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www.mnzw.com,重生大宋做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出兵西夏,并非朝廷临时起意。大宋以自太祖开始便一直想要收复幽云,确保中原地带的安全。只是数次出兵,每每都是无功而返,除了夙敌辽国不好对付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位处大宋西北的西夏总是拖大宋的后腿。
大宋与辽国是夙敌,而西夏这个总是坏大宋好事的小人,甚至比辽国更遭大宋仇恨。以往有辽国罩着,大宋与西夏的战争总是不能“尽兴”,但这回辽国自顾不暇了,大宋想要灭掉西夏也就只有乘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动手。
“雇佣”张宝的梁山人马为国效力,其实也是朝廷的无奈之举。征讨西夏虽不用太过担心辽国还会在旁掣肘,但凡事总有一个万一,要是让西夏人将战事拖延,到时的变数也就会增多,速战速决成了诸朝臣的一致意见。
道理大宋君臣都懂,但问题是朝廷除了西军,手头上暂时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人马。内地太平了百多年,再加上朝廷“错误”的引导,以至于大宋各地武备松懈,百十流寇的战斗力都比各地大多数驻军要强。
面对无人可用的局面,朝廷才不得不考虑雇佣梁山人马为朝廷效力这个方案。可在他们眼中的恩典,在张宝眼里却狗屁都不是。他是“狮子大张口”,朝廷一开始对此很是恼火,但无计可施之下,朝廷还是最终选择了同意。
一百万贯军费,外加军事独立指挥权,成为梁山人马出动所必备的两个条件。至于按照惯例委派监军一事,张宝倒是没有拒绝,只是丑话说在了前头,说战场上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所以对于监军的生命安全,梁山不做任何保证。意思就是说,监军要是在战场上出了意外,梁山对此不负任何责任。
在战场上,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被流矢射中,马失前蹄摔断脖子,这种例外也不是不可能出现。过去监军在军中那就相当于是二号的皇帝,不仅身份尊重,更可以直接影响到主帅的决策。可去梁山军里担任监军,连身家性命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这明显也就成了一份人人避之不及的苦差。
那些一天到晚嘴里喊着忠君爱国的朝中重臣,对于担任梁山军监军一职是想方设法的拒绝,有的自称身染重疾,有的推说家中有事,反正谁都不肯干这个监军。张宝是乐得轻松,而官家赵佶则是暗暗心寒,同时也坚定了采纳张宝建议编练新军的决心。
兵贵精而不再多!百万吃闲饭的杂兵远没有十万精兵有用。按照张宝的建议,赵佶决定从十节度中抽调人马编练新军,任命王焕为主将,韩存保、杨温担任副将,三人为朝廷训练十万人马,争取在日后为朝廷收复幽云出力。至于原来的禁军,朝廷也决定进行缩减,剔除那些老弱,仅留下青壮重新开始训练,不求这些人能够上阵杀敌,但至少也要能保一方平安,不要让朝廷后院起火。
说易行难,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张宝的想法符合眼下大宋朝廷的实际情况,而赵佶也对此完全采纳,但想要切实的贯彻实行,却是困难重重。张宝在张家是一家独大,他的吩咐不管什么人听到后都会不打任何折扣的去执行,那效率自然就高。
但朝廷不一样,各方利益纠葛,牵一发而动全身,张宝与赵佶的想法固然符合大宋的利益需求,但这个裁军重练的决定,也会损害多方的利益。阻人财路,杀人父母,那都是不可化解的大仇。
即便张宝有赵佶撑腰,朝中依然有大把的人反对针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过也多亏了这些人光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这件事上,王焕等人奉旨编练新军所受的阻力也就少了许多,从十节度中挑选出来的两万精兵正在汴梁郊外的军营内抓紧时间训练,争取早日练成,为朝廷效力。而为了有别于过去的禁军,赵佶听从了张宝的建议,将这支新军命名为皇卫军,直接听从皇家的领导。
皇帝变得不好糊弄了,这对朝廷里一些安于现状的人来说并不是好事。他们希望皇帝对他们这些臣子“言听计从”,但如今官家“不听话了”,他们的日子也就过得不怎么舒心了。对于造成这种现状的“罪魁祸首”,这些人自是恨之入骨。可眼下张宝已经离开了汴梁,不日便要出兵西北,他们除了不断上奏劝阻官家赵佶回心转意外,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但这回赵佶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对于编练新军一事丝毫不肯松口,哪怕是枢密院上奏说军费不足,他也是咬着牙从自己的私库里拿钱用来养兵,就是不肯取消编练新军的计划。而有了官家的大力支持,负责编练新军的王焕、韩存保、杨温三人这回也是尽心尽力,两万新兵说是新兵,其实前身就是十节度麾下的精锐。如今待遇上去了,这些新兵自然也就卖力,在新军建成两个月后的一次与京师禁军的“友谊赛”中,将朝廷选拔的禁军将士打了个落花流水,虽不像张家老卒收拾禁军青壮那样干脆利落,但同样也十分有看头,叫那些认为朝廷编练新军完全没必要的大臣老实闭上了嘴。
事实往往胜于雄辩!纵是说得天花乱坠,可实际一战却不堪一击,那说得再好听也是白扯。新军通过一场胜利让朝廷不得不承认了其存在的价值,也让官家赵佶愈发坚定编练新军的态度。
通过张宝的介绍,过去一直被蒙在鼓里的赵佶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赵家天下并不似他所想象的那样稳当,而手握一支可用的兵马,既是确保自身统治也是维护自身利益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如今的新军便是赵佶的心头肉,谁动都不行!而担任新军的主将王焕,自也就受到了赵佶的待见,他的意见,自是也就得到了赵佶的重视。王焕的意见并不过... -->>
出兵西夏,并非朝廷临时起意。大宋以自太祖开始便一直想要收复幽云,确保中原地带的安全。只是数次出兵,每每都是无功而返,除了夙敌辽国不好对付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位处大宋西北的西夏总是拖大宋的后腿。
大宋与辽国是夙敌,而西夏这个总是坏大宋好事的小人,甚至比辽国更遭大宋仇恨。以往有辽国罩着,大宋与西夏的战争总是不能“尽兴”,但这回辽国自顾不暇了,大宋想要灭掉西夏也就只有乘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动手。
“雇佣”张宝的梁山人马为国效力,其实也是朝廷的无奈之举。征讨西夏虽不用太过担心辽国还会在旁掣肘,但凡事总有一个万一,要是让西夏人将战事拖延,到时的变数也就会增多,速战速决成了诸朝臣的一致意见。
道理大宋君臣都懂,但问题是朝廷除了西军,手头上暂时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人马。内地太平了百多年,再加上朝廷“错误”的引导,以至于大宋各地武备松懈,百十流寇的战斗力都比各地大多数驻军要强。
面对无人可用的局面,朝廷才不得不考虑雇佣梁山人马为朝廷效力这个方案。可在他们眼中的恩典,在张宝眼里却狗屁都不是。他是“狮子大张口”,朝廷一开始对此很是恼火,但无计可施之下,朝廷还是最终选择了同意。
一百万贯军费,外加军事独立指挥权,成为梁山人马出动所必备的两个条件。至于按照惯例委派监军一事,张宝倒是没有拒绝,只是丑话说在了前头,说战场上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所以对于监军的生命安全,梁山不做任何保证。意思就是说,监军要是在战场上出了意外,梁山对此不负任何责任。
在战场上,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被流矢射中,马失前蹄摔断脖子,这种例外也不是不可能出现。过去监军在军中那就相当于是二号的皇帝,不仅身份尊重,更可以直接影响到主帅的决策。可去梁山军里担任监军,连身家性命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这明显也就成了一份人人避之不及的苦差。
那些一天到晚嘴里喊着忠君爱国的朝中重臣,对于担任梁山军监军一职是想方设法的拒绝,有的自称身染重疾,有的推说家中有事,反正谁都不肯干这个监军。张宝是乐得轻松,而官家赵佶则是暗暗心寒,同时也坚定了采纳张宝建议编练新军的决心。
兵贵精而不再多!百万吃闲饭的杂兵远没有十万精兵有用。按照张宝的建议,赵佶决定从十节度中抽调人马编练新军,任命王焕为主将,韩存保、杨温担任副将,三人为朝廷训练十万人马,争取在日后为朝廷收复幽云出力。至于原来的禁军,朝廷也决定进行缩减,剔除那些老弱,仅留下青壮重新开始训练,不求这些人能够上阵杀敌,但至少也要能保一方平安,不要让朝廷后院起火。
说易行难,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张宝的想法符合眼下大宋朝廷的实际情况,而赵佶也对此完全采纳,但想要切实的贯彻实行,却是困难重重。张宝在张家是一家独大,他的吩咐不管什么人听到后都会不打任何折扣的去执行,那效率自然就高。
但朝廷不一样,各方利益纠葛,牵一发而动全身,张宝与赵佶的想法固然符合大宋的利益需求,但这个裁军重练的决定,也会损害多方的利益。阻人财路,杀人父母,那都是不可化解的大仇。
即便张宝有赵佶撑腰,朝中依然有大把的人反对针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过也多亏了这些人光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这件事上,王焕等人奉旨编练新军所受的阻力也就少了许多,从十节度中挑选出来的两万精兵正在汴梁郊外的军营内抓紧时间训练,争取早日练成,为朝廷效力。而为了有别于过去的禁军,赵佶听从了张宝的建议,将这支新军命名为皇卫军,直接听从皇家的领导。
皇帝变得不好糊弄了,这对朝廷里一些安于现状的人来说并不是好事。他们希望皇帝对他们这些臣子“言听计从”,但如今官家“不听话了”,他们的日子也就过得不怎么舒心了。对于造成这种现状的“罪魁祸首”,这些人自是恨之入骨。可眼下张宝已经离开了汴梁,不日便要出兵西北,他们除了不断上奏劝阻官家赵佶回心转意外,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但这回赵佶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对于编练新军一事丝毫不肯松口,哪怕是枢密院上奏说军费不足,他也是咬着牙从自己的私库里拿钱用来养兵,就是不肯取消编练新军的计划。而有了官家的大力支持,负责编练新军的王焕、韩存保、杨温三人这回也是尽心尽力,两万新兵说是新兵,其实前身就是十节度麾下的精锐。如今待遇上去了,这些新兵自然也就卖力,在新军建成两个月后的一次与京师禁军的“友谊赛”中,将朝廷选拔的禁军将士打了个落花流水,虽不像张家老卒收拾禁军青壮那样干脆利落,但同样也十分有看头,叫那些认为朝廷编练新军完全没必要的大臣老实闭上了嘴。
事实往往胜于雄辩!纵是说得天花乱坠,可实际一战却不堪一击,那说得再好听也是白扯。新军通过一场胜利让朝廷不得不承认了其存在的价值,也让官家赵佶愈发坚定编练新军的态度。
通过张宝的介绍,过去一直被蒙在鼓里的赵佶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赵家天下并不似他所想象的那样稳当,而手握一支可用的兵马,既是确保自身统治也是维护自身利益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如今的新军便是赵佶的心头肉,谁动都不行!而担任新军的主将王焕,自也就受到了赵佶的待见,他的意见,自是也就得到了赵佶的重视。王焕的意见并不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