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顽石的万历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多次提到,张璁上《大礼或问》、杨慎领导请愿、杨继盛上疏弹劾严嵩,等等,都发生在这个会极门,只是这个时候还叫左顺门。
这是明朝经常发生重大政治事件的地方,也是皇帝的意志、宦官的意志和文官的意志进行博弈的地方。
由于刚刚即位,所以这个时候万历皇帝还没有正式“视事”,还没有资格开始和大臣们讨论国家事务,凡有诏令,都由司礼监太监在这里宣读。
高拱们来到会极门时,以掌印太监冯保为首,司礼监的各位太监早已在此等候。
看看人到齐了,只听冯保一声“有旨”,大臣们连忙跪下听旨。司礼监的一位太监开始高声宣读“圣旨”: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帝圣旨。
诸位注意,这是一道以皇后、贵妃、皇帝三人的名义,共同下达的旨意。
大家可能会产生疑问,这时的皇帝是万历皇帝,那么这个皇后、贵妃又是谁?这个皇帝自然是万历皇帝,但皇后和贵妃,却是他父亲隆庆皇帝的皇后和贵妃。
皇后姓陈,是万历皇帝的“嫡母”;贵妃姓李,是万历皇帝的“生母”。
由于要到下个月才上尊号,上了尊号之后才能叫“太后”,所以这个时候还是按过去的叫法,一个是“皇后”、一个是“贵妃”。
司礼监太监继续宣读:
传与内阁府部等衙门官员,我大行皇帝宾天先一日,召内阁三臣至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亲授遗嘱。
说东宫年少,要他每辅佐。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不许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
高拱便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你每大臣受国家厚恩,当思竭忠报主,如何只阿附权臣,蔑视主上。姑且不究。
今后俱要洗心涤虑,用心办事。如再有这等的,处以典刑。拱即日出城。
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圣旨”,意思十分明白,朝廷对你们内阁三大臣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但首辅高拱不知图报,专权擅政,连皇帝的权力都夺去了,弄得我们孤儿寡母十分恐慌。
所以,我们只有采取断然措施,让他立即滚蛋,回原籍闲住。你们内阁、五府、六部的大臣们,都受国家的厚恩,怎么一味附和他、不敢站出来和他作斗争?
希望你们认真反省,好好为朝廷办事,否则,高拱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
司礼监太监面无表情地宣读着“圣旨”,高拱听着听着,如同五雷轰顶,几乎晕了过去。其他的大臣也被这道圣旨弄得一头雾水。
但皇恩浩荡,令出如山,一位头上顶着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掌吏部事的内阁首辅,这是文官的领班。
是刚刚死去二十天的皇帝的老师,他的所有政治身份,就这样被一道圣旨剥夺得干干净净,踉跄出京。
那么有人要问了,这个高拱到底犯了什么事?他不是很能干的吗?
这一次怎么这么窝囊,难道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北京、返回原籍?
“圣旨”说你连皇帝的权力都敢夺,你是否这样,如果不是,你可以申诉啊,你可以让他们拿出证据来啊?
但是,没有证据。什么叫君主专制,这就叫君主专制。这个圣旨也许根本就不是皇帝的意思,但只要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那就不可违抗。
况且,你也找不到人申诉、没有地方可以申诉。圣旨是由司礼监太监宣读的,你和他论理吗?
他说是只是“传奉圣旨”。你找皇后、贵妃,或者找皇帝论理吗?
人家根本就不见你。你说不见皇帝不走,那对不起,御史们在准备罗列你更多的罪状。
而且,锦衣卫的棍子就在那里等候。所以你只能对着宣读圣旨的宦官磕头,口中还要高呼“谢恩”,要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小皇帝即位后,朝廷中发生的第一桩大事,高拱这一次可能破了一项纪录,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自有记载以来被新皇帝以最快速度罢免的“顾命大臣”。
事后很多天,名义上的当事人朱翊钧才知道这件事情。而不久后,他的老师张居正顺理成章的成了帝国的首辅,这也是他亲身第一次经历朝堂上的斗争。
想到这里,朱翊钧透过额前的珠帘,偷偷的瞄向自己的老师。
张居正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很有睥睨一切的气势。看着正在侃侃而谈的老师,联想到高拱的下场,小皇帝的心里不由产生了一丝忌惮和害怕。
虽然长在深宫,聪慧的朱翊钧比实际年龄更加的成熟。换句话说,他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登极之初,他就以高贵的仪表给了臣僚们以深刻的印象。
他的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有余音袅袅。外人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早熟的君主。
他在五岁时就能够读书,按中国此时的计算方法,那时他的实足年龄仅在三岁至四岁之间。
当然,在他御字之初,由于年龄太小,临朝时他还需要在衣袖里抽出一张张别人事先为他书写好的纸片,边看边答复各个官员的呈奏请示。
在现阶段,他还不能完全明白纸片上所写答语的含义,而只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儿童在简单地履行皇帝的职责。
他既为皇帝,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人和他平等。但他很清楚这并不是绝对的。在两位皇太后之外,他所需要尊敬的人还有两个。
一个是张居正张先生,另一个是自己的大伴冯保。这种观念,并不是来自皇太后那里,而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
高拱事件,是张、冯两人首次结合在一起,导演的一出大戏。这对今后的政治形势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这一点,自然也不是现在刚满十岁的万历皇帝所能理解的。只不过他以前对高拱的印象并不坏,他的父皇能够登基当上皇帝,此人功不可没。虽然那个老头子性格不太讨他喜欢。
不过有件事情让他非常迷惑。去年,冯保以高拱在父皇驾崩时,曾说过“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向皇太后、皇上告密。
皇太后听了,非常震惊;小皇帝听了,当时也马上变了脸色。这才有了后面的一幕。
这事情总透露着几分诡异,细细琢磨着有些蹊跷,老师应该不是这种人吧?冯保应该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朱翊钧收回心绪,把注意力集中在朝堂上。
眼前的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眉目轩朗,长须,而且注意修饰,袍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
他的心智也完全和仪表相一致。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揭出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颇合于中国古语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看到这里,朱翊钧刚才的那种荒唐想法又有些动摇了……
多次提到,张璁上《大礼或问》、杨慎领导请愿、杨继盛上疏弹劾严嵩,等等,都发生在这个会极门,只是这个时候还叫左顺门。
这是明朝经常发生重大政治事件的地方,也是皇帝的意志、宦官的意志和文官的意志进行博弈的地方。
由于刚刚即位,所以这个时候万历皇帝还没有正式“视事”,还没有资格开始和大臣们讨论国家事务,凡有诏令,都由司礼监太监在这里宣读。
高拱们来到会极门时,以掌印太监冯保为首,司礼监的各位太监早已在此等候。
看看人到齐了,只听冯保一声“有旨”,大臣们连忙跪下听旨。司礼监的一位太监开始高声宣读“圣旨”: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帝圣旨。
诸位注意,这是一道以皇后、贵妃、皇帝三人的名义,共同下达的旨意。
大家可能会产生疑问,这时的皇帝是万历皇帝,那么这个皇后、贵妃又是谁?这个皇帝自然是万历皇帝,但皇后和贵妃,却是他父亲隆庆皇帝的皇后和贵妃。
皇后姓陈,是万历皇帝的“嫡母”;贵妃姓李,是万历皇帝的“生母”。
由于要到下个月才上尊号,上了尊号之后才能叫“太后”,所以这个时候还是按过去的叫法,一个是“皇后”、一个是“贵妃”。
司礼监太监继续宣读:
传与内阁府部等衙门官员,我大行皇帝宾天先一日,召内阁三臣至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亲授遗嘱。
说东宫年少,要他每辅佐。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不许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
高拱便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你每大臣受国家厚恩,当思竭忠报主,如何只阿附权臣,蔑视主上。姑且不究。
今后俱要洗心涤虑,用心办事。如再有这等的,处以典刑。拱即日出城。
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圣旨”,意思十分明白,朝廷对你们内阁三大臣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但首辅高拱不知图报,专权擅政,连皇帝的权力都夺去了,弄得我们孤儿寡母十分恐慌。
所以,我们只有采取断然措施,让他立即滚蛋,回原籍闲住。你们内阁、五府、六部的大臣们,都受国家的厚恩,怎么一味附和他、不敢站出来和他作斗争?
希望你们认真反省,好好为朝廷办事,否则,高拱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
司礼监太监面无表情地宣读着“圣旨”,高拱听着听着,如同五雷轰顶,几乎晕了过去。其他的大臣也被这道圣旨弄得一头雾水。
但皇恩浩荡,令出如山,一位头上顶着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掌吏部事的内阁首辅,这是文官的领班。
是刚刚死去二十天的皇帝的老师,他的所有政治身份,就这样被一道圣旨剥夺得干干净净,踉跄出京。
那么有人要问了,这个高拱到底犯了什么事?他不是很能干的吗?
这一次怎么这么窝囊,难道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北京、返回原籍?
“圣旨”说你连皇帝的权力都敢夺,你是否这样,如果不是,你可以申诉啊,你可以让他们拿出证据来啊?
但是,没有证据。什么叫君主专制,这就叫君主专制。这个圣旨也许根本就不是皇帝的意思,但只要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那就不可违抗。
况且,你也找不到人申诉、没有地方可以申诉。圣旨是由司礼监太监宣读的,你和他论理吗?
他说是只是“传奉圣旨”。你找皇后、贵妃,或者找皇帝论理吗?
人家根本就不见你。你说不见皇帝不走,那对不起,御史们在准备罗列你更多的罪状。
而且,锦衣卫的棍子就在那里等候。所以你只能对着宣读圣旨的宦官磕头,口中还要高呼“谢恩”,要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小皇帝即位后,朝廷中发生的第一桩大事,高拱这一次可能破了一项纪录,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自有记载以来被新皇帝以最快速度罢免的“顾命大臣”。
事后很多天,名义上的当事人朱翊钧才知道这件事情。而不久后,他的老师张居正顺理成章的成了帝国的首辅,这也是他亲身第一次经历朝堂上的斗争。
想到这里,朱翊钧透过额前的珠帘,偷偷的瞄向自己的老师。
张居正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很有睥睨一切的气势。看着正在侃侃而谈的老师,联想到高拱的下场,小皇帝的心里不由产生了一丝忌惮和害怕。
虽然长在深宫,聪慧的朱翊钧比实际年龄更加的成熟。换句话说,他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登极之初,他就以高贵的仪表给了臣僚们以深刻的印象。
他的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有余音袅袅。外人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早熟的君主。
他在五岁时就能够读书,按中国此时的计算方法,那时他的实足年龄仅在三岁至四岁之间。
当然,在他御字之初,由于年龄太小,临朝时他还需要在衣袖里抽出一张张别人事先为他书写好的纸片,边看边答复各个官员的呈奏请示。
在现阶段,他还不能完全明白纸片上所写答语的含义,而只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儿童在简单地履行皇帝的职责。
他既为皇帝,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人和他平等。但他很清楚这并不是绝对的。在两位皇太后之外,他所需要尊敬的人还有两个。
一个是张居正张先生,另一个是自己的大伴冯保。这种观念,并不是来自皇太后那里,而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
高拱事件,是张、冯两人首次结合在一起,导演的一出大戏。这对今后的政治形势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这一点,自然也不是现在刚满十岁的万历皇帝所能理解的。只不过他以前对高拱的印象并不坏,他的父皇能够登基当上皇帝,此人功不可没。虽然那个老头子性格不太讨他喜欢。
不过有件事情让他非常迷惑。去年,冯保以高拱在父皇驾崩时,曾说过“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向皇太后、皇上告密。
皇太后听了,非常震惊;小皇帝听了,当时也马上变了脸色。这才有了后面的一幕。
这事情总透露着几分诡异,细细琢磨着有些蹊跷,老师应该不是这种人吧?冯保应该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朱翊钧收回心绪,把注意力集中在朝堂上。
眼前的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眉目轩朗,长须,而且注意修饰,袍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
他的心智也完全和仪表相一致。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揭出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颇合于中国古语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看到这里,朱翊钧刚才的那种荒唐想法又有些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