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宋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志并无,当是何志后所立。又有冀县(汉旧名),孝武大明元年省。领县四,户六 百八十七,口三千一百二十二。
华阴令,前汉属京兆,后汉、魏、晋属弘农。
西县令,前汉属陇西,后汉属汉阳,即天水。魏、晋属天水。
略阳侯相。(别见)
河阳令。(别见)
建昌太守,孝建元年,刺史硃修之免军户为永兴、安宁二县,立建昌郡;又立 永宁为昌国郡,并寄治襄阳。昌国后省。徐志,建昌又有永宁县,今无。领县二, 户七百三十二,口四千二百六十四。
永兴令。
安宁男相。
华山太守,胡人流寓,孝武大明元年立。今治大堤。领县三,户一千三百九十 九,口五千三百四十二。
华山令,与郡俱立。
蓝田令,汉旧名,本属京兆。
上黄令,本属襄阳,立郡割度。
北河南太守,晋孝武太元十年立北河南郡,后省。永初郡国、何、徐志并 无。明帝泰始末复立。寄治宛中。领县八。
新蔡令。(别见)。
汝阴令。(别见)
苞信令。(别见)
上蔡令。(别见)
固始令。(别见)
缑氏令。(别见)
新安令。(别见)
洛阳令。(别见)
弘农太守,汉武帝元鼎四年立。宋明帝末立,寄治五垄。领县三。
邯郸令,汉旧名,属赵国。晋太康地志无此县。
圉县令,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留。晋太康地志无此县。
卢氏令。(别见)
梁州刺史,禹贡旧州,周以梁并雍,汉以梁为益,治广汉雒县。魏元帝景 元四年平蜀,复立梁州,治汉中南郑,而益州治成都。李氏据梁、益,江左于襄阳 侨立梁州。李氏灭,复旧。谯纵时,又治汉中。刺史治魏兴。纵灭,刺史还治汉中 之苞中县,所谓南城也。文帝元嘉十年,刺史甄法护于南城失守,刺史萧思话还治 南郑。永初郡国又有宕渠郡、北宕渠郡。宋起居注,元嘉十六年,割梁州 宕渠郡度益州。今益部宕渠郡曰南宕渠。何、徐并有北宕渠郡,唯领宕渠一县。何 云,本巴西流民。今无。
汉中太守,秦立。汉献帝建安二十年,魏武平张鲁,复汉宁郡为汉中,疑是此 前改汉中曰汉宁也。晋地记云,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琼表立。又疑是李氏 所省,李氏平后复立。永初郡国又有苞中、怀安(汉、晋、何、徐并无二县。) 二县。领县四,户一千七百八十六,口一万三百三十四。
南郑令,汉旧县。
城固令,汉旧县。
沔阳令,汉旧县。
西乡令,蜀立曰南乡,晋武帝太康二年更名。
魏兴太守,魏文帝以汉中遗民在东垂者立,属荆州。江左还本。领县十三。 (疑)去州一千二百;去京都水六千七百。
西城令,汉旧县,属汉中。
郧乡令,本锡县,二汉旧县,属汉中,后属魏兴;魏、晋世为郡,后省。武帝 太康五年,改为郧乡。何志晋惠帝立,非也。
锡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五年, 改长利为锡。
广城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不注置立。
兴晋令,魏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旬阳令,前汉有,后汉无,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
上庸令,晋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徐并属上庸,何无。
长乐令,永初郡国、何、徐并属晋昌。本蜀郡流民。
广昌子相,何志属上庸,晋成帝立。晋地记,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广昌为 庸昌,二年省。疑是魏所立。
安晋令,永初郡国、何、徐属晋昌。本蜀郡流民。
延寿令,永初郡国、何、徐属晋昌。本蜀郡流民。
宣汉令,永初郡国、何、徐属晋昌。本建平流离民。
新兴太守,永初郡国、何、徐云新兴、吉阳、东关三县,属晋昌郡。何云 晋元帝立,本巴、汉流民。宋末省晋昌郡,立新兴郡,以晋昌之长乐、安晋、延寿、 安乐属魏兴郡,宣汉属巴渠郡,宁都属安康郡。永初郡国有永安县,何、徐无。 今亦无复新兴县。何云巴东夷人。今领县二。
吉阳令,本益州流民。
东关令,本建平流民。
新城太守,故属汉中,魏文帝分立,属荆州。江左还本。领县六,户一千六百 六十八,口七千五百九十四。去州陆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五千三百。
房陵令,汉旧县,属汉中,太康地志、王隐无。
绥阳令,魏立,后改为秭归,晋武帝太康二年,复为绥阳。
昌魏令,魏立。
祁乡令,何志魏立。晋太康地志作“沶”(音祁)。
阆阳令,何志不注置立。
乐平令,何志不注置立。
上庸太守,魏明帝太和二年,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为上庸郡。景初元年, 又分魏兴之魏阳,锡郡之安富、上庸为郡。疑是太和后省,景初又立也。魏属荆州, 江左还本。永初郡国有上庸、广昌。何有广昌。领县七,户四千五百五十四, 口二万六百五十三。去州陆二千三百;去京都水六千七百。
上庸令,汉旧县,属汉中。
安富令,晋太康地志、永初郡国、何、徐并有。
北巫令,何志晋武帝立。按魏所分新城之北巫,应即是此县,然则非晋武立明 矣。
微阳令,魏立曰建始,晋武帝改。
武陵令,前汉属汉中,后汉、晋太康地志、王隐并无。
新安令,永初郡国、何、徐有。何云本建平流民。
吉阳令,永初郡国云北吉阳,何、徐无。
晋寿太守,晋地记云,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琼表立。何志故属梓潼。 而益州南晋寿郡悉有此诸县。永初郡国、徐又有南晋寿、南兴、乐南、兴安县。 何无南兴乐,云南晋寿,惠帝立,余并不注置立。今领县四,去州陆一千二百;去 京都水一万。
晋寿令,属梓潼。何志晋惠帝立。按晋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之 汉寿曰晋寿。汉寿之名,疑是蜀立,云惠帝立,非也。
白水令,汉旧县,属广汉,晋太康地志属梓潼。
邵欢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不注置立,疑是蜀立曰昭欢,晋改也。
兴安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不注置立。
华阳太守,徐志新立。永初郡国、何并无,寄治州下。领县四。户二千五 百六十一,口万五千四百九十四。
华阳令。
兴宋令。
宕渠令。
嘉昌令,徐不注置立。
新巴太守,晋安帝分巴西立。何、徐又有新归县,何云新立,今无。领县三。 户三百九十三,口二千七百四十九。
新巴令,晋安帝立。
晋城令,晋安帝立。
晋安令,晋安帝立。
北巴西太守,何志不注置立。宋起居注,文帝元嘉十二年,于剑南立北巴 西郡,属益州。今益州无此郡。又永初郡国、何、徐梁州并有北巴西而益州无, 疑是益部侨立,寻省;梁州北巴西是晋末所立也。永初郡国领阆中、汉昌二县。 何又有宋昌县,云新立。徐无宋昌,有宋寿。何、徐并领县四,今六。(疑)去州 一千四百;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阆中令。(别见)
安汉令。(别见)
南国令。(即南充国,别见。)
西国令。(即西充国,别见。)
平周令,益州巴西有平州县。
北阴平太守,晋太康地志故广汉属国都尉。何志蜀分立。永初郡国曰 北阴平,领阴平、绵竹、平武、资中、胄旨五县。何、徐直曰阴平,领二县与此同。 户五百六,口二千一百二十四。寄治州下。
阴平令,前汉、后汉属广汉属国,名宙底。晋太康地志阴平郡阴平县注云, 宙底。当是故宙底为阴平。永初郡国胄旨县,即宙底也。(当是后又立此县, 而字误也。)
平武令,蜀立曰广武,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阴平太守,永初郡国唯领阴平一县。徐志无南字,云阴平旧民流寓立, 唯领怀旧一县。何无。今领县二,户四百七。
阴平令。
怀旧令,徐志不注置立。
巴渠太守,何志新立。领县七,户五百,口二千一百八十三。
宣汉令(别见),与郡新立。
始兴令,何志新立。
巴渠令,何志新立。
东关令,何志新立。
始安令,何志新立。
下蒲令,何志无,徐志不注置立。
晋兴令,何志晋安帝立。案永初郡国,梁部诸郡,唯巴西有此县,不容是 此晋兴。若是晋安帝时立,便应在永初郡国,疑何谬也。
怀安太守,何志新立。领县二,户四百七,口二千三百六十六。寄治州下。
怀安令,何志新立。
义存令,何志新立。
宋熙太守,何、徐志新立。领县五,户一千三百八十五,口三千一百二十八。 去州七百;去京都九千八百。
兴乐令。
归安令。
宋安令。
元寿令。
嘉昌令,何志五县并新立。
白水太守,永初郡国、何并无,徐志仇池氐流寓立。有汉昌县。今领县六。 户六百五。
新巴令。
汉德令。
晋寿令。
益昌令。
兴安令。
平周令,徐志作“平州”此五县,徐并不注置立。
南上洛太守,晋太康地志分京兆立上洛郡,属司隶。永初郡国、何志 并属雍州,侨寄魏兴,即此郡也。徐志巴民新立,徐志时已属梁州矣。永初郡国 无丰阳而有阳亭,何、徐有,何不注阳亭置立。领县六。
上洛令,前汉属弘农,后汉属京兆。何云魏立,非也。
商县令,上洛同。
流民令,何不注置立。
丰阳长,永初郡国无,何作酆阳,新立。徐作丰。
渠阳令,永初郡国、何、徐并作拒阳。
义县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无。
北上洛太守,徐志巴民新立。领县七,户二百五十四。
北上洛令。
丰阳令。
流民令。
阳亭令。
拒阳令“拒”字与南上洛不同。
商县令,徐志无。
西丰阳令,徐志无。
安康太守,宋末分魏兴之安康县及晋昌之宁都县立。
安康令,二汉安阳县,属汉中,汉末省。魏复立,属魏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 名。何云魏立,非也。
宁都令,蜀郡流民。
南宕渠太守,永初郡国有宕渠郡,领宕渠、汉兴、宣汉三县,属梁州;元 嘉十六年,度属益州,非此南宕渠也。何、徐梁并无此郡,疑是徐志后所立。
宕渠令。
汉安令。
宣汉令。
宋康令。三县并新置。
怀汉太守,孝武孝建二年立。领县三,户四百十九。
永丰长。
绥来长。
预德长。
秦州刺史,晋武帝太始五年,分陇右五郡及凉州金城、梁州阴平并七郡为秦州, 治天水冀县;太康三年并雍州,惠帝元康七年复立。何志晋孝武复立,寄治襄阳。 安帝世在汉中南郑。领郡十四,县四十二,户八千七百三十二,口四万八百八十八。
武都太守,汉武帝元鼎六年立。永初郡国又有河池、故道县(并汉旧县)。 今领县三,户一千二百七十四,口六千一百四十。
下辨令,汉旧县。
上禄令,汉旧县,后省,晋武帝太康三年又立。
陈仓令,汉旧县,属扶风,晋太康地志属秦国。
略阳太守,晋太康地志属天水。何志故曰汉阳,魏分立曰广魏,武帝更名。 永初郡国有清水县(别见),何、徐无。领县三,户一千三百五十九,口五千 六百五十七。
略阳令,前汉属天水,后汉汉阳即天水,晋太康地志属略阳。雍州南天水、 益州安固郡又有此县。
临汉令,何志新立。
上邽令,前汉属陇西,后汉属汉阳,晋太康地志属天水。何志流寓割配。
安固太守,永初郡国志有安固郡,又有南安固郡,元嘉十六年度益州。今 领县二,户一千五百五,口二千四十四。
桓陵令。(别见)
南桓陵令,永初郡国及何志安固郡唯领桓陵一县,徐志又有此县。
西京兆太守,晋末三辅流民出汉中侨立。领县三,户六百九十三,口四千五百 五十二。
蓝田令(别见),永初郡国志无。
杜令。(别见)
鄠令,二汉属扶风,晋太康地志属始平。
南太原太守(太原别见),何志云,故属并州,流寓割配。永初郡国又有 清河(别见)、高堂县(别见翼州平原郡,作高唐。)。领县一,户二百三十三, 口一千一百五十六。
平陶令,汉旧名。
南安太守,何志云故属天水,魏分立。永初郡国无。领县二,户六百二十, 口三千八十九。
桓道令,汉旧名,属天水,后汉属汉阳,作“獂”
中陶令,何志魏立。晋太康地志有。
冯翊太守,三辅流民出汉中,文帝元嘉二年侨立。领县五,户一千四百九十, 口六千八百五十四。
莲芍令。(别见)
顿阳令,汉旧名。
下辨令,徐志故属略阳,流寓割配。何无此县。
高陆令,二汉、魏无,晋太康地志有,属京兆。何志流寓割配。
万年令。(别见)
陇西太守,秦立。文帝元嘉初,关中民三千二百三十六户归化,六年立,今领 县六。户一千五百六十一,口七千五百三十。
襄武令,汉旧名。
临洮令,汉旧名。
河关令,前汉属金城,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陇西。
狄道令,汉旧名。
大夏令,汉旧名,晋太康地志无。
首阳令。
始平太守,(别见),永初郡国无。领县三,户八百五十九,口五千四百 四十一。
始平令,太康地志有,何志晋武帝立;而雍州始平郡之始平县,何云魏立。 按此县末虽各立,本是一县,何为不同?
槐里令。(别见)
宋熙令,何无,徐新立。
金城太守,汉昭帝始元六年立。永初郡国无,何、徐领县二,户三百七十 五,口一千。
金城令,汉旧名。
榆中令,汉旧名。
安定太守,汉武帝元鼎三年立。永初郡国志无。领县二,户六百四十,口 二千五百一十八。
朝那令,汉旧名。
宋兴令,何志新立。
天水太守,汉武元鼎三年立,明帝改曰汉阳。雍州已有此郡。永初郡国无。 领县二,户八百九十三,口五千二百二十八。
阿阳令,汉旧名,晋太康地志无。
新阳令,晋太康地志有,何志魏立。
西扶风太守(扶风郡别见),晋末三辅流民出汉中侨立。领县二,户百四十四。
郿令。(别见)
武功令。(别见)
北扶风太守,孝武孝建二年,以秦、雍流民立。领县三,时又有广长郡,又立 成阶县,领氐民,寻省。
武功令。(别见)
华阴令。(别见)
始平县。(别见)
<b>部分译文</b>
荆州 郢州 湘州 雍州 梁州 秦州
荆州刺史,汉朝时治所在武陵的汉寿,魏、晋时治所设在江陵,王敦任职时治所设在武昌,陶侃任职时前期治所设在沔阳,后期设在武昌,王暠任刺史时治所设在江陵,庾亮任刺史时治所设在武昌,庾翼任职时治所先移到襄阳,后又移回到夏口,桓温任刺史时治所设在江陵,桓冲任刺史时治所设在上明,王忱任职时又迁回江陵,此以后于是治所就设在江陵。宋代初期荆州管辖三十一郡,后来分出南南阳、顺阳、襄阳、新野、竟陵设立雍州,分出湘川十郡为湘州,分出江夏、武陵划归郢州,随郡、义阳划归司州,撤除北义阳省,总共还余十一郡。文帝时代,又设立宋安左郡,领拓边、绥慕、乐宁、慕化、仰泽、革音、归德七县,后撤改。汶阳郡又调归荆州管辖。现今型业管辖十二郡,四十八县。六万五千六百零四户。距离京都水路三干三百八十里。
南郡太守,秦朝设立。汉高帝元年,改为临江国,景帝中二年恢复直郦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新郡,不久即恢复旧名。宋代初期管辖九县,后州陵、监利度归巴陵;旌阳,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销,并归枝江。二汉时没有旌阳县,事见晋太康地志,怀疑是三国吴时设立的。总共仍有六县。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四户。人口为七万五千零八十七。
江陵公相,汉时旧县。
华容公相,汉时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撤,后又设立。
当阳男相,汉时旧县。
临沮伯相,汉时旧县。晋太康、永宁地志归属襄阳,后调拨出来。
编县男相,汉时旧县。
枝江侯相,汉时旧县。
南平内史,县时吴南郡治设在江南,管辖江陵、华容诸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分出南郡江亩设立南平郡,郡治设在生产,后郡治移至江安。管辖四县。有户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二,人口四万五千零四十九。距州治水路二百五十里.距离京都水路三千五百里,没有陆路。
江安侯相,晋武帝太康元年设立。
孱陵侯相,二汉时旧县,属逮武陵,晋太康地志上属南平郡。
作唐侯相,前汉时没有,后汉时属武陵郡,晋太康地志上属南平郡。
南安令,晋武帝划分江安部分地域而设立。
天门太守,吴孙休永安六年,分割武陵郡而设立。充历有松梁山,山上的石头,裂开数十丈宽,裂开的高度就是用弓箭仰面向上射也达不到它的顶,那上面就取名“天门”因此用“天门”命作郡名。充县后来撤销。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调归竖业管辖,塞旦眯童丝三年复归周业管辖。天门郡下辖四县。有户三千一百九十五。距州治水路一千二百里,陆路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干五百里。
澧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设立。
临澧令,晋武帝太康四年设立。
零阳令,汉时的旧县,属武陵郡管辖。
溇中令,二汉没有,晋太康地志上有记载,疑是三国吴时设立的。
宜都太守,太康地志、王隐地道、何志上都说是县时分直郡地域而设立的;张勃吴绿说刘备设立的。考吴志,吕蒙平定南郡,占据江陵,陆逊另取宜都,获取秭归噩、枝江、夷道县。当初孙权与刘备分荆州,南郡属于刘备辖管,那么是刘备分出南郡地域设立宜都,不是吴设立的。习凿齿说,魏武帝占据荆州时,分划南郡的枝江以西地域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刘备改名为宜都。下辖四县。有户一千八日四十三,人口三万四千一二百二十。距州治水路三百五十里,没有陆路。距离京都水路三千七百三十里。
夷道令,汉时的旧县。
佷山男相,前汉时属于武陵,后汉时属南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为兴山,后又恢复原样。
宜昌令,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查考太康、 永宁地志都没有,疑是两书以后设立的。
夷陵令,汉时旧有的县,吴时改名为西陵,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旧称。
巴东公相,谯周巴记上说,初平元年,荆州帐下司马赵韪建议分划巴郡的诸县以下诸县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把涪陵县分开,设立作丹兴、汉葭二县,设立巴东属国都尉,后改作涪陵郡。晋太康地志,巴东属梁州管辖,晋惠帝太安二年调归益州,穆帝永和起初年平定蜀地,将度调归荆州管辖。永初郡国志裹无巴渠、醒阳二县。管辖七县。有户一万三十七百九十五,人口四万五千二百三十七。距州治水路一千三百里。距京都水路四千六百八十里。
鱼复侯相,汉时旧县,隶属巴郡,刘备章武二年,改为永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复旧名。
姬酝令,汉时旧县,隶属于巴郡。
新浦令,何志新设立。
南浦令,刘禅建兴八年十月,益州牧阎字上表改羊渠设立直通。羊渠不清楚,何志说是吴设立的。
汉丰令,何志没有注明何时设置。太康地志巴东有汉昌县,疑是连丰。
巴渠令,何志没有注明何时设置。
黾阳令,何志没有注明何时设置。晋初平定吴国时,峡中设立武陵郡,有醒阳、黔阳县,晋武帝咸宁元年一并撤销。
汶阳太守,何志新设立。起先属梁州管辖,文帝元嘉十一年调归回业。宋初时辖治有四县,后来撤省了汶阳县。现今管辖三县。有户九百五十八,人口四千九百一十四。距州治水路七百里,陆路四百里。距京都水路四千一百里。
僮阳令,何志新设立。
沮阳令,何志新设立。
高安令,包志新设立。
南义阳太守,义阳郡另见处。是晋朝末年因为从义阳流亡来的百姓暂借寄居地侨置的。宋代初年管辖四县,孝武孝建二年,把平阳县并入厥西.平阳原本为郡,江左迁移后侨置的。魏世时分划河东部分为平阳郡,晋末撤郡改为县。现今管辖二县。有户一千六百零七,人口九千七百四十一。
厥西令,二汉时没有,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义阳郡。
平氏令,汉时旧名,原属南阳。
新兴太守,魏志载建安二十年;撤销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改郡为县,合这四县为新兴郡,归并州管辖。晋江左侨置。宋朝初年有六县,后撤除云中,汉时的旧名,属妙。孝武孝建二年,又撤减九原县汉时旧名,当时属五原。并入定襄,撤宕渠;寓他乡的流民设置的。并入广牧。现今辖治三县。有户二千三百零一,人口九千五百八十四。
定襄令,汉代的旧名。
广牧男相,汉代的旧名,属朔方。
新丰令,连伐的旧名,原属京兆。是寄寓的流民侨置的。
南河东太守,河东郡是秦朝设立的。晋成帝咸康三年,征四将军庾亮按司州侨民而设置的。宋初辖治八县,宋孝武帝孝建二年。把广戚(前汉属沛,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彭城。是逃来江左的北方流民侨置。)并入闻喜,弘农、逃来江左的流民侨置的郡,后又撤并为县。临汾并入松滋,安邑并入永安。临汾、安邑是汉时的旧县名。临汾后来属平阳。现今管辖四县。有产二干四百二十三,人口一万零四百八十七。距州治水路一百二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干五百里。
闾喜令,旧名曲沃,秦时改为左邑,汉武帝元鼎六年,巡视到这裹,闻听南越被攻破而改名为闻喜。
永安令,前汉时为彘县,后汉顺帝阳嘉二年更名为永安,后属平阳。
松滋令,前汉时属庐江,后汉没有,晋代属安丰。疑是有流民寄寓荆州地域,因而设立的。
谯县令,见另处。由原谯县的流民侨立的。
建平太守,吴孙休永安三年,分割宜都部分地域而设立,辖治信陵、兴山、秭归、沙渠四县。晋初又有建平都尉,辖治巫、北井、泰昌、建始四县。晋武帝咸宁元年,改都尉为郡,于是当时吴和晋各有一个建平郡。太康元年灭吴后,两建平郡合并。太康五年,撤销建始县,后又复设。 永初郡国载有南陵、建始、信陵、兴山、永新、永宁、平乐七县,现今都没有。查考太康地志没有南陵、永新、永宁、平乐、新乡五县,疑是晋室偏安江左时设立的。信陵、兴山、沙渠,疑是三国吴时设立的。建始县是晋朝初年设立的。管辖七县。有户一千三百二十九,人口二万零八百一十四。距州治水路陆路均一千里。距京都水路四千三百八十里。
巫令,汉朝时的老县。
秭归侯相,汉代就有的老县。
归乡公相,何志说原先属秭归,吴时分出的。考太康地志载,秭归有归乡,是先前的夔子国,被楚减,却无归乡县,包志所说不对。
北井令,晋太康地志上载有。先前属巴东郡,晋武帝泰始五年调归建平。
泰昌令,晋太康地志载有。
沙渠令,晋起居注载,太康元年设立。按沙渠是吴建平郡辖治,不应在减星时才刚设立,弄不清楚。
新乡令。
永宁太守,晋安帝侨置做长宁郡,宋明帝因它的名称与文帝陵名相同,改称永宁。宋初管辖五县,后撤绥安。晋安帝设立。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后,把僮阳晋安帝设立。并入长宁,绥宁晋安帝设立。并入上黄.现今管辖二县。有户一千一百五十七,人口四千二百七十四。距州治陆路六十里。距京都三干四百三十里。
长宁侯相,晋安帝设立的。
上黄男相,宋初属襄阳,后调拨出来。二漠、晋朝并没有追一县。
武宁太守,晋安帝隆安五年,桓玄为沮、漳一带投降的蛮民设立。辖治二县。有户九百五十八,人口四千九百一十四。
乐乡令,晋安帝设立。
长林男相,晋安帝设立。
郢州刺史,魏文帝黄初三年,以荆州长江北各郡设置郢州,那年又撤并到荆州,不是现今地域。县也设立了竖业。宋孝武孝建元年,分割荆州的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湘州的巴陵,江州的武昌,豫州的西阳,又把南郡的州陵、监利二县调归巴陵,设立郢州。后来还归荆州。郢州管辖六郡,三十九县。有户二万九千四百六十九,人口十五万八千五百八十七。距京都水路二千一百里。
江夏太守,汉高帝设立,原本属荆州。永初郡国及包志均载郡治设在安陆,此后郡治设在星旦。又有宝座、迪陆,后来另归别郡。江夏管辖七县。有户五千零七十二,人口二万三千八百一十。
汝南侯相,本是边羞地域,晋末汝南郡逃来寄寓夏口,因而设置为汝南县。沙羡令,汉时的老县,县时曾撤销。晋武太康元元年重又设置,县治设在夏旦。晋孝武太元三年,撤销设置并入边腿,后来把逭块土地作为汝南的实际疆土。
沌阳子相,江左设置的。
孝昌侯相,永初郡国、何志都没有记载,徐志上有,疑是孝武帝时设置。
惠怀子相,晋江左设置的。
沙阳男相,二汉时的旧县,原本名沙羡,属武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改名称,又设立沙羡,而将沙阳迁移到现今辖治的地方。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调归巴陵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调归江夏。
羡阳子相,晋惠帝时,安陆人硃伺为陶侃部将,求得安陆东部地界设置。
蒲圻男相,晋武帝太康元年设置。本属长沙,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调归巴陵,孝武孝建元年调归江夏。
竟陵太守,晋惠帝元康九年,分划江夏部地界设立。何志上还有宋县,徐志上则没有。管辖六县。有户八千五百九十一,人口四万四千三百七十五。距州治水路一千四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四百里。
苌寿令,宋明帝泰始六年设立。
竟陵侯相,汉时旧县,当时属江夏。
志并无,当是何志后所立。又有冀县(汉旧名),孝武大明元年省。领县四,户六 百八十七,口三千一百二十二。
华阴令,前汉属京兆,后汉、魏、晋属弘农。
西县令,前汉属陇西,后汉属汉阳,即天水。魏、晋属天水。
略阳侯相。(别见)
河阳令。(别见)
建昌太守,孝建元年,刺史硃修之免军户为永兴、安宁二县,立建昌郡;又立 永宁为昌国郡,并寄治襄阳。昌国后省。徐志,建昌又有永宁县,今无。领县二, 户七百三十二,口四千二百六十四。
永兴令。
安宁男相。
华山太守,胡人流寓,孝武大明元年立。今治大堤。领县三,户一千三百九十 九,口五千三百四十二。
华山令,与郡俱立。
蓝田令,汉旧名,本属京兆。
上黄令,本属襄阳,立郡割度。
北河南太守,晋孝武太元十年立北河南郡,后省。永初郡国、何、徐志并 无。明帝泰始末复立。寄治宛中。领县八。
新蔡令。(别见)。
汝阴令。(别见)
苞信令。(别见)
上蔡令。(别见)
固始令。(别见)
缑氏令。(别见)
新安令。(别见)
洛阳令。(别见)
弘农太守,汉武帝元鼎四年立。宋明帝末立,寄治五垄。领县三。
邯郸令,汉旧名,属赵国。晋太康地志无此县。
圉县令,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留。晋太康地志无此县。
卢氏令。(别见)
梁州刺史,禹贡旧州,周以梁并雍,汉以梁为益,治广汉雒县。魏元帝景 元四年平蜀,复立梁州,治汉中南郑,而益州治成都。李氏据梁、益,江左于襄阳 侨立梁州。李氏灭,复旧。谯纵时,又治汉中。刺史治魏兴。纵灭,刺史还治汉中 之苞中县,所谓南城也。文帝元嘉十年,刺史甄法护于南城失守,刺史萧思话还治 南郑。永初郡国又有宕渠郡、北宕渠郡。宋起居注,元嘉十六年,割梁州 宕渠郡度益州。今益部宕渠郡曰南宕渠。何、徐并有北宕渠郡,唯领宕渠一县。何 云,本巴西流民。今无。
汉中太守,秦立。汉献帝建安二十年,魏武平张鲁,复汉宁郡为汉中,疑是此 前改汉中曰汉宁也。晋地记云,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琼表立。又疑是李氏 所省,李氏平后复立。永初郡国又有苞中、怀安(汉、晋、何、徐并无二县。) 二县。领县四,户一千七百八十六,口一万三百三十四。
南郑令,汉旧县。
城固令,汉旧县。
沔阳令,汉旧县。
西乡令,蜀立曰南乡,晋武帝太康二年更名。
魏兴太守,魏文帝以汉中遗民在东垂者立,属荆州。江左还本。领县十三。 (疑)去州一千二百;去京都水六千七百。
西城令,汉旧县,属汉中。
郧乡令,本锡县,二汉旧县,属汉中,后属魏兴;魏、晋世为郡,后省。武帝 太康五年,改为郧乡。何志晋惠帝立,非也。
锡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五年, 改长利为锡。
广城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不注置立。
兴晋令,魏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旬阳令,前汉有,后汉无,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
上庸令,晋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徐并属上庸,何无。
长乐令,永初郡国、何、徐并属晋昌。本蜀郡流民。
广昌子相,何志属上庸,晋成帝立。晋地记,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广昌为 庸昌,二年省。疑是魏所立。
安晋令,永初郡国、何、徐属晋昌。本蜀郡流民。
延寿令,永初郡国、何、徐属晋昌。本蜀郡流民。
宣汉令,永初郡国、何、徐属晋昌。本建平流离民。
新兴太守,永初郡国、何、徐云新兴、吉阳、东关三县,属晋昌郡。何云 晋元帝立,本巴、汉流民。宋末省晋昌郡,立新兴郡,以晋昌之长乐、安晋、延寿、 安乐属魏兴郡,宣汉属巴渠郡,宁都属安康郡。永初郡国有永安县,何、徐无。 今亦无复新兴县。何云巴东夷人。今领县二。
吉阳令,本益州流民。
东关令,本建平流民。
新城太守,故属汉中,魏文帝分立,属荆州。江左还本。领县六,户一千六百 六十八,口七千五百九十四。去州陆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五千三百。
房陵令,汉旧县,属汉中,太康地志、王隐无。
绥阳令,魏立,后改为秭归,晋武帝太康二年,复为绥阳。
昌魏令,魏立。
祁乡令,何志魏立。晋太康地志作“沶”(音祁)。
阆阳令,何志不注置立。
乐平令,何志不注置立。
上庸太守,魏明帝太和二年,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为上庸郡。景初元年, 又分魏兴之魏阳,锡郡之安富、上庸为郡。疑是太和后省,景初又立也。魏属荆州, 江左还本。永初郡国有上庸、广昌。何有广昌。领县七,户四千五百五十四, 口二万六百五十三。去州陆二千三百;去京都水六千七百。
上庸令,汉旧县,属汉中。
安富令,晋太康地志、永初郡国、何、徐并有。
北巫令,何志晋武帝立。按魏所分新城之北巫,应即是此县,然则非晋武立明 矣。
微阳令,魏立曰建始,晋武帝改。
武陵令,前汉属汉中,后汉、晋太康地志、王隐并无。
新安令,永初郡国、何、徐有。何云本建平流民。
吉阳令,永初郡国云北吉阳,何、徐无。
晋寿太守,晋地记云,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琼表立。何志故属梓潼。 而益州南晋寿郡悉有此诸县。永初郡国、徐又有南晋寿、南兴、乐南、兴安县。 何无南兴乐,云南晋寿,惠帝立,余并不注置立。今领县四,去州陆一千二百;去 京都水一万。
晋寿令,属梓潼。何志晋惠帝立。按晋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之 汉寿曰晋寿。汉寿之名,疑是蜀立,云惠帝立,非也。
白水令,汉旧县,属广汉,晋太康地志属梓潼。
邵欢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不注置立,疑是蜀立曰昭欢,晋改也。
兴安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不注置立。
华阳太守,徐志新立。永初郡国、何并无,寄治州下。领县四。户二千五 百六十一,口万五千四百九十四。
华阳令。
兴宋令。
宕渠令。
嘉昌令,徐不注置立。
新巴太守,晋安帝分巴西立。何、徐又有新归县,何云新立,今无。领县三。 户三百九十三,口二千七百四十九。
新巴令,晋安帝立。
晋城令,晋安帝立。
晋安令,晋安帝立。
北巴西太守,何志不注置立。宋起居注,文帝元嘉十二年,于剑南立北巴 西郡,属益州。今益州无此郡。又永初郡国、何、徐梁州并有北巴西而益州无, 疑是益部侨立,寻省;梁州北巴西是晋末所立也。永初郡国领阆中、汉昌二县。 何又有宋昌县,云新立。徐无宋昌,有宋寿。何、徐并领县四,今六。(疑)去州 一千四百;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阆中令。(别见)
安汉令。(别见)
南国令。(即南充国,别见。)
西国令。(即西充国,别见。)
平周令,益州巴西有平州县。
北阴平太守,晋太康地志故广汉属国都尉。何志蜀分立。永初郡国曰 北阴平,领阴平、绵竹、平武、资中、胄旨五县。何、徐直曰阴平,领二县与此同。 户五百六,口二千一百二十四。寄治州下。
阴平令,前汉、后汉属广汉属国,名宙底。晋太康地志阴平郡阴平县注云, 宙底。当是故宙底为阴平。永初郡国胄旨县,即宙底也。(当是后又立此县, 而字误也。)
平武令,蜀立曰广武,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阴平太守,永初郡国唯领阴平一县。徐志无南字,云阴平旧民流寓立, 唯领怀旧一县。何无。今领县二,户四百七。
阴平令。
怀旧令,徐志不注置立。
巴渠太守,何志新立。领县七,户五百,口二千一百八十三。
宣汉令(别见),与郡新立。
始兴令,何志新立。
巴渠令,何志新立。
东关令,何志新立。
始安令,何志新立。
下蒲令,何志无,徐志不注置立。
晋兴令,何志晋安帝立。案永初郡国,梁部诸郡,唯巴西有此县,不容是 此晋兴。若是晋安帝时立,便应在永初郡国,疑何谬也。
怀安太守,何志新立。领县二,户四百七,口二千三百六十六。寄治州下。
怀安令,何志新立。
义存令,何志新立。
宋熙太守,何、徐志新立。领县五,户一千三百八十五,口三千一百二十八。 去州七百;去京都九千八百。
兴乐令。
归安令。
宋安令。
元寿令。
嘉昌令,何志五县并新立。
白水太守,永初郡国、何并无,徐志仇池氐流寓立。有汉昌县。今领县六。 户六百五。
新巴令。
汉德令。
晋寿令。
益昌令。
兴安令。
平周令,徐志作“平州”此五县,徐并不注置立。
南上洛太守,晋太康地志分京兆立上洛郡,属司隶。永初郡国、何志 并属雍州,侨寄魏兴,即此郡也。徐志巴民新立,徐志时已属梁州矣。永初郡国 无丰阳而有阳亭,何、徐有,何不注阳亭置立。领县六。
上洛令,前汉属弘农,后汉属京兆。何云魏立,非也。
商县令,上洛同。
流民令,何不注置立。
丰阳长,永初郡国无,何作酆阳,新立。徐作丰。
渠阳令,永初郡国、何、徐并作拒阳。
义县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无。
北上洛太守,徐志巴民新立。领县七,户二百五十四。
北上洛令。
丰阳令。
流民令。
阳亭令。
拒阳令“拒”字与南上洛不同。
商县令,徐志无。
西丰阳令,徐志无。
安康太守,宋末分魏兴之安康县及晋昌之宁都县立。
安康令,二汉安阳县,属汉中,汉末省。魏复立,属魏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 名。何云魏立,非也。
宁都令,蜀郡流民。
南宕渠太守,永初郡国有宕渠郡,领宕渠、汉兴、宣汉三县,属梁州;元 嘉十六年,度属益州,非此南宕渠也。何、徐梁并无此郡,疑是徐志后所立。
宕渠令。
汉安令。
宣汉令。
宋康令。三县并新置。
怀汉太守,孝武孝建二年立。领县三,户四百十九。
永丰长。
绥来长。
预德长。
秦州刺史,晋武帝太始五年,分陇右五郡及凉州金城、梁州阴平并七郡为秦州, 治天水冀县;太康三年并雍州,惠帝元康七年复立。何志晋孝武复立,寄治襄阳。 安帝世在汉中南郑。领郡十四,县四十二,户八千七百三十二,口四万八百八十八。
武都太守,汉武帝元鼎六年立。永初郡国又有河池、故道县(并汉旧县)。 今领县三,户一千二百七十四,口六千一百四十。
下辨令,汉旧县。
上禄令,汉旧县,后省,晋武帝太康三年又立。
陈仓令,汉旧县,属扶风,晋太康地志属秦国。
略阳太守,晋太康地志属天水。何志故曰汉阳,魏分立曰广魏,武帝更名。 永初郡国有清水县(别见),何、徐无。领县三,户一千三百五十九,口五千 六百五十七。
略阳令,前汉属天水,后汉汉阳即天水,晋太康地志属略阳。雍州南天水、 益州安固郡又有此县。
临汉令,何志新立。
上邽令,前汉属陇西,后汉属汉阳,晋太康地志属天水。何志流寓割配。
安固太守,永初郡国志有安固郡,又有南安固郡,元嘉十六年度益州。今 领县二,户一千五百五,口二千四十四。
桓陵令。(别见)
南桓陵令,永初郡国及何志安固郡唯领桓陵一县,徐志又有此县。
西京兆太守,晋末三辅流民出汉中侨立。领县三,户六百九十三,口四千五百 五十二。
蓝田令(别见),永初郡国志无。
杜令。(别见)
鄠令,二汉属扶风,晋太康地志属始平。
南太原太守(太原别见),何志云,故属并州,流寓割配。永初郡国又有 清河(别见)、高堂县(别见翼州平原郡,作高唐。)。领县一,户二百三十三, 口一千一百五十六。
平陶令,汉旧名。
南安太守,何志云故属天水,魏分立。永初郡国无。领县二,户六百二十, 口三千八十九。
桓道令,汉旧名,属天水,后汉属汉阳,作“獂”
中陶令,何志魏立。晋太康地志有。
冯翊太守,三辅流民出汉中,文帝元嘉二年侨立。领县五,户一千四百九十, 口六千八百五十四。
莲芍令。(别见)
顿阳令,汉旧名。
下辨令,徐志故属略阳,流寓割配。何无此县。
高陆令,二汉、魏无,晋太康地志有,属京兆。何志流寓割配。
万年令。(别见)
陇西太守,秦立。文帝元嘉初,关中民三千二百三十六户归化,六年立,今领 县六。户一千五百六十一,口七千五百三十。
襄武令,汉旧名。
临洮令,汉旧名。
河关令,前汉属金城,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陇西。
狄道令,汉旧名。
大夏令,汉旧名,晋太康地志无。
首阳令。
始平太守,(别见),永初郡国无。领县三,户八百五十九,口五千四百 四十一。
始平令,太康地志有,何志晋武帝立;而雍州始平郡之始平县,何云魏立。 按此县末虽各立,本是一县,何为不同?
槐里令。(别见)
宋熙令,何无,徐新立。
金城太守,汉昭帝始元六年立。永初郡国无,何、徐领县二,户三百七十 五,口一千。
金城令,汉旧名。
榆中令,汉旧名。
安定太守,汉武帝元鼎三年立。永初郡国志无。领县二,户六百四十,口 二千五百一十八。
朝那令,汉旧名。
宋兴令,何志新立。
天水太守,汉武元鼎三年立,明帝改曰汉阳。雍州已有此郡。永初郡国无。 领县二,户八百九十三,口五千二百二十八。
阿阳令,汉旧名,晋太康地志无。
新阳令,晋太康地志有,何志魏立。
西扶风太守(扶风郡别见),晋末三辅流民出汉中侨立。领县二,户百四十四。
郿令。(别见)
武功令。(别见)
北扶风太守,孝武孝建二年,以秦、雍流民立。领县三,时又有广长郡,又立 成阶县,领氐民,寻省。
武功令。(别见)
华阴令。(别见)
始平县。(别见)
<b>部分译文</b>
荆州 郢州 湘州 雍州 梁州 秦州
荆州刺史,汉朝时治所在武陵的汉寿,魏、晋时治所设在江陵,王敦任职时治所设在武昌,陶侃任职时前期治所设在沔阳,后期设在武昌,王暠任刺史时治所设在江陵,庾亮任刺史时治所设在武昌,庾翼任职时治所先移到襄阳,后又移回到夏口,桓温任刺史时治所设在江陵,桓冲任刺史时治所设在上明,王忱任职时又迁回江陵,此以后于是治所就设在江陵。宋代初期荆州管辖三十一郡,后来分出南南阳、顺阳、襄阳、新野、竟陵设立雍州,分出湘川十郡为湘州,分出江夏、武陵划归郢州,随郡、义阳划归司州,撤除北义阳省,总共还余十一郡。文帝时代,又设立宋安左郡,领拓边、绥慕、乐宁、慕化、仰泽、革音、归德七县,后撤改。汶阳郡又调归荆州管辖。现今型业管辖十二郡,四十八县。六万五千六百零四户。距离京都水路三干三百八十里。
南郡太守,秦朝设立。汉高帝元年,改为临江国,景帝中二年恢复直郦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新郡,不久即恢复旧名。宋代初期管辖九县,后州陵、监利度归巴陵;旌阳,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销,并归枝江。二汉时没有旌阳县,事见晋太康地志,怀疑是三国吴时设立的。总共仍有六县。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四户。人口为七万五千零八十七。
江陵公相,汉时旧县。
华容公相,汉时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撤,后又设立。
当阳男相,汉时旧县。
临沮伯相,汉时旧县。晋太康、永宁地志归属襄阳,后调拨出来。
编县男相,汉时旧县。
枝江侯相,汉时旧县。
南平内史,县时吴南郡治设在江南,管辖江陵、华容诸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分出南郡江亩设立南平郡,郡治设在生产,后郡治移至江安。管辖四县。有户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二,人口四万五千零四十九。距州治水路二百五十里.距离京都水路三千五百里,没有陆路。
江安侯相,晋武帝太康元年设立。
孱陵侯相,二汉时旧县,属逮武陵,晋太康地志上属南平郡。
作唐侯相,前汉时没有,后汉时属武陵郡,晋太康地志上属南平郡。
南安令,晋武帝划分江安部分地域而设立。
天门太守,吴孙休永安六年,分割武陵郡而设立。充历有松梁山,山上的石头,裂开数十丈宽,裂开的高度就是用弓箭仰面向上射也达不到它的顶,那上面就取名“天门”因此用“天门”命作郡名。充县后来撤销。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调归竖业管辖,塞旦眯童丝三年复归周业管辖。天门郡下辖四县。有户三千一百九十五。距州治水路一千二百里,陆路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干五百里。
澧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设立。
临澧令,晋武帝太康四年设立。
零阳令,汉时的旧县,属武陵郡管辖。
溇中令,二汉没有,晋太康地志上有记载,疑是三国吴时设立的。
宜都太守,太康地志、王隐地道、何志上都说是县时分直郡地域而设立的;张勃吴绿说刘备设立的。考吴志,吕蒙平定南郡,占据江陵,陆逊另取宜都,获取秭归噩、枝江、夷道县。当初孙权与刘备分荆州,南郡属于刘备辖管,那么是刘备分出南郡地域设立宜都,不是吴设立的。习凿齿说,魏武帝占据荆州时,分划南郡的枝江以西地域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刘备改名为宜都。下辖四县。有户一千八日四十三,人口三万四千一二百二十。距州治水路三百五十里,没有陆路。距离京都水路三千七百三十里。
夷道令,汉时的旧县。
佷山男相,前汉时属于武陵,后汉时属南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为兴山,后又恢复原样。
宜昌令,何志说是晋武帝设立。查考太康、 永宁地志都没有,疑是两书以后设立的。
夷陵令,汉时旧有的县,吴时改名为西陵,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旧称。
巴东公相,谯周巴记上说,初平元年,荆州帐下司马赵韪建议分划巴郡的诸县以下诸县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把涪陵县分开,设立作丹兴、汉葭二县,设立巴东属国都尉,后改作涪陵郡。晋太康地志,巴东属梁州管辖,晋惠帝太安二年调归益州,穆帝永和起初年平定蜀地,将度调归荆州管辖。永初郡国志裹无巴渠、醒阳二县。管辖七县。有户一万三十七百九十五,人口四万五千二百三十七。距州治水路一千三百里。距京都水路四千六百八十里。
鱼复侯相,汉时旧县,隶属巴郡,刘备章武二年,改为永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复旧名。
姬酝令,汉时旧县,隶属于巴郡。
新浦令,何志新设立。
南浦令,刘禅建兴八年十月,益州牧阎字上表改羊渠设立直通。羊渠不清楚,何志说是吴设立的。
汉丰令,何志没有注明何时设置。太康地志巴东有汉昌县,疑是连丰。
巴渠令,何志没有注明何时设置。
黾阳令,何志没有注明何时设置。晋初平定吴国时,峡中设立武陵郡,有醒阳、黔阳县,晋武帝咸宁元年一并撤销。
汶阳太守,何志新设立。起先属梁州管辖,文帝元嘉十一年调归回业。宋初时辖治有四县,后来撤省了汶阳县。现今管辖三县。有户九百五十八,人口四千九百一十四。距州治水路七百里,陆路四百里。距京都水路四千一百里。
僮阳令,何志新设立。
沮阳令,何志新设立。
高安令,包志新设立。
南义阳太守,义阳郡另见处。是晋朝末年因为从义阳流亡来的百姓暂借寄居地侨置的。宋代初年管辖四县,孝武孝建二年,把平阳县并入厥西.平阳原本为郡,江左迁移后侨置的。魏世时分划河东部分为平阳郡,晋末撤郡改为县。现今管辖二县。有户一千六百零七,人口九千七百四十一。
厥西令,二汉时没有,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义阳郡。
平氏令,汉时旧名,原属南阳。
新兴太守,魏志载建安二十年;撤销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改郡为县,合这四县为新兴郡,归并州管辖。晋江左侨置。宋朝初年有六县,后撤除云中,汉时的旧名,属妙。孝武孝建二年,又撤减九原县汉时旧名,当时属五原。并入定襄,撤宕渠;寓他乡的流民设置的。并入广牧。现今辖治三县。有户二千三百零一,人口九千五百八十四。
定襄令,汉代的旧名。
广牧男相,汉代的旧名,属朔方。
新丰令,连伐的旧名,原属京兆。是寄寓的流民侨置的。
南河东太守,河东郡是秦朝设立的。晋成帝咸康三年,征四将军庾亮按司州侨民而设置的。宋初辖治八县,宋孝武帝孝建二年。把广戚(前汉属沛,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彭城。是逃来江左的北方流民侨置。)并入闻喜,弘农、逃来江左的流民侨置的郡,后又撤并为县。临汾并入松滋,安邑并入永安。临汾、安邑是汉时的旧县名。临汾后来属平阳。现今管辖四县。有产二干四百二十三,人口一万零四百八十七。距州治水路一百二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干五百里。
闾喜令,旧名曲沃,秦时改为左邑,汉武帝元鼎六年,巡视到这裹,闻听南越被攻破而改名为闻喜。
永安令,前汉时为彘县,后汉顺帝阳嘉二年更名为永安,后属平阳。
松滋令,前汉时属庐江,后汉没有,晋代属安丰。疑是有流民寄寓荆州地域,因而设立的。
谯县令,见另处。由原谯县的流民侨立的。
建平太守,吴孙休永安三年,分割宜都部分地域而设立,辖治信陵、兴山、秭归、沙渠四县。晋初又有建平都尉,辖治巫、北井、泰昌、建始四县。晋武帝咸宁元年,改都尉为郡,于是当时吴和晋各有一个建平郡。太康元年灭吴后,两建平郡合并。太康五年,撤销建始县,后又复设。 永初郡国载有南陵、建始、信陵、兴山、永新、永宁、平乐七县,现今都没有。查考太康地志没有南陵、永新、永宁、平乐、新乡五县,疑是晋室偏安江左时设立的。信陵、兴山、沙渠,疑是三国吴时设立的。建始县是晋朝初年设立的。管辖七县。有户一千三百二十九,人口二万零八百一十四。距州治水路陆路均一千里。距京都水路四千三百八十里。
巫令,汉朝时的老县。
秭归侯相,汉代就有的老县。
归乡公相,何志说原先属秭归,吴时分出的。考太康地志载,秭归有归乡,是先前的夔子国,被楚减,却无归乡县,包志所说不对。
北井令,晋太康地志上载有。先前属巴东郡,晋武帝泰始五年调归建平。
泰昌令,晋太康地志载有。
沙渠令,晋起居注载,太康元年设立。按沙渠是吴建平郡辖治,不应在减星时才刚设立,弄不清楚。
新乡令。
永宁太守,晋安帝侨置做长宁郡,宋明帝因它的名称与文帝陵名相同,改称永宁。宋初管辖五县,后撤绥安。晋安帝设立。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后,把僮阳晋安帝设立。并入长宁,绥宁晋安帝设立。并入上黄.现今管辖二县。有户一千一百五十七,人口四千二百七十四。距州治陆路六十里。距京都三干四百三十里。
长宁侯相,晋安帝设立的。
上黄男相,宋初属襄阳,后调拨出来。二漠、晋朝并没有追一县。
武宁太守,晋安帝隆安五年,桓玄为沮、漳一带投降的蛮民设立。辖治二县。有户九百五十八,人口四千九百一十四。
乐乡令,晋安帝设立。
长林男相,晋安帝设立。
郢州刺史,魏文帝黄初三年,以荆州长江北各郡设置郢州,那年又撤并到荆州,不是现今地域。县也设立了竖业。宋孝武孝建元年,分割荆州的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湘州的巴陵,江州的武昌,豫州的西阳,又把南郡的州陵、监利二县调归巴陵,设立郢州。后来还归荆州。郢州管辖六郡,三十九县。有户二万九千四百六十九,人口十五万八千五百八十七。距京都水路二千一百里。
江夏太守,汉高帝设立,原本属荆州。永初郡国及包志均载郡治设在安陆,此后郡治设在星旦。又有宝座、迪陆,后来另归别郡。江夏管辖七县。有户五千零七十二,人口二万三千八百一十。
汝南侯相,本是边羞地域,晋末汝南郡逃来寄寓夏口,因而设置为汝南县。沙羡令,汉时的老县,县时曾撤销。晋武太康元元年重又设置,县治设在夏旦。晋孝武太元三年,撤销设置并入边腿,后来把逭块土地作为汝南的实际疆土。
沌阳子相,江左设置的。
孝昌侯相,永初郡国、何志都没有记载,徐志上有,疑是孝武帝时设置。
惠怀子相,晋江左设置的。
沙阳男相,二汉时的旧县,原本名沙羡,属武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改名称,又设立沙羡,而将沙阳迁移到现今辖治的地方。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调归巴陵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调归江夏。
羡阳子相,晋惠帝时,安陆人硃伺为陶侃部将,求得安陆东部地界设置。
蒲圻男相,晋武帝太康元年设置。本属长沙,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调归巴陵,孝武孝建元年调归江夏。
竟陵太守,晋惠帝元康九年,分划江夏部地界设立。何志上还有宋县,徐志上则没有。管辖六县。有户八千五百九十一,人口四万四千三百七十五。距州治水路一千四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四百里。
苌寿令,宋明帝泰始六年设立。
竟陵侯相,汉时旧县,当时属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