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我的大明新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日天短,此时天才微微亮。
朱瞻基先带着两个弟弟朱瞻埈和朱瞻墉以及其他宗室去皇城西南的社稷坛祭天,再到东南的太庙祭祖,随后才回到奉天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朱棣拜别。
宫中的欢送仪式并不长,出了奉天殿,朱瞻基又带着两个弟弟向泪流满面的张氏跪拜,然后登上了朱棣的御辇。
鼓乐争鸣,庄严肃穆,宫城和皇城的大门中开,上万人形成的仪仗在承天门外组成了送行的长龙。
应天府的百姓都是早就知道了这一天太孙将会出海,出行队伍经过的大街,道路两边都挤的水泄不通。
队伍按照严格的顺序,当先的是锦衣卫和內监的仪仗,然后就是朱棣和朱瞻基坐的御辇。御辇后面是宗室的位置,然后是文官,武官的车队。
在他们的后面,才是各国使节的车驾,不算护卫的仪仗,也扯出了两三里地。
一直到午时,车队才行到阅江楼码头。
摆好仪仗,上百名內监在王彦的带领下,宣读了《太孙出海书》,有他们的传播,码头周边的数万人也都听清了这篇圣旨。
随后朱瞻基率领宗室和下属高级官员向朱棣跪拜辞行,当他们起身之后,朱棣亲手拉着朱瞻基的手,接受了现场数万人的跪拜。
马上要登船了,朱棣这个时候也有些真情流露,感慨地说道:“此行一去万里,风雨难测。吾孙当以身体为重,我在应天等着你安全回来。”
“孙儿当以国事为重,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将万里河山献于皇祖。”
鼓乐响起,码头上响起了诗经国风篇的秦风章里面的无衣,这也是古代一千多年一直流行的军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在这雄壮的歌声中,朱瞻基率先登上了横舟搭建起来的浮桥,走向了江中间停着的他的旗舰大宝船。
整个登舟行动一直持续了半个时辰,所有人都上了各自的船,然后就是礼炮声响。
在礼炮声中,朱瞻基的旗舰上面升起了大明的皇旗,国旗,军旗。
朱瞻基一直站在旗舰的甲板上,向岸上送行的百姓挥手致意。
当所有人登船之后,旗舰上的三百水手共同绞动了五个绞盘,将数千斤的铁锚提了起来,其他水手则开始升帆,然后调整了帆向,正式起航。
从应天府出发的舰队只有不到一小半,主要是各军的将领和使节。
到了新江口水寨第一舰队的海军才会加入了起航的行列,但是这些人仍然只有一小部分,船只也只有三百艘。
当舰队到了宁波,那里有大批的商船,运输船,还有第二舰队的士兵加入,舰队的船只数量将会达到七百艘。
还有一批船是在泉州府,那里有差不多两百艘运输船和战舰,最后一批船是目前在交趾等待的将近一百艘运输船,他们负担着运输粮食的重任。
这次出海的十万人,一天就需要最少二十万斤粮食,按照两年的时间来计算,就需要一万万多斤,将近十万吨。
船队这次出行光是从交趾就调粮五万吨,然后其他各国也会卖粮给大明,凑够十万吨。
而且大明还跟榜葛刺,溜山等国也达成了购粮协议,他们已经为大明的船队都准备好了粮食,只等船队的到来。
等于说,一直要到交趾,所有的船只才会全部加入进来,也就差不多凑足了这次出海的上千艘船队。
如此大规模的船队,当然不可能一起航行。光是这些船集中在一起,船与船之间还要留出安全距离,这恐怕真要形成一片海上城市了。
船队将会分成前军,中军,后军,每一部分之间相隔两三日的行程,这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台风。
虽然司天监和幼军包括从各地沿海招募的渔民都能观测天气,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分成了三批,连绵数千里长。
出发之前众人都忙碌不已,但是真的等到上了船,除了那些航海任务在身的船员,大部分人都空闲了下来。
朱瞻基的旗舰又进行了一番改装,为了安全起见,船体牺牲了载货量和载重量,各个部位都加固了不少。
这艘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米数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最少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人。
如果是运粮食,光是这样的一艘船都能一下子装四千吨以上,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因为木制结构,为了安全,载货量一般不会超过理论的三分之二。
而朱瞻基的这艘船因为不顾载货量和载重量的加固,实际载货量还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重量和空间全部都用在了加固的水密舱和铁条上了。
光是船体内外加固的铁条,连在一起就有两万米长,重达两百吨以上。
而这样的船,这次一共准备了三艘,就是防止在路途中损坏。
能在这艘船担任水手的全部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海军士兵,他们只能在下面两层活动。
船尾的三层和四层也都经过了改装,变的更奢华和更舒适。
四层是朱瞻基和自己的几个女人住的地方,因为郑和也是太监,所以他跟朱瞻基也能住在一起。
为了怕几个女人寂寞,也是朱瞻基为了享受,他在四层的甲板上还建了一个木制的十米长,五米宽的游泳池,天气好的时候,还能用布幔一围,在里面游泳。
三层住的全部是服侍朱瞻基和传令的太监,他们切断了水手到船尾三四层的通道,不是紧急情况,根本无法到后面来。
原本他的两个弟弟,朱瞻埈和朱瞻墉也被安置在这里。但是这两个小家伙有些怕朱瞻基,加上宗室里面也有好几个十二三岁的小家伙,所以他们两个去跟那些宗室住一条船了。
船头的位置没有第四层,只有第三层,这里也是整个船队的指挥中枢,所有的重要命令都会从这里传达出去。
除了朱瞻基的护卫们,还有黄渊也住在旗舰前方的第二层,船开之后,其他人都闲了下来,但是他仍然忙碌无比。
后勤的安排是相当繁琐的,整个舰队分成了三大营,每个大营又分成七八个部分,整个舰队的上千条船,被划分成为了差不多三十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后勤保障,船只维修,信息传递,都是非常耗费精力的。
除了他,內监的贸易团队也依旧在忙,如今大批的运输船队还在宁波和泉州,他们现在的舰队后面只有一小部分运输船,这些船队的安排,在每个地区的贸易数量,都需要他们这些人的安排。
除了他们,以孙林为首的咨情司,他们也开始忙碌了。在出发之前,他们在每艘船上都安排了联络的太监,负责监控每艘船的情况。
每一天,都会有信息汇总到他们这里来,他们需要对每一个信息进行收集,统计,然后记载下来。
而这样的工作,将会一直不停地进行下去。
孙林因此掌握的权力,又大了许多。可以说,孙林已经从朱瞻基收下的第三号人物,变成了第二号,仅次于太监总管金阔。
这让李亮格外羡慕,他跟在朱瞻基的身边的时候,原本一直仅次于金阔。但是金阔年纪比他大了二十岁,所以他才一直想要争宠。
可是自从金阔从宁波回来以后,不仅带回来了精明能干的孙林,还又提拔起来了聪明伶俐的刘万,这已经侵害到了他的利益。
如今他的外援就只有担任宁波市舶司镇守使的余先,余先才是他之前最受宠爱的太监,因为好色被打发到了宁波。
他原本的位置也十分稳定,但是自从那次做错了事,想要插手外臣的斗争,结果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他现在只能继续低调,尽心服侍朱瞻基。他很清楚,金阔不去,他根本没有机会再压制孙林他们。
因为孙林的重用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像他一样,只是依靠朱瞻基的宠信。
召集近身的将领,朱瞻基开了一个短会,布置好了到宁波之前这三日的行程,他就沿着船侧上方的通道回到了自己的豪华舱房。
刘承徽正在安排一众侍女进行各种物品的归置,船上颠簸,一些没必要的装饰物,都是收集到箱子里面的。
马欣对船上的生活感到十分新奇,这是她除了从苏州到京城的旅程之外,第一次长途旅行,所以心情也很不错。
看到朱瞻基回来,她雀跃地跑了过来,拉着朱瞻基的衣襟问道:“殿下,船已经开了,那些升帆的将士也都下去了,妾身能上甲板看看吗?”
朱瞻基宠溺地说道:“去吧。船行颠簸,小心不要摔跤了。”
其他人都羡慕不已,但是她们很清楚,马家如今备受朱瞻基扶持。光是外戚势力这一块,几乎没有人比得上马欣,所以她们并不敢跟马欣争风吃醋。
(终于出海了,后面的情节我需要好好构思一下,如何在有些无聊的行程中,安排情节,让大家看的精彩。)
日天短,此时天才微微亮。
朱瞻基先带着两个弟弟朱瞻埈和朱瞻墉以及其他宗室去皇城西南的社稷坛祭天,再到东南的太庙祭祖,随后才回到奉天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朱棣拜别。
宫中的欢送仪式并不长,出了奉天殿,朱瞻基又带着两个弟弟向泪流满面的张氏跪拜,然后登上了朱棣的御辇。
鼓乐争鸣,庄严肃穆,宫城和皇城的大门中开,上万人形成的仪仗在承天门外组成了送行的长龙。
应天府的百姓都是早就知道了这一天太孙将会出海,出行队伍经过的大街,道路两边都挤的水泄不通。
队伍按照严格的顺序,当先的是锦衣卫和內监的仪仗,然后就是朱棣和朱瞻基坐的御辇。御辇后面是宗室的位置,然后是文官,武官的车队。
在他们的后面,才是各国使节的车驾,不算护卫的仪仗,也扯出了两三里地。
一直到午时,车队才行到阅江楼码头。
摆好仪仗,上百名內监在王彦的带领下,宣读了《太孙出海书》,有他们的传播,码头周边的数万人也都听清了这篇圣旨。
随后朱瞻基率领宗室和下属高级官员向朱棣跪拜辞行,当他们起身之后,朱棣亲手拉着朱瞻基的手,接受了现场数万人的跪拜。
马上要登船了,朱棣这个时候也有些真情流露,感慨地说道:“此行一去万里,风雨难测。吾孙当以身体为重,我在应天等着你安全回来。”
“孙儿当以国事为重,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将万里河山献于皇祖。”
鼓乐响起,码头上响起了诗经国风篇的秦风章里面的无衣,这也是古代一千多年一直流行的军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在这雄壮的歌声中,朱瞻基率先登上了横舟搭建起来的浮桥,走向了江中间停着的他的旗舰大宝船。
整个登舟行动一直持续了半个时辰,所有人都上了各自的船,然后就是礼炮声响。
在礼炮声中,朱瞻基的旗舰上面升起了大明的皇旗,国旗,军旗。
朱瞻基一直站在旗舰的甲板上,向岸上送行的百姓挥手致意。
当所有人登船之后,旗舰上的三百水手共同绞动了五个绞盘,将数千斤的铁锚提了起来,其他水手则开始升帆,然后调整了帆向,正式起航。
从应天府出发的舰队只有不到一小半,主要是各军的将领和使节。
到了新江口水寨第一舰队的海军才会加入了起航的行列,但是这些人仍然只有一小部分,船只也只有三百艘。
当舰队到了宁波,那里有大批的商船,运输船,还有第二舰队的士兵加入,舰队的船只数量将会达到七百艘。
还有一批船是在泉州府,那里有差不多两百艘运输船和战舰,最后一批船是目前在交趾等待的将近一百艘运输船,他们负担着运输粮食的重任。
这次出海的十万人,一天就需要最少二十万斤粮食,按照两年的时间来计算,就需要一万万多斤,将近十万吨。
船队这次出行光是从交趾就调粮五万吨,然后其他各国也会卖粮给大明,凑够十万吨。
而且大明还跟榜葛刺,溜山等国也达成了购粮协议,他们已经为大明的船队都准备好了粮食,只等船队的到来。
等于说,一直要到交趾,所有的船只才会全部加入进来,也就差不多凑足了这次出海的上千艘船队。
如此大规模的船队,当然不可能一起航行。光是这些船集中在一起,船与船之间还要留出安全距离,这恐怕真要形成一片海上城市了。
船队将会分成前军,中军,后军,每一部分之间相隔两三日的行程,这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台风。
虽然司天监和幼军包括从各地沿海招募的渔民都能观测天气,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分成了三批,连绵数千里长。
出发之前众人都忙碌不已,但是真的等到上了船,除了那些航海任务在身的船员,大部分人都空闲了下来。
朱瞻基的旗舰又进行了一番改装,为了安全起见,船体牺牲了载货量和载重量,各个部位都加固了不少。
这艘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米数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最少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人。
如果是运粮食,光是这样的一艘船都能一下子装四千吨以上,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因为木制结构,为了安全,载货量一般不会超过理论的三分之二。
而朱瞻基的这艘船因为不顾载货量和载重量的加固,实际载货量还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重量和空间全部都用在了加固的水密舱和铁条上了。
光是船体内外加固的铁条,连在一起就有两万米长,重达两百吨以上。
而这样的船,这次一共准备了三艘,就是防止在路途中损坏。
能在这艘船担任水手的全部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海军士兵,他们只能在下面两层活动。
船尾的三层和四层也都经过了改装,变的更奢华和更舒适。
四层是朱瞻基和自己的几个女人住的地方,因为郑和也是太监,所以他跟朱瞻基也能住在一起。
为了怕几个女人寂寞,也是朱瞻基为了享受,他在四层的甲板上还建了一个木制的十米长,五米宽的游泳池,天气好的时候,还能用布幔一围,在里面游泳。
三层住的全部是服侍朱瞻基和传令的太监,他们切断了水手到船尾三四层的通道,不是紧急情况,根本无法到后面来。
原本他的两个弟弟,朱瞻埈和朱瞻墉也被安置在这里。但是这两个小家伙有些怕朱瞻基,加上宗室里面也有好几个十二三岁的小家伙,所以他们两个去跟那些宗室住一条船了。
船头的位置没有第四层,只有第三层,这里也是整个船队的指挥中枢,所有的重要命令都会从这里传达出去。
除了朱瞻基的护卫们,还有黄渊也住在旗舰前方的第二层,船开之后,其他人都闲了下来,但是他仍然忙碌无比。
后勤的安排是相当繁琐的,整个舰队分成了三大营,每个大营又分成七八个部分,整个舰队的上千条船,被划分成为了差不多三十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后勤保障,船只维修,信息传递,都是非常耗费精力的。
除了他,內监的贸易团队也依旧在忙,如今大批的运输船队还在宁波和泉州,他们现在的舰队后面只有一小部分运输船,这些船队的安排,在每个地区的贸易数量,都需要他们这些人的安排。
除了他们,以孙林为首的咨情司,他们也开始忙碌了。在出发之前,他们在每艘船上都安排了联络的太监,负责监控每艘船的情况。
每一天,都会有信息汇总到他们这里来,他们需要对每一个信息进行收集,统计,然后记载下来。
而这样的工作,将会一直不停地进行下去。
孙林因此掌握的权力,又大了许多。可以说,孙林已经从朱瞻基收下的第三号人物,变成了第二号,仅次于太监总管金阔。
这让李亮格外羡慕,他跟在朱瞻基的身边的时候,原本一直仅次于金阔。但是金阔年纪比他大了二十岁,所以他才一直想要争宠。
可是自从金阔从宁波回来以后,不仅带回来了精明能干的孙林,还又提拔起来了聪明伶俐的刘万,这已经侵害到了他的利益。
如今他的外援就只有担任宁波市舶司镇守使的余先,余先才是他之前最受宠爱的太监,因为好色被打发到了宁波。
他原本的位置也十分稳定,但是自从那次做错了事,想要插手外臣的斗争,结果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他现在只能继续低调,尽心服侍朱瞻基。他很清楚,金阔不去,他根本没有机会再压制孙林他们。
因为孙林的重用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像他一样,只是依靠朱瞻基的宠信。
召集近身的将领,朱瞻基开了一个短会,布置好了到宁波之前这三日的行程,他就沿着船侧上方的通道回到了自己的豪华舱房。
刘承徽正在安排一众侍女进行各种物品的归置,船上颠簸,一些没必要的装饰物,都是收集到箱子里面的。
马欣对船上的生活感到十分新奇,这是她除了从苏州到京城的旅程之外,第一次长途旅行,所以心情也很不错。
看到朱瞻基回来,她雀跃地跑了过来,拉着朱瞻基的衣襟问道:“殿下,船已经开了,那些升帆的将士也都下去了,妾身能上甲板看看吗?”
朱瞻基宠溺地说道:“去吧。船行颠簸,小心不要摔跤了。”
其他人都羡慕不已,但是她们很清楚,马家如今备受朱瞻基扶持。光是外戚势力这一块,几乎没有人比得上马欣,所以她们并不敢跟马欣争风吃醋。
(终于出海了,后面的情节我需要好好构思一下,如何在有些无聊的行程中,安排情节,让大家看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