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mnzw.com,盛唐不遗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豫和李俅都只有十六七岁的年纪,算是半大的少年,正是充满活力和渴望交际的年纪,而这个年纪的人仍带着些许童真,对社会看的还不够透彻,尤其是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一面。
作为最被李隆基看重的两个皇孙,李豫和李俅暂时并没有出现对抗的迹象,反而充满了兄弟之间的友好,这似乎说明父辈的争斗,暂时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甚至,他们很有可能对父辈的斗争还不太清楚。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太多的机会,与他们的父辈接触,也就更不会有深刻的思想交流了,从懂事开始,他们就一起住在百孙院,一起玩耍,一起成长,而他们的父辈和叔伯们则住在十王宅,太子李亨更是住在皇宫别院,被皇帝时刻监视着。
李隆基的良苦用心,让皇孙们过早的与皇子分离,从而避免了皇子之间的斗争波及到皇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皇孙们的童真,没让他们过早的参与残酷的斗争。
但大势是难以阻挡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皇孙们知道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懂得的道理也会越来越丰富,随着心智的逐步成熟,将不可避免的投入到权利争斗之中,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心的必然。
此刻的李豫和李俅,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朝堂上的事情,更明白各自的处境,只是看的还不够透彻,另外,他们暂时还没有体味到权利给人带来的快感,自然也就没有争夺权利的强烈驱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纯洁的兄弟感情,也就理所当然的占了上风,让他们可以平心静气的相处。
李安是真心希望他们两兄弟之前的感情,可以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永远都不要像他们父辈那样去争斗,但他心里很清楚,有很多事情,完全不再他的控制之中。
此刻,他能做到的,就是利用这次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增进两兄弟的感情,这样,即便日后发生争斗,也不至太过惨烈和绝情。
不过,以老李家父子兄弟相残的优秀传统,李安是真的没有太大的信心,只能尽力而已。
骊山脚下的风景是美丽的,尤其是夜晚的时候更是如此,当月牙夹在远处两座山峰之间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风景,更是让人沉醉。
吃着香气逼人的野味,看着醉人的风景,还有周围仆从忙碌搭建帐篷的身影,李安的心情是豪迈的,李豫和李俅的心情也相当不错。
“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你们将来当上了皇帝,你们会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见周围并没有别人,李安开口询问二人。
李豫和李俅对视一眼,半天不敢说话,李安问的问题,把他们给吓到了,毕竟,当皇帝是不能假设的,只要还未登上皇帝的宝座,就不能说自己当上皇帝以后会怎么样,否则,一旦传到李隆基的耳朵里,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帝王最忌讳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假设。
见二人不敢回答这个问题,李安笑了笑,轻声道:“那就换一个问法,如果你们将来当上宰相,会如何辅佐皇帝治理江山,这个问题总可以回答了吧!”
李俅目视李豫,让李豫先回答。
“李侍郎,如果我将来做了宰相,一定会尽心尽力的辅佐皇帝,鼓励农桑,提倡孝道,勤政爱民……”
李豫说了一大堆,但言之无物,全都是官话废话,没有引申到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上,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对大唐的具体局势还不是太清楚,不知从何说起。
“四郎,如果你做了宰相呢?”
李安看向李俅,轻声询问。
李俅看了李豫一眼,轻声道:“李侍郎,我觉得广平王刚才说的很好,我要是做了宰相,也会如此。”
李安微微叹了口气,看来问题问的太大,问不出自己需要的结果,还是要问的具体一些才行。
“我大唐在安西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但朝廷为了继续维持在安西的存在,每年都要从国库之中拨出很大一笔财富,而且是逐年增加,这成了朝廷很大的负担,你们若是宰相,会怎么做?”
李安先问了一个安西的问题,让两位皇孙回答。
“李侍郎,我大唐在安西仅有两万兵马,而安西却有那么多臣服的小国,人口也不少,只要让安西各国稍微增加一些进贡,就足以养活大唐的兵马,为什么还要从国库调拨钱粮呢?所以,我要是做了宰相,会建议皇帝让安西各国增加税赋,并负责为我大唐兵马提供足够的钱粮,这样,就不用从国库调拨钱财了。”
李豫一脸霸气的回答,仿佛在他的眼中,所谓的安西各附属国都是泥捏的一样,只要朝廷一句话,就会乖乖的交钱,以供养大唐朝廷的军队。
“李侍郎,我觉得广平王说的很对,既然安西各国已经臣服大唐,就理应向我大唐缴纳赋税,凭什么,总是让我大唐保护他们,而他们却几乎不用缴纳税赋,导致我大唐的两万兵马,还需要朝廷每年调拨物资进行供养。”
李俅再一次与李豫观点一致,要是他们的父亲也能这么观点一致,大唐朝廷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内斗了。
不过,从他们的回答,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还很幼稚,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没有看到大唐朝廷为什么会宁肯自己大量消耗财政,也不肯让安西小国负担大唐兵马的钱粮供应。
交通不便是最大的原因,从都城长安到安西的路程有近万里路,如此路途遥远的距离,让大唐很难用强硬的手段控制那里,在安西维持两万大军,所付出的代价,相当于内地的二十万兵马,对财力要求极高,而两万兵马就算再怎么精锐,又能抵挡多少强敌,一旦安西各国全部反叛,并连接西部的大食和南部的吐蕃,则大唐的兵马根本就无力抵挡,失去安西也就成了必然。
若要维持住安西,必须得到安西各附属国的支持,让他们看到,跟着大唐混,既能得到保护,又几乎不用付出什么,只需名义上的臣服就可以了,如此,安西各小国,又有什么理由不臣服大唐呢?而大唐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用供养二十万兵马的财政,养活驻守安西的两万精锐,能维持多久,就要看大唐的财政能支持到多久。
>
李豫和李俅都只有十六七岁的年纪,算是半大的少年,正是充满活力和渴望交际的年纪,而这个年纪的人仍带着些许童真,对社会看的还不够透彻,尤其是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一面。
作为最被李隆基看重的两个皇孙,李豫和李俅暂时并没有出现对抗的迹象,反而充满了兄弟之间的友好,这似乎说明父辈的争斗,暂时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甚至,他们很有可能对父辈的斗争还不太清楚。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太多的机会,与他们的父辈接触,也就更不会有深刻的思想交流了,从懂事开始,他们就一起住在百孙院,一起玩耍,一起成长,而他们的父辈和叔伯们则住在十王宅,太子李亨更是住在皇宫别院,被皇帝时刻监视着。
李隆基的良苦用心,让皇孙们过早的与皇子分离,从而避免了皇子之间的斗争波及到皇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皇孙们的童真,没让他们过早的参与残酷的斗争。
但大势是难以阻挡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皇孙们知道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懂得的道理也会越来越丰富,随着心智的逐步成熟,将不可避免的投入到权利争斗之中,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心的必然。
此刻的李豫和李俅,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朝堂上的事情,更明白各自的处境,只是看的还不够透彻,另外,他们暂时还没有体味到权利给人带来的快感,自然也就没有争夺权利的强烈驱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纯洁的兄弟感情,也就理所当然的占了上风,让他们可以平心静气的相处。
李安是真心希望他们两兄弟之前的感情,可以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永远都不要像他们父辈那样去争斗,但他心里很清楚,有很多事情,完全不再他的控制之中。
此刻,他能做到的,就是利用这次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增进两兄弟的感情,这样,即便日后发生争斗,也不至太过惨烈和绝情。
不过,以老李家父子兄弟相残的优秀传统,李安是真的没有太大的信心,只能尽力而已。
骊山脚下的风景是美丽的,尤其是夜晚的时候更是如此,当月牙夹在远处两座山峰之间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风景,更是让人沉醉。
吃着香气逼人的野味,看着醉人的风景,还有周围仆从忙碌搭建帐篷的身影,李安的心情是豪迈的,李豫和李俅的心情也相当不错。
“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你们将来当上了皇帝,你们会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见周围并没有别人,李安开口询问二人。
李豫和李俅对视一眼,半天不敢说话,李安问的问题,把他们给吓到了,毕竟,当皇帝是不能假设的,只要还未登上皇帝的宝座,就不能说自己当上皇帝以后会怎么样,否则,一旦传到李隆基的耳朵里,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帝王最忌讳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假设。
见二人不敢回答这个问题,李安笑了笑,轻声道:“那就换一个问法,如果你们将来当上宰相,会如何辅佐皇帝治理江山,这个问题总可以回答了吧!”
李俅目视李豫,让李豫先回答。
“李侍郎,如果我将来做了宰相,一定会尽心尽力的辅佐皇帝,鼓励农桑,提倡孝道,勤政爱民……”
李豫说了一大堆,但言之无物,全都是官话废话,没有引申到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上,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对大唐的具体局势还不是太清楚,不知从何说起。
“四郎,如果你做了宰相呢?”
李安看向李俅,轻声询问。
李俅看了李豫一眼,轻声道:“李侍郎,我觉得广平王刚才说的很好,我要是做了宰相,也会如此。”
李安微微叹了口气,看来问题问的太大,问不出自己需要的结果,还是要问的具体一些才行。
“我大唐在安西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但朝廷为了继续维持在安西的存在,每年都要从国库之中拨出很大一笔财富,而且是逐年增加,这成了朝廷很大的负担,你们若是宰相,会怎么做?”
李安先问了一个安西的问题,让两位皇孙回答。
“李侍郎,我大唐在安西仅有两万兵马,而安西却有那么多臣服的小国,人口也不少,只要让安西各国稍微增加一些进贡,就足以养活大唐的兵马,为什么还要从国库调拨钱粮呢?所以,我要是做了宰相,会建议皇帝让安西各国增加税赋,并负责为我大唐兵马提供足够的钱粮,这样,就不用从国库调拨钱财了。”
李豫一脸霸气的回答,仿佛在他的眼中,所谓的安西各附属国都是泥捏的一样,只要朝廷一句话,就会乖乖的交钱,以供养大唐朝廷的军队。
“李侍郎,我觉得广平王说的很对,既然安西各国已经臣服大唐,就理应向我大唐缴纳赋税,凭什么,总是让我大唐保护他们,而他们却几乎不用缴纳税赋,导致我大唐的两万兵马,还需要朝廷每年调拨物资进行供养。”
李俅再一次与李豫观点一致,要是他们的父亲也能这么观点一致,大唐朝廷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内斗了。
不过,从他们的回答,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还很幼稚,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没有看到大唐朝廷为什么会宁肯自己大量消耗财政,也不肯让安西小国负担大唐兵马的钱粮供应。
交通不便是最大的原因,从都城长安到安西的路程有近万里路,如此路途遥远的距离,让大唐很难用强硬的手段控制那里,在安西维持两万大军,所付出的代价,相当于内地的二十万兵马,对财力要求极高,而两万兵马就算再怎么精锐,又能抵挡多少强敌,一旦安西各国全部反叛,并连接西部的大食和南部的吐蕃,则大唐的兵马根本就无力抵挡,失去安西也就成了必然。
若要维持住安西,必须得到安西各附属国的支持,让他们看到,跟着大唐混,既能得到保护,又几乎不用付出什么,只需名义上的臣服就可以了,如此,安西各小国,又有什么理由不臣服大唐呢?而大唐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用供养二十万兵马的财政,养活驻守安西的两万精锐,能维持多久,就要看大唐的财政能支持到多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