有角,光可鉴人,可陡得前人提脚后人可闻脚板臭。上这个岭无不喉咙扯风箱、嘴巴喘粗气。我小时跟着父亲去城郊的外婆家,父亲有意考验我的脚劲,说路的山顶有甜蜜蜜的“仙水”只要你诚心数好石阶就能喝到。我的劲头一下子就鼓胀起来,打起飞脚往上爬,爬一级石阶数一个数码。一二三六七八七十五一百一十我反过头来问父亲怎么还看不到“仙井”?父亲说快到了,给我讲“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故事鼓劲,要我继续诚心数下去!我数到280时,在路旁的坡上果然看到一口由一块大石头凹进钵子大小的“仙井”水从石眼里鼓出来。父亲说那是仙人用手挖出来献给走上岭路人喝的,喝了“仙水”可生出九牛二虎之力。美丽的传说撩拨得我“仙水”未喝心却醉了,但路途劳顿得却无力拿那小竹勺了。父亲用勺舀“仙水”喂我,问甜不甜?我苦笑着点头如啄米!
这段浓浓乡情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忆犹新。好在这“仙路”还未全部毁掉,这次回乡车到旧路处,我下车去重爬一次“仙路”重看一眼“仙井”重喝一捧“仙水”体味世事沧桑和当年行路的苦涩。可是,只见那“仙路”和“仙井”已绿苔茸茸,茅草丛生,蜷缩在大马路的角落里,好像被人冷落在那儿哭脸哩!我这怀旧的一爬一瞥,出了一身臭汗,虽未喝到“仙水”可心里有种特殊的感觉;乡情奔涌,别有一番情趣啊!
故乡何以有这么一条撩拨心神的“仙路”?何以有那么一些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为揭开其扑朔迷离的面纱,在我成年后曾好奇地向乡亲父老打问过缘由。他们只说是“官路”和“神话”却回答不出子丑寅卯来。近来我翻阅大唐家谱。终于找到了注脚。原来宋朝高宗、宁宗皇帝时,我们村的十一世祖唐仁泽曾先后三次被朝廷封为“王”和“候”他修了这条高雅的石板路。路到村口,建了大牌楼和“下马桩”竣工那天,县太爷府老爷坐轿跨马,爬“仙路”看“仙井”喝“仙水”前来剪彩捧场。他还陆续在村里建了一座金龙桥,一座兴龙庵,一座尼龙观,一个双龙井、一座大唐祠等建筑,修了13级石阶并有巢门的大宅门,颇有大家子气派!但是建筑尽管何等威武,何等风光,而那路也只是“古道——西风——瘦马”官人坐在轿里哪知路的高低。一代又一代的平民百姓在石板路上来来往往“涛声依旧”地默念着“不到长城非好汉”扯几阵“喉头风箱”喘几多粗气,出几身黑汗!
轿车闪过一丛丛、一簇簇色彩斑斓的山花,来到村头“下马桩”村道两旁排成“一”字队伍,是兄弟和侄儿们在喜迎“浪子回乡”呀!我叫停车,开窗与大家打招呼。他们却招手叫继续往前开,说现在村道修好了,车子可直接开到老屋场去。我记得小时老辈人经常唠叨“下马桩”的故事,无论什么大官和贵人到这里都要卸马下轿。小卒一个的我果断下了车,让空车徐徐顺村道前进。一会儿,我与簇拥的亲属们喜笑颜开地踩着砂石村道,走进了娘生我的老屋场。故乡“路”的变迁在我脑际久久萦绕
星移斗转数百年,日历翻到20世纪70年代,猛不防一阵隆隆炮响,县道通到了乡政府所在地。90年代乡村凑钱,又响了一阵炮,乡道修到了“下马桩”村民们在村里第一次听到了汽笛声,纷纷走出屋来祝贺,噼哩叭啦的鞭炮声和“公路进山啦”的高呼声,山呼海啸,震天动地。可是“路”到此却打了顿。因为“金龙桥”成了“拦路虎”村路无法修进村里去。原来这桥是用木材架成的“花桥”又是村里“八景”之一的龙脉。要留着它“饱眼福”车子就进不了村,怎么办?村民们议过来议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