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因果循环 (2/2)
美女中文网 mnzw.com,老身聊发少年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张宁到底是单纯报复他的妻子,还是另有深意?
若是单纯报复他的妻子,那张宁对张静的情义就颇为深厚,实在不像是知道张静不是他亲妹妹的样子。可若是他知道张静的身份,这么做一切都另有深意,那他这般毫不担心自己查到他头上的做法也实在太大胆了点。
人要做错了事,就算当事人能原谅,可关心爱护那人的人,还是会对你的错误铭记于心,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点,就算是圣人,都只能得个无解的答案。
李茂自认一生中只做错过这么一件事,可就这一件事,差点弄的他们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几乎报应在他的全家身上,成为他永远的憾事。
如今他已决意改变,但当年的恶果终于还是又一次被他品尝。这果实太过苦涩,也太过让人难以置信。
方氏害过张宁的外甥,张宁就让方氏也失去一个外甥来偿还。也许未来,方氏还会有更多的外甥和外甥女死于内宅的阴私之中。
这般深沉的心思和无声无息的手段,他李茂自愧不如。
李茂不知道自己是用着什么样的心思回到了家里。得知张宁对他其实充满了恶意,实在是无法让人能坦然承受的一件事。尤其当你一直以为他和你还算是朋友的时候。
任何人,在知道别人可能很厌恶你的时候,都不会有什么好心情。
方氏知道李茂今日要去找她的小弟去“谈谈”,自然是抱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丈夫的消息。在这个没什么见识的女人眼里,他的丈夫虽然一步步的登向高处,但总是还记得停下来等她,让她心里十分安宁。
方氏如今正在坐月子,坐月子的女人最应该有的是宽和的心态,而非成日担忧惊惧,所以李茂善意的隐瞒了张宁所布下的这个局,只是很轻松的告诉妻子这件事已经解决了,他已经和方毅郑重的警告过,让他不要再多在这个女人身上花心思。
男人的事情要让男人解决,女人应该做好的是后宅里的事情,方氏对此深信不疑。
就算她没坐月子,处理这事,也只能让丈夫对小弟好言相劝,自己再去安抚弟妹。
她带着她的娘家以后会如同过去一般平静无事的期望,渐渐地沉入了梦乡。
但这世上的事,有时候就是这么戏剧化。
就在第二日晚上,传来了一个十分骇人的消息。
——方氏的弟妹杨氏,冲进胡姨娘的房里,用剪刀刺死了胡姨娘。
因她还在小月子中,官府卖了大理寺卿方兴一个面子,并没有把她提走,而是派人看管起来,等待十天以后再押送候审。
情况发生的太突然,连李茂都不知道明明他岳母和他都已经倒向杨氏这边了,这位正在静养的女人为什么还要去杀了胡姨娘。
她是胡姨娘的主子,要打发了她根本都不需要自己动手的。
方老夫人不敢找自己的女儿,他们的女儿还在坐月子,她只能去找女婿李茂来想办法。
胡姨娘不是有身契的奴婢,而是朝廷命官的庶女,又是正经抬进来的良妾,死的如此惨烈,当然不能随便了之。
第三日大朝上,顶着许多人同情眼神的方兴迈着沉重的脚步缓缓的进入了大殿。就如所有人预料的一般,御史台的御史大夫参了身为“大理寺卿”的方兴治家不严,致使家中出现命案。
他认为,方兴身为专司刑狱案件审理的大理寺长官,家中亲眷却知法犯法,视国法为无物,已经不能胜任“大理寺卿”的职位。
御史大夫的弹劾一出,满朝惊诧。
李茂反射性地回头向着张宁看去,却发现张宁也是一脸诧异的样子。
若这是装出来的,那张宁的演技实在是太可怕了。
事实上,张宁确实很惊诧。
他从没想过那个女人能做到这个地步。
当年他从妻子赵氏那里知道李锐的处境后,一直就想着让方氏那个蠢女人也尝尝亲人被陷害糟蹋的滋味。当时他询问妻子赵氏,她在通州的官太太圈里可有见过什么心计深沉野心又大,而且地位还低的待嫁女儿。
赵氏想了半天,还真找到一个,便是后来他设局让方毅娶了的胡氏。
这胡氏只是一个庶女,却哄得家中嫡母把她当女儿养,对她也算十分爱重,谁料这庶女心却很大,差点爬了嫡母亲侄儿的床。
那胡仲亭官位虽然不高,嫡妻的家室却很好。她那嫡妻的儿子在通州参加乡试,借助在胡家,遇见了这种事,吓得第二天就辞别出去租了个屋子。
这件事一时间在通州沦为笑谈,她家嫡母也成了“养个白眼狼”的笑话,就连胡仲亭脸上都挂不住,这庶女也一直滞留在家里嫁不出去,甚至耽误了几个庶妹的亲事。
张宁一听到赵氏说起这个女人,顿时就觉得她是合适的人选。一来心机手段都有,不然也不会让嫡母养在身边,还待她极好。二来肯定也会做人,不然是到不了嫡母侄子的院子里的,门都进不去,更何况爬床?三是年纪大了,一定就更急着出头。
所以张宁才想办法把胡家弄到京里来。
那时候他已经是吏部尚书,提拔一两个以前的部下自然是容易。胡仲亭到了京中果然来拜见老上司,谢过他的提拔之恩。他也就接受了他的投靠,委托他照顾自己的亲戚方毅一二,顺便暗暗提了提方毅还没有妾室,他那女儿正好可以做个良妾。
胡家一家都不是笨蛋,那庶女到了京城也规规矩矩,从不出错,后来果然进了方家。
只是他原本只是想搅得方家的弟弟家宅不宁,最好再弄出些妻妾相争的戏码,也让她家名声败尽,得不到好下场才好,他却没想到只是随意下的一步棋,居然演变成这种地步。
不过张宁自巫蛊之事后对方氏这个女人的感想简直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听到方氏娘家有这样的下场,心中也是不停的叫着痛快。
是以当他看到李茂看过来的眼神,就知道他的布局已经被这位信国公府知晓了,他也不做出心虚的样子,只是微微偏着脑袋点了点头,对李锐露出了一个挑衅的笑容。
老子就是整你老婆家了,你又能如何?
是方毅自己要娶那女人的,他又没逼他。
李茂看到张宁的那个笑容,险些没一口气憋着提不上来。
他在朝中能这么快站稳脚步,除了皇帝在后面一直支持,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岳父是大理寺卿,和刑部、御史台都交好,又是勋贵派中的老臣。
他岳父如今年纪已大,在这个位子上也坐了十年,本来就算不出这个事,过几年也要告老,退下来换个闲职荣养的。如今弄出这种事情来,对于一个专司刑狱的大理寺卿来说,简直就是逼着他名誉丧尽、晚节不保,连个体面下来的结局都没有。
这么狠毒,张宁却一点愧疚或歉意的心理都没有,怎么不让他气愤?
就在昨日,他还在盘算着带上李锐一起,就以前做错的事情好好的登门道歉,两家解开积怨。张宁家里虽然身份成谜,但毕竟是姻亲,他若能掩饰一二,总是要帮到底的。
可如今弄到这种地步,不结仇就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他难道就一点也没想过李锐的处境吗?
李茂毫不吝啬的用着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着张宁的想法。
是想要砍了方氏背后的娘家实力,好给他的外甥铺路?
还是他也是前朝余孽的爪牙,要将信国公府一锅端了,让他侄子登上世子的位置?
可无论李茂在心里如何咒骂张宁,不过片刻的功夫,也都抛之脑后。
当他回身看着自己岳父挺直着脊梁却微微颤抖的样子时,他知道想追究这一切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都已经毫无意义了。
他的岳父真的已经老了,老到遭遇众人质疑的眼光都只能微微颤抖着身子,闭着眼睛无法辩驳的地步。
他一生兢兢业业,在刑部、京兆府都任过官,虽靠着信国公府的关系才登上了大理寺卿的位置,但从来不结朋聚党,生怕给信国公府惹上麻烦。他的岳父和他爹一样走的是孤臣的日子,皇帝要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所以也没给家里攒多少家业起来。
他并没有太大的才能,为人只秉承“公允”二字,对待儿女也如审案一样呆板无趣,所以两个儿子都没有灵性。
但他终究是个慈父、也是个关系孙辈的祖父。
他和他妻子作的孽,如今竟然让这个老人要承受风霜雨雪。
这般非议,应该是他承受的。
以前是岳父代替了自己的父亲在朝廷里替他遮风避雨,如今该轮到他了。
李茂举着笏板,端端正正地往前走了一步。
很多人都以为这位谨小慎、也许会为了避嫌而不出声的信国公,终究还是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踏出了他这一小步。
作为文臣之首,他迈出的一小步,代表了他和他身后的勋贵派的意见。
“启奏陛下,臣有异议!”
张宁到底是单纯报复他的妻子,还是另有深意?
若是单纯报复他的妻子,那张宁对张静的情义就颇为深厚,实在不像是知道张静不是他亲妹妹的样子。可若是他知道张静的身份,这么做一切都另有深意,那他这般毫不担心自己查到他头上的做法也实在太大胆了点。
人要做错了事,就算当事人能原谅,可关心爱护那人的人,还是会对你的错误铭记于心,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点,就算是圣人,都只能得个无解的答案。
李茂自认一生中只做错过这么一件事,可就这一件事,差点弄的他们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几乎报应在他的全家身上,成为他永远的憾事。
如今他已决意改变,但当年的恶果终于还是又一次被他品尝。这果实太过苦涩,也太过让人难以置信。
方氏害过张宁的外甥,张宁就让方氏也失去一个外甥来偿还。也许未来,方氏还会有更多的外甥和外甥女死于内宅的阴私之中。
这般深沉的心思和无声无息的手段,他李茂自愧不如。
李茂不知道自己是用着什么样的心思回到了家里。得知张宁对他其实充满了恶意,实在是无法让人能坦然承受的一件事。尤其当你一直以为他和你还算是朋友的时候。
任何人,在知道别人可能很厌恶你的时候,都不会有什么好心情。
方氏知道李茂今日要去找她的小弟去“谈谈”,自然是抱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丈夫的消息。在这个没什么见识的女人眼里,他的丈夫虽然一步步的登向高处,但总是还记得停下来等她,让她心里十分安宁。
方氏如今正在坐月子,坐月子的女人最应该有的是宽和的心态,而非成日担忧惊惧,所以李茂善意的隐瞒了张宁所布下的这个局,只是很轻松的告诉妻子这件事已经解决了,他已经和方毅郑重的警告过,让他不要再多在这个女人身上花心思。
男人的事情要让男人解决,女人应该做好的是后宅里的事情,方氏对此深信不疑。
就算她没坐月子,处理这事,也只能让丈夫对小弟好言相劝,自己再去安抚弟妹。
她带着她的娘家以后会如同过去一般平静无事的期望,渐渐地沉入了梦乡。
但这世上的事,有时候就是这么戏剧化。
就在第二日晚上,传来了一个十分骇人的消息。
——方氏的弟妹杨氏,冲进胡姨娘的房里,用剪刀刺死了胡姨娘。
因她还在小月子中,官府卖了大理寺卿方兴一个面子,并没有把她提走,而是派人看管起来,等待十天以后再押送候审。
情况发生的太突然,连李茂都不知道明明他岳母和他都已经倒向杨氏这边了,这位正在静养的女人为什么还要去杀了胡姨娘。
她是胡姨娘的主子,要打发了她根本都不需要自己动手的。
方老夫人不敢找自己的女儿,他们的女儿还在坐月子,她只能去找女婿李茂来想办法。
胡姨娘不是有身契的奴婢,而是朝廷命官的庶女,又是正经抬进来的良妾,死的如此惨烈,当然不能随便了之。
第三日大朝上,顶着许多人同情眼神的方兴迈着沉重的脚步缓缓的进入了大殿。就如所有人预料的一般,御史台的御史大夫参了身为“大理寺卿”的方兴治家不严,致使家中出现命案。
他认为,方兴身为专司刑狱案件审理的大理寺长官,家中亲眷却知法犯法,视国法为无物,已经不能胜任“大理寺卿”的职位。
御史大夫的弹劾一出,满朝惊诧。
李茂反射性地回头向着张宁看去,却发现张宁也是一脸诧异的样子。
若这是装出来的,那张宁的演技实在是太可怕了。
事实上,张宁确实很惊诧。
他从没想过那个女人能做到这个地步。
当年他从妻子赵氏那里知道李锐的处境后,一直就想着让方氏那个蠢女人也尝尝亲人被陷害糟蹋的滋味。当时他询问妻子赵氏,她在通州的官太太圈里可有见过什么心计深沉野心又大,而且地位还低的待嫁女儿。
赵氏想了半天,还真找到一个,便是后来他设局让方毅娶了的胡氏。
这胡氏只是一个庶女,却哄得家中嫡母把她当女儿养,对她也算十分爱重,谁料这庶女心却很大,差点爬了嫡母亲侄儿的床。
那胡仲亭官位虽然不高,嫡妻的家室却很好。她那嫡妻的儿子在通州参加乡试,借助在胡家,遇见了这种事,吓得第二天就辞别出去租了个屋子。
这件事一时间在通州沦为笑谈,她家嫡母也成了“养个白眼狼”的笑话,就连胡仲亭脸上都挂不住,这庶女也一直滞留在家里嫁不出去,甚至耽误了几个庶妹的亲事。
张宁一听到赵氏说起这个女人,顿时就觉得她是合适的人选。一来心机手段都有,不然也不会让嫡母养在身边,还待她极好。二来肯定也会做人,不然是到不了嫡母侄子的院子里的,门都进不去,更何况爬床?三是年纪大了,一定就更急着出头。
所以张宁才想办法把胡家弄到京里来。
那时候他已经是吏部尚书,提拔一两个以前的部下自然是容易。胡仲亭到了京中果然来拜见老上司,谢过他的提拔之恩。他也就接受了他的投靠,委托他照顾自己的亲戚方毅一二,顺便暗暗提了提方毅还没有妾室,他那女儿正好可以做个良妾。
胡家一家都不是笨蛋,那庶女到了京城也规规矩矩,从不出错,后来果然进了方家。
只是他原本只是想搅得方家的弟弟家宅不宁,最好再弄出些妻妾相争的戏码,也让她家名声败尽,得不到好下场才好,他却没想到只是随意下的一步棋,居然演变成这种地步。
不过张宁自巫蛊之事后对方氏这个女人的感想简直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听到方氏娘家有这样的下场,心中也是不停的叫着痛快。
是以当他看到李茂看过来的眼神,就知道他的布局已经被这位信国公府知晓了,他也不做出心虚的样子,只是微微偏着脑袋点了点头,对李锐露出了一个挑衅的笑容。
老子就是整你老婆家了,你又能如何?
是方毅自己要娶那女人的,他又没逼他。
李茂看到张宁的那个笑容,险些没一口气憋着提不上来。
他在朝中能这么快站稳脚步,除了皇帝在后面一直支持,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岳父是大理寺卿,和刑部、御史台都交好,又是勋贵派中的老臣。
他岳父如今年纪已大,在这个位子上也坐了十年,本来就算不出这个事,过几年也要告老,退下来换个闲职荣养的。如今弄出这种事情来,对于一个专司刑狱的大理寺卿来说,简直就是逼着他名誉丧尽、晚节不保,连个体面下来的结局都没有。
这么狠毒,张宁却一点愧疚或歉意的心理都没有,怎么不让他气愤?
就在昨日,他还在盘算着带上李锐一起,就以前做错的事情好好的登门道歉,两家解开积怨。张宁家里虽然身份成谜,但毕竟是姻亲,他若能掩饰一二,总是要帮到底的。
可如今弄到这种地步,不结仇就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他难道就一点也没想过李锐的处境吗?
李茂毫不吝啬的用着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着张宁的想法。
是想要砍了方氏背后的娘家实力,好给他的外甥铺路?
还是他也是前朝余孽的爪牙,要将信国公府一锅端了,让他侄子登上世子的位置?
可无论李茂在心里如何咒骂张宁,不过片刻的功夫,也都抛之脑后。
当他回身看着自己岳父挺直着脊梁却微微颤抖的样子时,他知道想追究这一切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都已经毫无意义了。
他的岳父真的已经老了,老到遭遇众人质疑的眼光都只能微微颤抖着身子,闭着眼睛无法辩驳的地步。
他一生兢兢业业,在刑部、京兆府都任过官,虽靠着信国公府的关系才登上了大理寺卿的位置,但从来不结朋聚党,生怕给信国公府惹上麻烦。他的岳父和他爹一样走的是孤臣的日子,皇帝要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所以也没给家里攒多少家业起来。
他并没有太大的才能,为人只秉承“公允”二字,对待儿女也如审案一样呆板无趣,所以两个儿子都没有灵性。
但他终究是个慈父、也是个关系孙辈的祖父。
他和他妻子作的孽,如今竟然让这个老人要承受风霜雨雪。
这般非议,应该是他承受的。
以前是岳父代替了自己的父亲在朝廷里替他遮风避雨,如今该轮到他了。
李茂举着笏板,端端正正地往前走了一步。
很多人都以为这位谨小慎、也许会为了避嫌而不出声的信国公,终究还是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踏出了他这一小步。
作为文臣之首,他迈出的一小步,代表了他和他身后的勋贵派的意见。
“启奏陛下,臣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