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汉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赵充国是典型的六郡良家子,他家原本在陇西上邽县,但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便响应国家号召,迁徙到新设置的河西令居县(甘肃永登县)去了。令居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令居山高水长,天地广阔,风光与中原大异。
谁知才迁过去三年,就遇上了第一次汉羌战争,西羌众十万人反,与匈奴通使,围攻令居等地。当时才25岁的赵充国便参与了守城战,在诸羌的围困下坚持了几个月,稍后汉将李息对湟中诸羌的征讨,赵充国也作为骑吏出战,有所斩获。
战争结束后,羌人消停了一段时间,与小月氏、汉人在令居县杂处,这让赵充国知晓了四夷之事。到了今天,他已从少年良家子变为满身是伤的六旬老将,要论对羌人的了解,朝中无人能出其右。
“西安侯可知道,西羌与匈奴皆为游牧行国,但其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在去上林三官的路上,赵充国对任弘抛了这样一个问题。
任弘最先想到的是经济上的差异:“羌人在游牧之余也兼顾农耕,而匈奴几乎纯以游牧狩猎为生?”
两者的相似与差异,就好比一千多年后,生活在同一地域的藏与蒙古。
赵充国却摇头:“不,最大的区别是,匈奴有君,而西羌无君。”
对统于一君的汉人来说,无君的词意近于野蛮,不文明,因此汉朝尊重草原上统于单于的匈奴,认为他们是夏禹之后,同为炎黄子孙,对西域的诸多小邦也视为可以教化交往,连同有君的滇国、夜郎亦高看一眼。
却对无君的西羌十分鄙夷。
“西羌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数十万羌人,一共分成了十几个大种类,数百个小种类。”
赵充国在令居生活多年,能将典属国官吏都记不住的河湟西羌种类,背得七八不离十。
“什么先零羌、烧当羌、封养种、牢姐种,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可以在春夏耕作的河谷,战和不定,他们的血亲、联姻、仇怨,每一年都会发生变化,连自己都不清楚根源,汉官就更不明白了。”
他随意指着沿途路上被马蹄车轮弹飞的小石头道:“西域诸邦像这路边的小石子,很容易便能一颗颗拾起来。”
“匈奴如同不散不实的土壤,需要的是时间和利器慢慢挖,而非一蹴而就。所以桑弘羊才比喻说,匈奴之事譬如为山,未成一篑。二十四部至少都在单于统领下,盯着单于和左右贤王挖,虽然费时费力,但迟早有一天能将这大山移走。”
“唯独西羌,别看他们乃是鄙地小夷,却像散沙一样,一巴掌抓下去,却没法全部抓起来的,若贸然涉足,反而会让自己陷进去……西安侯在西域爬过流沙吧,不管多强壮的人,陷入进去后越是挣扎,就越是难以抽身。”
“后将军所言甚妙。”
这三个比喻,真是让任弘眼前一亮,难怪苏武盛赞赵充国通晓四夷之事,不论西域、匈奴、西羌,无不说到了关键上。
“西羌之事如此复杂,可我大汉派去处理羌事的官吏却不明白此道理。前些时日在一次宴飨上,有位大夫更曾对我说,对付羌人最好的手段,便是效仿李广,将羌人首脑骗来统统杀死,他认为这样就会叫羌人大乱,剩下的种落可以尽数归附大汉,扩地千里至西海。”
赵充国没有点名是谁,却反问任弘:
“那位大夫自以为这是妙计,西安侯认为如何?”
任弘笑道:”我曾读太史公书,见李将军传中提及,李将军晚年反思为何不能封侯,一一历数后悔之事,他做陇西郡守时,边境羌人反叛,李将军诱骗他们投降,说既往不咎,结果却将投降的八百余人在一日间统统杀了!结果西羌复叛,从此再不信任朝廷,宁可远遁也不愿再投降。”
老李这件事是够蠢的,但大汉官员最擅长的就是一刀切,省时省力赚功绩,八百多颗斩首轻松到手,再多砍一千多说不定都能封侯了。
任弘道:“如今故技重施,恐怕不妥,先前后将军也说过,西羌种类繁杂,自有豪长,数相攻击,而大汉若将其豪长不分良莠全部杀害,反而会让西羌放下仇怨,解仇结盟,合力反叛,甚至与匈奴勾结啊。”
赵充国颔首:“过去三十年间,西羌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史,多是那些想要开疆扩土以求封侯的护羌校尉招惹出来的。”
“难怪后将军说,就怕护羌校尉欲有作为。”
任弘还想说“我已封侯,不求此名”,但忽然想起赵充国虽然功勋卓著,为大汉奋斗了一辈子,但因为全胜的大仗只打过一场,斩首不足,竟才是一个关内侯,连忙将这话咽了回去。
赵充国又道:“若真有所为,能找到对付羌人的万全之策也就罢了,可有些人,只擅长故意欺压羌人,开启边衅,却为大汉招致数年兵灾。别看与西羌作战,很容易杀得他们一种殆尽,但那只是牧民分散,往高处迁徙求生的假象,几年后又会集结在一起,卷土重来。而汉军却无法穷追深入,西安侯可知为何?”
“因为冷瘴作祟。”
任弘颔首:“在西域时,我曾两度翻越雪山。”
高原反应的滋味他可还记得呢,青藏高原被称为第三极,是独特的战场。羌人的迁徙不是像匈奴那样大范围的移动,而是从谷地到高原,各部落聚集的陇南青海地区,谷地、盆地海拔都有两三千米,高处的草场能到四千米。
一旦战场到了三千米,汉人战斗力便... -->>
赵充国是典型的六郡良家子,他家原本在陇西上邽县,但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便响应国家号召,迁徙到新设置的河西令居县(甘肃永登县)去了。令居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令居山高水长,天地广阔,风光与中原大异。
谁知才迁过去三年,就遇上了第一次汉羌战争,西羌众十万人反,与匈奴通使,围攻令居等地。当时才25岁的赵充国便参与了守城战,在诸羌的围困下坚持了几个月,稍后汉将李息对湟中诸羌的征讨,赵充国也作为骑吏出战,有所斩获。
战争结束后,羌人消停了一段时间,与小月氏、汉人在令居县杂处,这让赵充国知晓了四夷之事。到了今天,他已从少年良家子变为满身是伤的六旬老将,要论对羌人的了解,朝中无人能出其右。
“西安侯可知道,西羌与匈奴皆为游牧行国,但其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在去上林三官的路上,赵充国对任弘抛了这样一个问题。
任弘最先想到的是经济上的差异:“羌人在游牧之余也兼顾农耕,而匈奴几乎纯以游牧狩猎为生?”
两者的相似与差异,就好比一千多年后,生活在同一地域的藏与蒙古。
赵充国却摇头:“不,最大的区别是,匈奴有君,而西羌无君。”
对统于一君的汉人来说,无君的词意近于野蛮,不文明,因此汉朝尊重草原上统于单于的匈奴,认为他们是夏禹之后,同为炎黄子孙,对西域的诸多小邦也视为可以教化交往,连同有君的滇国、夜郎亦高看一眼。
却对无君的西羌十分鄙夷。
“西羌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数十万羌人,一共分成了十几个大种类,数百个小种类。”
赵充国在令居生活多年,能将典属国官吏都记不住的河湟西羌种类,背得七八不离十。
“什么先零羌、烧当羌、封养种、牢姐种,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可以在春夏耕作的河谷,战和不定,他们的血亲、联姻、仇怨,每一年都会发生变化,连自己都不清楚根源,汉官就更不明白了。”
他随意指着沿途路上被马蹄车轮弹飞的小石头道:“西域诸邦像这路边的小石子,很容易便能一颗颗拾起来。”
“匈奴如同不散不实的土壤,需要的是时间和利器慢慢挖,而非一蹴而就。所以桑弘羊才比喻说,匈奴之事譬如为山,未成一篑。二十四部至少都在单于统领下,盯着单于和左右贤王挖,虽然费时费力,但迟早有一天能将这大山移走。”
“唯独西羌,别看他们乃是鄙地小夷,却像散沙一样,一巴掌抓下去,却没法全部抓起来的,若贸然涉足,反而会让自己陷进去……西安侯在西域爬过流沙吧,不管多强壮的人,陷入进去后越是挣扎,就越是难以抽身。”
“后将军所言甚妙。”
这三个比喻,真是让任弘眼前一亮,难怪苏武盛赞赵充国通晓四夷之事,不论西域、匈奴、西羌,无不说到了关键上。
“西羌之事如此复杂,可我大汉派去处理羌事的官吏却不明白此道理。前些时日在一次宴飨上,有位大夫更曾对我说,对付羌人最好的手段,便是效仿李广,将羌人首脑骗来统统杀死,他认为这样就会叫羌人大乱,剩下的种落可以尽数归附大汉,扩地千里至西海。”
赵充国没有点名是谁,却反问任弘:
“那位大夫自以为这是妙计,西安侯认为如何?”
任弘笑道:”我曾读太史公书,见李将军传中提及,李将军晚年反思为何不能封侯,一一历数后悔之事,他做陇西郡守时,边境羌人反叛,李将军诱骗他们投降,说既往不咎,结果却将投降的八百余人在一日间统统杀了!结果西羌复叛,从此再不信任朝廷,宁可远遁也不愿再投降。”
老李这件事是够蠢的,但大汉官员最擅长的就是一刀切,省时省力赚功绩,八百多颗斩首轻松到手,再多砍一千多说不定都能封侯了。
任弘道:“如今故技重施,恐怕不妥,先前后将军也说过,西羌种类繁杂,自有豪长,数相攻击,而大汉若将其豪长不分良莠全部杀害,反而会让西羌放下仇怨,解仇结盟,合力反叛,甚至与匈奴勾结啊。”
赵充国颔首:“过去三十年间,西羌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史,多是那些想要开疆扩土以求封侯的护羌校尉招惹出来的。”
“难怪后将军说,就怕护羌校尉欲有作为。”
任弘还想说“我已封侯,不求此名”,但忽然想起赵充国虽然功勋卓著,为大汉奋斗了一辈子,但因为全胜的大仗只打过一场,斩首不足,竟才是一个关内侯,连忙将这话咽了回去。
赵充国又道:“若真有所为,能找到对付羌人的万全之策也就罢了,可有些人,只擅长故意欺压羌人,开启边衅,却为大汉招致数年兵灾。别看与西羌作战,很容易杀得他们一种殆尽,但那只是牧民分散,往高处迁徙求生的假象,几年后又会集结在一起,卷土重来。而汉军却无法穷追深入,西安侯可知为何?”
“因为冷瘴作祟。”
任弘颔首:“在西域时,我曾两度翻越雪山。”
高原反应的滋味他可还记得呢,青藏高原被称为第三极,是独特的战场。羌人的迁徙不是像匈奴那样大范围的移动,而是从谷地到高原,各部落聚集的陇南青海地区,谷地、盆地海拔都有两三千米,高处的草场能到四千米。
一旦战场到了三千米,汉人战斗力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