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mnzw.com,醉卧江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文武之争古来有之,便如一阴一阳,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只有圆谐调和,才能使得这天下欣欣向荣,纵观古今,文武相争所带来的混乱与损伤,是极其让人痛惜的。
近代某位伟人曾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文人或许可以开创一段时代,但开创一个国家,最终还是要依靠武人,然而不公平的是,历史是文人武人一同创造的,但历史书却只由文人来书写,这是很无赖的一件事情,岂不见《将相和》最终还是以廉颇负荆请罪而结束么?
大焱是古时文化发展的巅峰,堪比盛唐,承前启后,可谓开创了一个时代,但文人的地位提升到极致的另一面,也是武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虽然军队的待遇仍旧不错,但武将们在朝堂上却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东府的政事堂就比西府的枢密院要高半级。
虽然这一次大焱的武人们争气长脸,收复燕云,攻陷大定府,成就大焱朝前所未有的奇功,然则文人们对武将的态度却没有改变太多。
这些风花雪月的文人看不到沙场上的尸山血海,他们看到的是应该支持北伐,以致于国内物资紧缺,殃及百姓,怨声载道,盗贼四起。
在文人们看来,这些穷兵黩武的将帅们,是在压榨老百姓的膏脂,来成就他们的不世之功,来提升武将们的社会地位。
这些自诩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文人们,从来都不觉得燕云十六州有什么好,燕云十六州再好,能好得过烟雨朦胧的江南?
他们之所以出现在汴京城外的迎接队伍之中,不是为了武将们欢庆,而是想要看一看,这些使得国家内部满目疮痍的武将们如何耀武扬威。
他们想要在官家的面前,表明自己的姿态,即便是老百姓,也不认为北伐胜利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和帮助。
北伐胜利之后,占领的偌大领地,在短时间之内仍旧需要国家支出庞大的财力物力去经营和维持,苦的还是他们这些老百姓,至于所谓的千古奇功,受益的也就只有那些武将,还有即将步入千古圣君行列的当今官家。
不得不说,文人们虽然同样对老百姓敲骨吸髓,同样在用老百姓的膏脂,建造自己的琼楼玉宇和酒池肉林,但他们的嘴皮子功夫了得,社会舆论也由他们来主导,所以他们比武将更加的贴近百姓,更容易影响百姓的看法。
所以无论是文人还是老百姓,出现在这城外队伍之中的,大半其实都是逢场作戏,让里长们强推出来的。
沿途见识到了遍地灾情的诸军将士们,也没想过要得到这些百姓和文人的好脸色,只是当他们看到汴京城的文人们竟然搭了高棚,如同看猴戏一般冷眼旁观他们入城,心里还是极度不爽快的。
当他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之时,这些文人们还在温柔乡里窃玉偷香,可当他们将领土打下来之后,却又只能交到文人的手里,让这些只会动嘴皮子的人,将那片地方变成软趴趴只懂讲道理而不敢动拳头的“礼仪之地”。
可你要知道,敌人从来都不会用嘴跟你讲道理,辽人不会,西夏人不会,女真人也不会。
在这些围观的看客之中,东华门御道左侧的一处高台显得极其惹眼,因为那里汇聚了汴京城中几乎所有叫得出名号的文人才子们。
他们自然不是来沾光,也不是来歌功颂德,他们只是想看一看,这群将国家祸害成目今这等惨状的军士们,接受欢呼之时会不会脸红。
当然了,其中很多人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来围观曾经的第一才子,人称苏三句的苏牧苏大家!
当初苏牧高调入伍,颇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之气,一向不屑与文人为伍的苏牧,彼时的举动也堪称轰动文坛。
春华秋实,如今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童贯和种师道以及诸军将士们都载誉而归,周甫彦等人自然要好好睁大了双眼,看看传说中的苏大家,是否真的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是否真的能够站上武人的高地。
苏牧在北方战场呼风唤雨,智勇双全,可以说力挽狂澜,然而他的身份又极度敏感,很多关于他的事迹都无法传回到大焱来,更别说市井街坊了。
每次有北地行商或者说书人游历到汴京,能够带回来的都是些添油加醋的演义,严重脱离事实,甚至将辽人和女真人描述成妖魔鬼怪,只说草原上那些狄戎出动巫师,施展妖邪之术,呼唤恶鬼邪灵来作战,老百姓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所以对于汴京文坛而言,苏牧可算是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致于这些文人们根本无法得知他的近况。
虽然北伐军也发回捷报,但捷报上哪里可能特意提及苏牧?即便提了,到了朝廷这厢,官家授意之下,关于苏牧的一切仍旧会抹去,邸报上更是难以寻其名。
有些文人与朝廷之中的官员多有往来,也曾打听过关于苏牧的消息,可官员们一个个讳莫如深,哪里敢擅自议论,更别提透露消息了。
如此一来,也怪不得周甫彦等人要搭起高台,恨不得长八只眼睛,二十几只耳朵,就为了在人群之中及时发现苏牧的身影了。
他们确实很快就在人群之中发现了苏牧,虽然苏牧的白衣经过了雅绾儿和扈三娘的巧手改造,但架不住这些文人们... -->>
文武之争古来有之,便如一阴一阳,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只有圆谐调和,才能使得这天下欣欣向荣,纵观古今,文武相争所带来的混乱与损伤,是极其让人痛惜的。
近代某位伟人曾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文人或许可以开创一段时代,但开创一个国家,最终还是要依靠武人,然而不公平的是,历史是文人武人一同创造的,但历史书却只由文人来书写,这是很无赖的一件事情,岂不见《将相和》最终还是以廉颇负荆请罪而结束么?
大焱是古时文化发展的巅峰,堪比盛唐,承前启后,可谓开创了一个时代,但文人的地位提升到极致的另一面,也是武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虽然军队的待遇仍旧不错,但武将们在朝堂上却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东府的政事堂就比西府的枢密院要高半级。
虽然这一次大焱的武人们争气长脸,收复燕云,攻陷大定府,成就大焱朝前所未有的奇功,然则文人们对武将的态度却没有改变太多。
这些风花雪月的文人看不到沙场上的尸山血海,他们看到的是应该支持北伐,以致于国内物资紧缺,殃及百姓,怨声载道,盗贼四起。
在文人们看来,这些穷兵黩武的将帅们,是在压榨老百姓的膏脂,来成就他们的不世之功,来提升武将们的社会地位。
这些自诩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文人们,从来都不觉得燕云十六州有什么好,燕云十六州再好,能好得过烟雨朦胧的江南?
他们之所以出现在汴京城外的迎接队伍之中,不是为了武将们欢庆,而是想要看一看,这些使得国家内部满目疮痍的武将们如何耀武扬威。
他们想要在官家的面前,表明自己的姿态,即便是老百姓,也不认为北伐胜利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和帮助。
北伐胜利之后,占领的偌大领地,在短时间之内仍旧需要国家支出庞大的财力物力去经营和维持,苦的还是他们这些老百姓,至于所谓的千古奇功,受益的也就只有那些武将,还有即将步入千古圣君行列的当今官家。
不得不说,文人们虽然同样对老百姓敲骨吸髓,同样在用老百姓的膏脂,建造自己的琼楼玉宇和酒池肉林,但他们的嘴皮子功夫了得,社会舆论也由他们来主导,所以他们比武将更加的贴近百姓,更容易影响百姓的看法。
所以无论是文人还是老百姓,出现在这城外队伍之中的,大半其实都是逢场作戏,让里长们强推出来的。
沿途见识到了遍地灾情的诸军将士们,也没想过要得到这些百姓和文人的好脸色,只是当他们看到汴京城的文人们竟然搭了高棚,如同看猴戏一般冷眼旁观他们入城,心里还是极度不爽快的。
当他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之时,这些文人们还在温柔乡里窃玉偷香,可当他们将领土打下来之后,却又只能交到文人的手里,让这些只会动嘴皮子的人,将那片地方变成软趴趴只懂讲道理而不敢动拳头的“礼仪之地”。
可你要知道,敌人从来都不会用嘴跟你讲道理,辽人不会,西夏人不会,女真人也不会。
在这些围观的看客之中,东华门御道左侧的一处高台显得极其惹眼,因为那里汇聚了汴京城中几乎所有叫得出名号的文人才子们。
他们自然不是来沾光,也不是来歌功颂德,他们只是想看一看,这群将国家祸害成目今这等惨状的军士们,接受欢呼之时会不会脸红。
当然了,其中很多人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来围观曾经的第一才子,人称苏三句的苏牧苏大家!
当初苏牧高调入伍,颇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之气,一向不屑与文人为伍的苏牧,彼时的举动也堪称轰动文坛。
春华秋实,如今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童贯和种师道以及诸军将士们都载誉而归,周甫彦等人自然要好好睁大了双眼,看看传说中的苏大家,是否真的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是否真的能够站上武人的高地。
苏牧在北方战场呼风唤雨,智勇双全,可以说力挽狂澜,然而他的身份又极度敏感,很多关于他的事迹都无法传回到大焱来,更别说市井街坊了。
每次有北地行商或者说书人游历到汴京,能够带回来的都是些添油加醋的演义,严重脱离事实,甚至将辽人和女真人描述成妖魔鬼怪,只说草原上那些狄戎出动巫师,施展妖邪之术,呼唤恶鬼邪灵来作战,老百姓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所以对于汴京文坛而言,苏牧可算是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致于这些文人们根本无法得知他的近况。
虽然北伐军也发回捷报,但捷报上哪里可能特意提及苏牧?即便提了,到了朝廷这厢,官家授意之下,关于苏牧的一切仍旧会抹去,邸报上更是难以寻其名。
有些文人与朝廷之中的官员多有往来,也曾打听过关于苏牧的消息,可官员们一个个讳莫如深,哪里敢擅自议论,更别提透露消息了。
如此一来,也怪不得周甫彦等人要搭起高台,恨不得长八只眼睛,二十几只耳朵,就为了在人群之中及时发现苏牧的身影了。
他们确实很快就在人群之中发现了苏牧,虽然苏牧的白衣经过了雅绾儿和扈三娘的巧手改造,但架不住这些文人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